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干栏文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壮族干栏文化:西林县那岩古寨风情[引用2007-03-1521:50:48]字号:大中小(nnrb.gxnews.com.cn南宁日报谢寿球)大路过阳台,兰花雕在外;妹有大干栏,引哥唱欢来。——壮族古歌干栏是壮族建筑文化的精华,壮乡的每一座干栏都是绚丽的民俗风情画廊。由于历史风雨的侵蚀,许多富有壮族特色的干栏已沉埋在荒草之中,如今在大部分的壮族村寨,干栏风情已成为遥远的记忆。只有在广西最西端的那岩古寨还完整地保留着一大片独特的干栏建筑,遗存着最古老的壮族干栏风情,被人们誉为壮族干栏文化第一村。最近,记者有幸探访了这个美丽的山寨,领略了这一壮族古寨如诗如画的干栏风情。据悉,西林县马蚌乡那岩屯,是广西目前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壮家古寨,被国内外学者称为“广西第一寨”。该屯现有壮族群众120户576人,保留着众多原生态习俗。其中,该屯群众的传统民族服饰,被称为“广西壮民族服饰的典型代表”。今年以来,凭借这一独特优势,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争先恐后地到该寨旅游观光和考察学习。神秘的句町古国后裔村那岩古寨地处西林县马蚌乡滇、黔、桂交界的一个山坳上,这里是广西西边最遥远的地方,被人们称为广西“省尾”。可就是在这最遥远的地方却有最神奇的故事和最美丽的风光。那岩古寨居住着120多户576位壮族同胞,据说他们都是古句町国王族“承”的后裔。这一独特的背景使那岩寨笼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句町国是云贵高原上的一个古老的壮族方国。上世纪70年代,西林县普合乡出土了一个世界罕见的铜棺和一批精美的青铜器,这一发现使世人对句町国的文化刮目相看。但因为史料的缺乏,句町国的许多历史仍然是一个千古之谜。据《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记载:王莽建国四年(公元12年),牂牁大尹周钦杀句町王邯后“邯弟承攻杀钦,州郡击之,不能服。三边蛮夷愁扰尽反,复杀益州大尹程隆”。从这段记载中可知“承”是句町王邯的弟弟,是一个敢于反抗汉统治者压迫的大英雄。那岩寨的老人说,他们的先人古时候居住在西林县那劳、普合一带,后因战败辗转迁到了那岩。虽经历代的战乱,但是他们的许多文化和习俗仍然顽强地保存了下来。那岩的壮族属于“布依”支系,他们世代种棉织布,手工制作的服饰以蓝靛色为主色调,有点像黑衣壮的服饰,但是却比黑衣壮的服饰绚丽多彩。特别是妇女衣袖和衣领,色彩鲜艳层叠,颇有古王族之风。一些布制的装饰品更是式样奇特,工艺非常精细,这是否是古句町国宫廷的样式呢?那岩寨的家具和工具都很大气,就是装粮的簸箕也有2米直径,可躺下两三个小孩,这种巨型的用具在广西内地的壮乡都没有发现过。这是否也是王室的用具?那岩寨虽然不是水乡,但是仍然遗留不少水乡民族的痕迹。记者发现许多房间的窗棂上都雕有鱼的纹饰,衣饰上也有船形纹,这看来是他们曾经在驮娘江边生活过的佐证。种种迹象表明,那岩古寨深深的干栏里隐藏着许多尚未被人所知的秘密。“王宫”式的大型干栏采访那岩寨,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它那数十户人家相连,气势非凡的干栏建筑。记者走遍了广西各地,壮族的干栏见过无数,从来也没有见过这样的大制作。那岩寨干栏的一个特点是楼上的厅堂十分宽敞。这些木架构的厅堂一般四开间,也有不少一遛五六间宽的,可容纳一百多人开会和就餐。那岩寨干栏的另一个特点是迥廊悬空深长,最长的迥廊有四五十米,连通三四户人家。探访那岩古寨幽深的长廊,常常给人以岁月悠悠的感觉。一些单家独户的人家迥廊也建得很长,有的环绕整座干栏,绕廊走一周,四面八方的景色尽收眼底。那岩寨的干栏还有一个特点是户连户家连家,即使是隔一条村路的两户人家也用天桥连接。在那岩寨串门,可以连走20多户人家不用落地,就像在巨大的迷宫中穿行。普通农家为什么建这样大型的干栏,这不能不使人联想到那岩人句町古国后裔的背景,难道这是古句町国王宫的缩影吗?那岩寨的干栏全部用百年树龄以上的松树建造,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世纪风雨的侵蚀虽然给古寨留下了累累伤痕,但是整座寨楼仍然像古城堡一样屹立在山坳之上,坚固挺拔,没有一点倾颓衰老的迹象,这真是壮族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多年来,许多建筑学家们一直认为壮族没有标志性干栏建筑,那岩寨的古干栏建筑的发现填补了壮族建筑文化的一个空白。古寨干栏风情倾倒八方来客那岩古寨由于区位僻远,保存了壮族对歌、掷泥包、泼水、盖饭、碰蛋等许多古老的绝世风情,作客那岩古寨干栏,和壮族同胞一起过节度假确是难得的享受。那岩壮族同胞待客礼节的隆重非同一般,我们一进山寨,穿着节日盛装的男女青年就潮水般涌来,向我们唱起了深情的迎客山歌。古朴的服饰和风情使同行的青年记者和专家的眼睛全都亮了,大家不约而同地打开了照相机,“咔嚓咔嚓”不停地拍,生怕漏掉了难得一见的镜头。年青的壮族姑娘在每一个来访客人的脖子上挂上了色彩艳丽的彩蛋笼,使客人们像中了大奖般兴奋不已。我们在寨里考察,小壮妹争着为我们当向导,其他的壮族同胞也紧紧跟随,于是寨子里就荡成了一条彩色的人流。那岩寨的壮族男女青年对歌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长长的迥廊边姑娘们手拿着蛋笼倚栏而站,如同鲜花盛开的花丛。对面干栏的小伙也簇拥在迥廊上,向姑娘们欢呼致意。于是两边的歌声就在这古老的干栏中漫涌,整座寨子都沉浸在欢乐之中。那岩古寨的干栏风情2003年才被人所知,自中央电视台拍摄的风光片播出后,那岩古寨就成为摄影家和作家们采风的圣地,每天慕名到这里探访和考察的人员络绎不绝,那岩古寨的风情照片不断地被各种报刊转载,云南、贵州的旅行社经理也慕名到这里考察旅游线路。八方人流的聚集,使那岩古寨成为滇、黔、桂旅游金三角中的一个重要的壮族风情窗口。看来遥远的那岩将不再遥远。--------------------------------------------遥远的那岩古寨(南宁市苏林)西林县与云南交界处有个叫那岩的古老寨子,很有点名气。那岩古寨地处滇、黔、桂交界的一个山坳里,这里是广西西边最遥远的地方,被人们称为广西“省尾”。可就是在这最遥远的地方却有着最神奇的故事和最美丽的风光。据那岩古寨的老人讲,他们的先人居住在西林县那劳、普合一带,后因战乱辗转迁到了那岩。虽历经战乱,他们的许多文化和习俗仍然顽强地保存了下来。采访那岩古寨,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它那数十户人家相连,气势非凡的干栏建筑。那岩古寨的干栏全部用百年以上树龄的松树建造而成,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但是整座寨楼仍然像古城堡一样屹立在山坳之中,坚固挺拔。寨里的人更是淳朴得让人心动,姑娘的眼神是那样清澈,掺不进半点杂质,从进寨到离开,那些热情女孩,让人觉得遥远的那岩不再遥远。寨中的住房全为“干栏”式木楼,山民们仍过着织土布、着土衣的生活,生活、生产中的各种工具,几乎都为木制。寨中至今还遵循着“一家有喜,全寨同乐”风俗,建筑也仍“家家相联,户户相通”的特征。那岩木寨被誉为“仅次于丽江古城的美丽山寨”。如今,南宁的专家又计划组团到那岩进行考察,寻找旅游开发合作意向;影视公司也到那岩调研,将其列入拍摄基地。像那岩这样独具特色的“古埠”、“山寨”在西林县很多,它们也已纳入县旅游发展统一规划,正逐步得到开发。因为这个古寨还保留着一大片壮族干栏建筑,凸现着壮族最古老的干栏风情。城里人住腻了高楼大厦,于是纷纷翻山越水来到这里,瞻仰这远古留下的风情,一些旅游公司也慕名来踩点,要开辟新的旅游线路。一个在广西文化界较有名气的人士曾这样预言:深山里的那岩古寨将不再遥远!然而,这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想法。笔者今年7月初造访那岩古寨,却感觉到,那岩古寨离我们其实还很遥远!首先是在距离上,一条平整却多弯的公路将我们带到离县城七八十公里外的马蚌乡,从马蚌再往西,不远处就是云南,而那岩就在公路北侧4.8公里的一个坡顶上,那坡顶到公路之间有一条小路相连着。之所以说它还很遥远,是指那岩寨和公路之间的那4.8公里的小路而言。那小路勉强能开进体积较小的汽车,大车是绝对进不去的。我去那岩那天,烈日当空,但因为前些天下过大雨,小路上的泥坑里满是积水,我们乘坐的车子就在这一个个泥坑中“扭着秧歌”慢慢爬行。车上一个向导笑着对我们说:“那岩是个有情有义的地方,连山水都那么多情,它会为走进她怀抱里的每一个人、每一台车接风洗尘。”正在努力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的北京吉普就一头“撞”进了一条湍急的小河里,顺着河道慢慢爬行,汽车扭动的幅度非常大,我们在车里紧抓着扶手随着车子的扭动而东倒西歪。向导熟悉水路,他不时地指点着哪里有暗坑,哪里有石头,司机按着他的指示左右猛打方向盘,在河道里左冲右突,引擎的轰鸣声、车轮溅起的水花声响成一片。汽车开到河里边,这倒是个奇观。河道里的行程看去也就三四百米,但那汽车居然蜗牛似地爬行了近20多分钟!在交通高度发达的今天,这“汽车变船”的景象,恐怕就只能在这里才能看到了。我们在接受那岩的山水名副其实的“接风洗尘”的同时,也初始体会到了那岩古寨的遥远。汽车从河里爬上岸来,又驶上一个无路的大坡,终于来到了那岩寨。但这遥远感却没有因为来到那岩而消失,相反,是越来越强烈了。一个退下来的老村支书接待了我们。在与他的闲谈中,我们得知,这些年来,那岩寨的村民强烈要求修通这4.8公里的公路,县里有关部门也在好几年前勘测好了线路,但不知为什么,这区区4.8公里的村级路就是无法动工。于是,我又感觉到了那岩寨的遥远,远得让有关部门无暇顾及已申报好几年却依然还画在图纸上那条只有4.8公里长的公路。随后,老支书领着我们在寨子里走了一圈,在领略了壮族的远古风韵、暗自赞叹句町文化的光辉灿烂的同时,也看到了间杂在干栏吊脚楼群之中的一个个已完成或将要完成的屋宅地基,老支书说这是一些村民嫌古老的干栏吊脚楼不好住,或者是家中人口多不够住,而准备在这里起楼房的。我一听有点愕然,在这里起楼房,想来也就是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乡村中不再鲜见、做工颇为粗糙的二三层方形小楼房,当我正在想象在这吊脚干栏建筑群落里冒出一座座这种小楼有多滑稽时,不知是谁说了一句:“没脑子,如果这些楼建成后,还有谁愿到这那岩寨来?”这话真是一针见血。我想,那岩寨之所以能牵来世人的目光,就是因为这里闪烁着句町古文化的余晖,如果在这干栏吊脚楼旁边立起一栋栋粗糙的小楼,甚至在最后吊脚楼完全让位于这样的小楼,那么在大都市里住着空调房的人还会千里迢迢地跑来接受这那岩山水的“接风洗尘”?那天,我们在老支书家吃的午饭,老支书杀了只鸡,蒸了块腊肉。饭后,老支书按以前下乡工作队吃派饭的老规矩,按人头收了我们五六十元钱,亦即说他只收回了鸡钱肉钱米钱。据说其他人来,无论到哪家吃饭,都是按此规矩收费,这让我在感动了很久之后又有这样的想法,赵本山出演的刘老根办了个龙泉山庄搞活了家乡的经济,我们不要求那岩寨的人也搞个什么山庄,但搞一个小小饭店,专门接待来访的客人,赚取应该赚取的利润,这是无可厚非的,也肯定会受到游客的欢迎的,可那岩古寨还保留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种招呼下乡工作队吃派饭的安分与热情,于是我又感觉到那岩寨在观念上离当今这个世界确实还很遥远。这种遥远,也阻滞着那岩寨的村民奔小康的步伐。----------------------------------------------------------------------百色西林神秘山城——--一个充满历史传奇色彩的山城(啊毛)西林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最西端,地处桂、滇、黔三省(区)结合部。全县面积3019.58平方公里,占广西总面积的1.28%,人均拥有土地面积37亩,耕地总面积24.79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97亩。全县有6乡2镇93个村,总人口1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9万人,有壮、汉、苗、瑶、等14个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县人口的90%,享受民族自治县待遇。西林有近四千年的历史。秦属句町王国,东晋十六国及南朝时期置西平县,北朝至隋属南宁州,唐属黔中道(今贵州)黔州所领。清康熙四年(1665年)得名“西林县”。民国沿称至今。西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9.1摄氏度,年均降雨量1100毫米,年均日照1612小时,全年无霜期350天以上。地形、地貌主要以土山为主,土壤以山地红壤为主,类型有水稻土、红壤、黄壤、石灰土、冲积土等5类,土层具疏松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