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答司马谏议书1.走近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人,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成就,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其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2.背景链接北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担任参知政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司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3.文言知识归纳(1)古今异义①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古义:谦辞,私下,代“我”;今义:多指偷盗)②故略上报..(古义:回信;今义:向上汇报)(2)一词多义【于】①于反复不宜卤莽(在)②受命于人主(从)【以】①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把)②以膏泽斯民(来)【故】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缘故)②故略上报(所以)【度】①不为怨者故改其度(计划,主张)②度义而后动(考虑)(3)文言句式①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判断句)②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倒装句)(4)通假字于反复不宜卤.莽(“卤”通“鲁”,粗疏.)不复一一自辨.(“辨”通“辩”,辩解,解释.)故今具.道所以(“具”通“俱”,全,都,详细地.)(5)词类活用①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名词用于动词,做.)②以膏泽.斯民(名词作动词,给以好处.)4.主题解说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了自己的坚决态度.5.结构图解6.素材积累中国古代政治家管仲,名夷吾,春秋杰出的政治家,以其卓越的谋略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管仲的言论见《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诸葛亮,字孔明,谥曰忠武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一生辅佐刘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杰出的政治家。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谥号“文忠”,明代政治家、改革家。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译文】不凭空猜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唯我独是。【感悟】成长的路上总会有各种疑惑和困扰。遇事不凭空臆测、不偏激固执、不以自我为中心,这样,就能做一个明辨是非的人。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强聒.(ɡuā)卤莽.(mǎnɡ)见恕.(shù)B.拒谏.(qiān)汹.汹(xiōnɡ)盘庚.(ɡēnɡ)C.不恤.(xù)怨谤.(bànɡ)利弊.(bì)D.胥.怨(xù)儒.生(rú)挑衅.(xìn)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3)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4)举.先王之政()(5)以膏泽..斯民()C谦词,私下,代“我”持名义和实际推行给以好处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它在句中的意思。(1)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____通____,释为:____(2)于反复不宜卤莽____通____,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____通____,释为:________辨辩辩解卤鲁粗疏草率以已已经4.区别下列句中加点词的不同含义。度议法度.而()改其度.()度.义而后动()之至于怨诽之.多()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制度计划,主张考虑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代词,它,指法度动词,到5.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C.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D.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点拨:正确停顿应为“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A6.翻译下列句子。(1)人习于苟且非一日。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了。(2)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那么众多的反对者怎么会不对我气势汹汹呢?7.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自己不畏艰难、推行新法的决心,显示了高瞻远瞩的气概。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8.读图,从下面这幅漫画中,你读出了哪些寓意?(至少写出两条)①讽刺那种机构臃肿,手法繁杂的落后的管理体制;②讽刺了那些生搬硬套(教条、不灵活)的办事者。阅读全文,回答问题。9.翻译句子。(1)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看后或许能够谅解我吧。(2)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至于(社会上对我的)怨恨和诽谤那么多,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10.司马光批评王安石犯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条错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11.实施新法时,出现了怎样的局面?王安石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天下“怨谤”,众“汹汹然”,王安石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12.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文章中哪些语句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坚持变法,义无反顾。从“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可以看出他的这种态度。13.你觉得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新法触及到了他们的利益。(2015,陕西)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知之难乎哉!夫人之所以谓知者,非知其姓与名也,亦非知其声容之与笑貌也;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知其所以为言者,百不得一焉。然而天下皆曰:“我能读其书,知其所以为言矣。”此知之难也。人知《离骚》为辞赋之祖矣,司马迁读之,而知悲其志,是贤人之知贤人也。夫不具司马迁之志,而欲知屈原之志,则几乎罔矣。(选文有改动)【注释】本文节选自章学诫的《知难》。知难,即知音难,是说古代贤人在后世少有知音。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非知.其姓与名也()(2)千.不得百焉〔〕(3)夫不具.司马迁之志()(4)则几乎罔.矣()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知之难乎.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B.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其.如土石何?C.人知《离骚》为.辞赋之祖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D.而.欲知屈原之志温故而.知新知道一千(人)具有,具备迷惑无所得C16.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读他的书,(能)理解他的言论(或:学说),而且能懂得他有这样言论(或:学说)的原因罢了。17.为什么司马迁能真正“知其所以为言”成为屈原的知音?司马迁“知悲其志”。或:司马迁具有与屈原同样的心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