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之名的来历藏经洞的封存敦煌僧人。亦称吴僧统、吴和尚。俗姓吴。父绪芝,母南阳张氏。辩幼时出家,有辩才,谙蕃语,传译佛典,精研唯识。知大蕃沙州释门都法律兼摄副教授十数年,迁释门都教授(s.1686、p.4640)。蕃历水鼠年至木虎年(832-834)于莫高窟开七佛堂(今第365窟,见p.4640)。又建法华无垢之塔(p.4640)。大中二年(848)协助张议潮起事。大中五年(851),唐宣宗敕为京城内外临坛供奉大德,充河西释门都僧统(s.1947),摄沙州僧政、法律三学教主并敕黄牒(p.3720《洪辩告身碑》)。又开大佛堂一所(今第16窟)(p.2913)。领沙州十六所寺及三所禅窟(s.1947)。圆寂后,族人及弟子就廪室为影堂(即今第17窟藏经洞)(s.1519),内塑真容并立《告身碑》。藏经洞是怎样形成的,由于此洞封闭了近千年,此谜便堪称千古之谜。敦煌学专家、学者钻进浩如烟海的敦煌遗书资料中仔细地查阅,从未找到解谜的文字记载,只好另辟途径,根据其他历史资料进行推断,提出了多种假说,试图解开这个千古之谜。一百年来有很多种说法,争议不断。直到今天没有一个公认的绝对说法。藏经洞封闭的原因和时间大约有如下几说:其一,避西夏之难说。西夏是我国西北的党项族于北宋初年建立的政权,1036年西夏占领了敦煌以及整个河西走廊,并统治该地区达190年。藏经洞中出土卷本所题年号,最晚为宋初咸平五年(1002),且全洞卷本无一作西夏字者,故推测其封闭当在西夏占领敦煌及整个河西之前,莫高窟僧人为逃避西夏兵革的破坏,保护经卷,故将大批的写经和文物封藏于洞中,并在洞壁外加以像饰,以作伪装。其二,避回鹘之难说。西州(今吐鲁番)回鹘试图东进,形成对敦煌的威胁,藏经洞因故封闭。其封闭时间应在1002-1019年。其三,避黑韩之难说。黑韩亦称黑衣大食,为唐宋时期崛起于中亚东部的阿拉伯国家,信仰伊斯兰教。北宋初年,黑韩势力向东扩张,1006年攻灭于阗(今新疆和田),并继续向东进军。因为于阗和敦煌有姻亲关系,当于阗陷没以后,大批于阗人东逃到敦煌,把黑韩王朝灭佛的事情带来,当时驻守敦煌的军、政、僧界官员,为防备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黑韩王朝进攻,摧毁佛教文物,故而将其封藏起来。其四,避道教之难说。敦煌石窟,在元朝以前为大佛寺,经历年之搜集,宝藏甚丰。成吉思汗西征,对其军师道士丘处机最为信任,此人与佛教为仇,所到之处,毁坏佛物。故而敦煌僧人在蒙古军队到来前将贵重物品,做石室以封固之,以免遭浩劫。主张“避难说”的代表人是法国人伯希和,他是一位汉学家,不仅精通汉语,而且还精通中亚的几种文字,当时供职于设在越南的法国远东学院,负责为该院收集有关中国的书籍、艺术品等。因为伯希和是一位汉学家,比较内行,所以他掠取的文物虽然数量上没有斯坦因多,但质量远远高出斯坦因所洗劫的文物。伯希和根据他所掠取的文书,认为这些文物是为了避免当时的战乱而被封起来的。1036年党项攻占敦煌,虽然很快被沙州回鹘赶走,但在1068年还是被党项建立的西夏占领。藏经洞中的藏品中没有西夏文书,而且藏品的堆放也没有一定的顺序和分类,所以伯希和认为在第一次党项攻打敦煌时,为避免兵灾,当时的僧人匆忙将这些东西堆入洞中,封了起来。中国有的学者也主张“避难说”,但他们认为经卷的收藏是受到了黑韩王朝的威胁。其五,废弃说。藏经洞中所藏一些包裹中发现了一定数量的汉文残页,还有带木轴的残经卷、木轴、丝带、布包皮、丝织品做的还愿物、绢画残片等,于是有人据此认为这些东西是从敦煌各寺院中搜集来的神圣废弃物,藏经洞就是堆放它们的处所,并根据所见写本和绢画题记最晚者为10世纪末的情况,推测洞窟封闭是在11世纪初叶。主张“废弃说”的代表人物是斯坦因,他也是第一个来掠取这批宝物的外国人。斯坦因是匈牙利人,当时在英国所属的印度政府供职。他是一位考古学家。1907年来到了敦煌,几经周折,终于买通了王道士,当斯坦因进入藏经洞时,眼前的一切使他惊喜不已,那密密麻麻的手抄本几乎堆得有3米高。信手抽阅几本,更教他们叹为观止,因为这些古老的卷轴毫无残缺的迹象,完整如新,既不见破裂,甚至连一页也没有松脱。在沙漠边缘的断崖下,900多年来雨雪不侵,里面极为干燥,正是最好的藏书地方。斯坦因从中挑选了许多好的写本、绢画等,拉了满满24箱写本和5箱艺术品,经过长途跋涉,于1909年运到了英国伦敦,入藏伦敦大英博物馆。他对这些写本和绢画及佛教法器等,都是宗教用品,具有神圣性,是不可随意毁弃的,于是,宗教人士就把这些没多大用处的东西集中在一起,保存下来。同时,斯坦因根据所见到的写本和绢画上的所题写的时间最晚是11世纪初,因此断定这个藏经洞封闭于11世纪初。据说,那天正好是斯坦因的生日,历史曾经给了他多么丰厚的一笔生日礼物,他心中的窃喜与狂乐我们可想而知啊!日本学者藤枝晃也主张“废弃说”。藤枝晃认为,在1000年左右,“屏风式”佛经印本从中原传到敦煌,敦煌佛教图书馆的布置因之有必要加以改革,应当取消以前的“卷子式”手抄本,因为它已经无用了,于是便把卷子当作废纸,封存在石窟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方广锠教授进而认为藏经真正的原因是这一批文书已经失去了使用价值,故而废弃。其理由有四:一是中国人有惜字纸的传统,将废旧者不忍抛弃;二是佛经经过长期使用以后,会有破损,对不堪所用的不允许抛弃,而需另行收藏;三足敦煌寺庙经常清点寺内的佛典及各类藏书,汰旧更新;四是宋初四川的刻本经典传到敦煌,朝廷又颁赐金银字藏,敦煌经典因之大为丰富,于是产生了淘汰旧经卷的需要,清点后将破残无用的经卷、文书与废纸以及旧画佛像等封存于第17窟。其六,心理因素说。敦煌研究院胡同庆从心理学、逻辑学等角度对藏经洞文物作了一些探讨,认为藏经洞文物的性质是“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鸡肋,至于藏经洞封闭的原因,避难说、废弃说都有一定的道理,不过导致封闭的原因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即眼不见,心不烦。因为面对一大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东西,如何处理是一大难题,所以将其封藏在某个地方,是完全正常的。其七,供养封闭说。苏州西圆寺文正义提出,从佛教本身的理论认为佛经是该供养的,佛教本身是不会毁坏破旧典籍的。这些典籍是圣物,当其破旧后,只有把它供奉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