河南南阳位于东经110°58′~113°49′,北纬32°17′~33°48′,地处中国的腹心地带,北靠伏牛山,东扶桐柏山,西依秦岭,南临汉江,为三面环山,南面开口的盆地,是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境内平原、丘陵、山区各占1/3,年平均气温14.4~15.7℃,降雨量800~1200mm,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大陆半湿润气候。地形的立体性和气候的过渡性,使南阳成为南北动植物兼有的天然药库。境内中药资源2356种,占全国的21%,储量2.5亿公斤。其中药用植物1983种,隶属于21目127科779属;药用动物197种,隶属于51目126种;药用矿物47种,其他类29种。南阳中药材自古品质优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用药主要选自南阳道地中药材。山茱萸、辛夷、桐桔梗、裕丹参、半夏、杜仲、唐栀子、天麻为南阳中药材八大名产,无论古代本草记载或现在种植情况以及品种质量,均可称为南阳道地中药材,故称“八大宛药”。山茱萸为山茱萸科落叶小乔木山茱萸CornusofficinalisSieb.etZucc.的成熟果肉。药材以肉厚,柔软,色紫红者为佳。主要含山茱萸苷、马钱苷等苷类及熊果酸、没食子酸等有机酸类。山茱萸的成熟干燥果实,去核后即为名贵药材山茱萸肉。为收敛性补血剂及强壮剂,其味酸涩,入肝、肾经。具有滋补、健胃、利尿、补肝肾,益气血等功效。主治贫血、血压高、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阳萎遗精、月经过多、神经及心脏衰弱等症。茱萸肉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功能成分,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集历代医家应用山茱萸的经验,把山茱萸列为补血固精、补益肝肾、调气、补虚、明目和强身之药。南阳的西北部地处秦岭褶皱带伏牛山南麓,山间树下瀑布飞溅、溪水潺潺,十分适宜山茱萸的生长。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已有应用山茱萸的记载,清代及民国时期南阳产的山茱萸更是驰名京广,解放后又得到空前发展,其中西峡县尤为突出。特殊的地理环境使西峡山茱萸不仅产量大,2004年年产量约450万公斤,占全国总产量65%以上;而且品质优良,个大、色红、肉厚、柔软、味酸、药味浓,其中马钱苷的含量达1.39%,远高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05版,以下简称《药典》)中规定的≥0.6%标准。2001年西峡被国家林业总局授予“中国名特优经济林——山茱萸之乡”,2003年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列为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品种,西峡县太平镇、二郎坪乡优质山茱萸规范化种植基地已于2004年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GAP认证。辛夷为木兰科落叶乔木望春花MagnoliabiondiiPamp.的花蕾。喜在温暖、干燥的向阳山坡生长,宜栽培于疏松肥沃、含腐殖质多的沙土地。药材以完整、内瓣紧密、无枝梗、香气浓者为佳。主要成分为挥发油,包括d-松油二环烯、桉油精、胡椒酚甲醚和柑醛等;还含有木兰脂素、辛夷脂素等木脂素类成分。辛夷有散风寒的功效,用于治鼻炎、降血压;辛夷又是一种名贵的香料和化工原料,且木香,亦是一种观赏绿化植物,历史上曾多年供不应求。据南召县志记载,辛夷“元明之间,广为栽植”,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在伏牛山南坡,至今仍保留有500年以上的辛夷天然植物群落,不少地方可见到200年以上的大树。目前南召种植面积已发展到30多万亩,挂蕾面积已有10多万亩,年产量达350万公斤,总产量占全国的40%,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素有“天下辛夷第一县”之称,1983年南召县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16次会议通过决议把辛夷定为南召的“县花”,2000年被国家林业总局授予“中国名特优经济林——辛夷之乡”。南召辛夷色泽鲜艳,蕾形端正,鳞毛整齐,芳香浓郁。其中木兰脂素的含量≥0.4%,符合《药典》规定标准。2003年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列为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品种。裕丹参,是传统中药材—丹参的一种,因生长在河南南阳裕州(今方城县),品质优异,疗效显著而闻名。丹参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之功效。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瘕瘕积聚,热痹疼痛,心烦不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疮疡肿痛,对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脑血管疾病及妇科疾病的治疗有奇效。在方城民间,参水荷包蛋是高血压、高血脂患者的传统保健食品。河南省方城县(古称裕州)处于桐柏山脉与伏牛山脉、淮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北亚热带与南暖温带的分界线上,地理位置特殊,气候独特,所产裕丹参具有参条粗、色紫红、品质好、疗效优等特点,被医圣张仲景称为丹参之首。丹参在方城种植已有2000余年历史,在历代本草著作中均有记载。如三国魏·吴普《吴普本草》曰:“丹参,一名赤参,一名木羊乳,一名却蝉草,生桐柏或生太山山陵阴。”梁·陶弘景进一步指出:“丹参生桐柏山川谷及太山,桐柏山乃淮水发源之山,非江东临海之桐柏也。”。明清时流传“丹参王,裕州长,品质好,疗效良,上海、武汉药庄藏,走水路,去留洋”的歌谣佳誉,驰名全国。2004年方城丹参种植面积3万亩,产量达900万公斤,占全国总产量的30%。经农业部参茸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化验,裕丹参的丹参酮IIA含量为0.60%~0.66%,丹参素含量为2.4%,丹酚酸B达6.7%,含量超过《药典》规定标准2—3.4倍。1991年,裕丹参获“仲景杯国际博览会银质奖”,2001年荣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中国名牌产品”,2002年获得南阳市无公害仿野生丹参生产技术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年获得河南省无公害产地认证,同年荣获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原产地域保护认证。2007年方城裕丹参被确定为河南省十大药材种植基地之一,被国家质检总局确定为国家标准化种植基地。2008年《地理标志产品——方城丹参(裕丹参)》国家标准(GB/T22745-2008)经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公告批准已正式实施。桐桔(jie)梗是传统中药材桔梗的一种,因产于桐柏县桐柏山而被《本草纲目》命名为桐桔梗。桐桔梗外部洁白,菊心明显,个大质坚,被列为上品,其性状特点颇似人参,有“桐参”之美名。桐桔梗有祛痰、镇咳、平喘、降血糖、降血压、降胆固醇、溶栓、抗消化性溃疡、抗炎、抗菌、增强免疫、镇静、镇痛、解热、利尿消肿、抗过敏、抗肿瘤、抗皮炎等功效。南阳桐柏县是桔梗的传统产区,有“桔梗之乡”的美誉。桐柏山是千里淮河的发源地,处于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年均气温15℃,降雨量1149.8mm,无霜期245天。境内河流纵横,以浅山、丘陵为主,山、丘、平原相间分布,对桔梗的生产非常有利。目前,桐柏县的桔梗种植面积达5000亩,产量100万公斤。经南阳市药品检验所检测,桐柏桔梗中总皂苷含量为10%,远高于《药典》规定桔梗中总皂苷含量≥6.0%的标准。2005年桐柏县桔梗基地被纳入国家中草药开发重点基地,国家质检总局批准自2006年4月26日起对桐桔梗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唐半夏是半夏的一种,是著名的道地药材,因产于南阳市唐河县而得名。用药部分为半夏的块茎,可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生用外治痈肿痰核。在临床治疗上,半夏可镇咳、祛痰、镇吐、催吐(生半夏)、抗溃疡、抗心律失常、抗凝、抗早孕、镇静催眠、抗肿瘤(食道癌、胃癌、舌癌、皮肤癌和恶性淋巴癌)。南阳位于东经110°58′~113°49′,北纬32°17′~33°48′,地处中国的腹心地带,北靠伏牛山,东扶桐柏山,西倚秦岭,南临汉江,为三面环山,南面开口的盆地,境内平原、丘陵、山区各占1/3,年平均气温14.4℃~15.7℃,降雨量800~1200mm,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大陆半湿润气候。唐河县位于南阳盆地东缘,地面以浅山和丘陵为主,全县年均日照总时数为2188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5.2℃,年均降水量为910mm。唐河县气候温和,雨量适宜,光、热、水资源丰富,极适宜半夏药材的生长。《唐河县志》载:半夏,俗称药狗蛋,以其个大、色白、粉性足而闻名省内外,素有“唐半夏”之称。据《图经本草》、《植物名实图考》、《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的记述,江苏、山东、山西所产半夏多为竹叶半夏,江南各地和河南禹州所产为虎掌半夏。而唐河生长的阔叶半夏,叶柄着生珠芽,繁殖系数成倍增加(其它有些品种则不生珠芽)。唐河所产半夏个大均匀、色纯白、质地坚实、粉性足,质优,味辛辣,麻舌而刺喉,药效强。唐半夏产品已正式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地理标志注册保护。目前唐河县已建起半夏育种基地200亩,生产基地2000亩,划定野生抚育采收基地2万亩,年产唐半夏药材400多吨。杜仲是杜仲树的干燥树皮,是中国名贵滋补药材,被称为“植物黄金”。其味甘,性温。有补益肝肾、强筋壮骨、调理冲任、固经安胎的功效。可治疗肾阳虚引起的腰腿痛或酸软无力,肝气虚引起的胞胎不固,阴囊湿痒等症,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现代研究杜仲具有清除体内垃圾,加强人体细胞物质代谢,防止肌肉骨骼老化,平衡人体血压,分解体内胆固醇,降低体内脂肪,恢复血管弹性,利尿清热,广谱抗菌,兴奋中枢神经,提高白血球药理作用。南阳地处亚热带北部边缘,有南北气候的特点,具有适宜杜仲生长的自然条件。南阳生产杜仲历史悠久。汉魏《名医别录》载:“杜仲,生上虞及上党、汉中。”陶弘景释:“上虞在豫州。虞,虢之虞,非会稽县上虞县也。”《本草崇原》亦曰:“杜仲,杜字从土,仲者中也,此木始出豫州山谷,得中土之精,《本经》所以名杜仲也。”南阳古属豫州,是杜仲的传统产地。镇平县为南阳杜仲的主产区,目前种植面积达1.4万亩,约2千万株,年产杜仲皮215吨,杜仲叶1100吨。所产杜仲加工后张大、皮细、肉厚,不但横断面胶丝绵长,而且纵断面也富弹性胶丝。唐栀子是传统药材栀子的一种,因产于南阳市唐河县而得名。栀子花、叶、果皆美,花芳香四溢,可以用来熏茶和提取香料;果实可制成黄、红、蓝三种天然色素,其稳定性好,着色力强,广泛用于饮料、糕点、果酒、药品及其包衣等;根、叶、果实均可入药;用于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血淋涩痛,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本草纲目》集解曰:“栀子,生南阳川谷。”李时珍曰:“南阳栀子,叶如兔耳,厚而薄绿,春荣秋瘁。入夏开花,大如酒杯,白瓣心蕊,随即结实。薄皮细子有须,霜后收之,七棱至九棱者为佳。”说明南阳自古就是栀子的主产区。唐河县位于桐柏山西麓,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栀子生长,目前唐河栀子种植面积10万亩,占全国面积的40%。唐河栀子个小、完整、仁饱满、内外色红,气微,味淡微酸,品质优良,其中栀子苷含量为6.96%,远高于《药典》规定中栀子苷的含量≥1.8%的标准。唐栀子产品已正式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地理标志注册保护。天麻,是兰科天麻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肥厚,无绿叶,蒴果倒卵状椭圆形,常以块茎或种子繁殖。天麻富含天麻素、天麻多糖、维生素A、甙类、生物碱、香荚兰醇、香荚兰醛、琥珀酸、β-谷甾醇、黏液质等,其中天麻素和天麻多糖是主要成分。其根茎入药用以治疗眩晕眼黑,头风头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语言蹇涩,小儿惊痫动风等症,是名贵中药,与琼珍灵芝合用治疗头痛失眠。南阳西峡县位于南阳盆地温暖半湿润区的西北部,属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均降水量在557.3~1251.1mm之间,雨量充沛,植被较好,涵养水分,空气湿度适中,年均相对湿度为69%。土壤多为弱酸性,有疏松、肥厚的腐殖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天麻古代即有产于豫南一带的记载。宋·唐慎微《证类本草》曰:“赤箭(即天麻)味辛,温??生陈仓川谷、雍州及泰山、少室。三月、四月、八月采根,曝干。”清·王翃《握灵本草》云:“天麻,今汴东西湖南淮皆有之。”少室,乃河南嵩山的别称;南淮,即今河南汝南一带。目前,西峡及毗邻的内乡、南召已成为天麻重要生产基地,尤其是西峡的天麻最为著名,在近年价格走低的情况下,仍种植900多万穴,年产量保持在1200万公斤左右。西峡所产天麻呈长椭圆形,扁缩弯曲,表面黄白色,有横环纹,顶端有残留茎基或红黄色的枯牙,末端有圆盘状的凹脐形疤痕;质坚实,半透明,断面角质,牙白色。2001年经农业部参茸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天麻素含量为1.0%,远高于《药典》中天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