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和史观一、高考试题中对史料的考察1、(07广东卷第26题)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材料一】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明会典》【材料二】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l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据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材料三】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据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材料四】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请回答:(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即保守性与自主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2)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你认为,该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妇女婚姻自主性出现的原因是什么?(4分)(3)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3分)考察对象:史料的分类和运用2、(08广东卷第4题)4.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未作文之巧。未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判断: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考察对象:史料与结论(09广东)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组别材料结论东汉组史料记载,东汉桓帝是中国第一位实行道教及佛教教化政策的帝王,他也支持翻译佛经和其他佛教活动。——据古正美《从天王传统到佛王传统》佛、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宋代组游酢和杨时去拜访老师程颐,程颐正用佛家打坐法瞑目而坐。游、杨二人遂恭敬地站在其身旁,等候良久,直到程颐发觉。——据朱熹《近思录》中国古代有尊师传统。晚清组孙家鼐建议京师大学堂应“以中学(中国传统学术与政治思想)为主,西学为辅;不学为体,西学为用”。——据孙家鼐等《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1896年)这份奏折中,孙家鼐认为中学比西学重要。请回答:(1)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1分)(2)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的?你认为应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5分)(3)本堂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请结合所学知识,紧扣主题,重新分析各组的材料,建立材料与主题的联系,说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在东汉、宋代、晚清三个时期的变化。(8分)1、史料: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2、史料的分类:①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但二者的界限经常并不明确(例如史记就很难说是一手或二手史料)。②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和口传史料常用的史料:文字史料:史书、档案文书、思想或学术著作、文学作品、日常生活的文字遗留、报刊杂志、口述史料、碑刻、墓志、家谱等非文字史料:图象、实物、风俗等3、史料的价值:是史学家直接作用的对象,是史学认识的唯一根据,是史学认识的基础,是史学认识的中介。历史学是通过对史料的研究来反映历史。4、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①史料搜集整理法②历史表述法:(对已经整理过的史料再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从中抽出明确的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进行判断、推理,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③史实分析法(将前两个阶段的研究成果用一定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5、对史料的考证从鉴别史料、考校记事、比勘文句三方面入手1、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依据这一定义,对于研究商朝历史而言,下列各项属于“原始史料”的是A、《封神榜》B、武王伐纣的历史传说C、甲骨文辞D、周人有关商朝的记载2、下列关于油画《开国大典》的表述,正确的是A、该油画是反映开国大典的第一手史料B、画中的历史内容部分来自于现实生活C、油画的史料价值高于相关的文献记载D、该油画是了解开国大典的最真实纪录3、下列材料中,属于研究明治维新中“文明开化”政策第一手资料的是明治天皇自画像明治天皇戎装照专著《明治维新》后人绘制岩仓出访欧洲图ABCD4、“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据此,较为合理的推论是A、金文的起源可能和祖先崇拜有关B、刻铭于鼎可能是古代祖先崇拜的普遍形式C、不足以得出任何在意义的结论D、宗法制度是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5、要用历史资料探究历史问题,首先要能够分辨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以下各项是与二里头文化遗址相关的内容,其中属于史料解释的是:①二里头文化考古发现的农具有石铲、石镰、蚌铲、骨铲和蚌镰等②主要农作物是粟、黍之类③从上述考古发掘情况来看,当时的居民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④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量遗迹和遗物,为夏史探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A、①②B、③C、③④D、④6、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是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来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述和叙述。”这段话反映了作者的认识倾向。作者认为A、文字史料都带有明显的主观因素B、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C、文字史料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历史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二、历史观1、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2、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3、唯物主义历史观:①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②指出社会历史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初源泉;③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4、其它史观:现代化;全球化;文明史观5、历史观的作用:在编撰历史的工作中,史学家的历史观的作用极为重要。如司马迁写《史记》,认为项羽在秦汉之际曾经一度是号令天下的人物,因此写了《项羽本纪》。但是,班固在写《汉书》时,并不承认项羽有那么高的地位,因此没有专为项羽立传,而把项羽和陈胜写成合传。二者的差别十分明显。这种情况,在外国史学上也是存在的。历史观的不同,有时还反映在对已经编撰的历史事实的评价上的差异。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侵华日军在南京的大屠杀,为中外许多正直的史学家所证明,但是日本的少数史学家却千方百计地掩盖历史真相。许多事实表明,科学的历史观,对于正确地说明历史,具有关键的作用。结论:历史观对于历史编撰、历史评价、正确地重现和说明历史作用明显(07广东)29.(14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08广东)8.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代表中国共产党观点的是A.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B.五四运动破坏了了中国传统文化C.五四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学(09广东)8.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过火”的思想指的是A.马克思主义B.自由恋爱观C.实业救国论D.民主和科学思想1、恩格斯说:“假若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会有另一个人来扮演,这点可以由下面事实证明,即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克伦威尔和罗伯斯庇尔等。”恩格斯这段话的基本观点是A、历史可以任意假设B、英雄人物可决定历史进程C、时势造就英雄人物D、历史的发展完全是偶然的2、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批林批孔”、当前出现“孔子热”,既是一定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科学的观点是A、“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B、“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C、“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D、“历史就是昨天与今天永无休止的对话”3、“没有任何一个史学家、没有任何一本历史书没有理论、思想,其中包括了那些倡导‘学术自由’的人。”这段话的主要观点是A、历史研究必须有统一的理论指导B、历史研究必须有充分的史实证据C、历史研究应该有一定的理论依据D、历史研究应该有充足的实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