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经济》《江村经济》简介•这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专著,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因此,这本书将说明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费孝通(1910.11.2~2005.4.24)•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一、人物简介作者简介•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生于江苏吴江。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4岁起在母亲创办的蒙养院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就读于东吴大学医预科、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清华大学研究院,后留学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其所著的《江村经济》被认为是我国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的一个里程碑。论著甚丰,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1939)、《禄村农田》(1943)、《生育制度》(1947)、《乡土中国》(1948)、《乡土重建》(1948)、《从事社会学五十年》(1983)、《费孝通社会学文集》(1985)、《记小城镇及其他》(1986)、《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1987)、《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1988)《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1992)、《费孝通文集》(1999)等,论文多篇。1981年11月,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向他颁发了该年度赫胥黎奖章。本书背景和由来•上世纪三十年代,那个时候中共已经慢慢崛起,民国仍然在混乱中探索着三民主义,而日本人已占领东三省,并且觊觎着关内。•1935年秋天刚毕业的他拿到了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的入学通知书,走之前,他忽然觉得作为人类学家,在出国前进行现场勘察是必要的。于是那一整年他决定和她妻子一起去广西大瑶山考察。1935年冬天的雪下的特别大,意外发生了,108天的新婚妻子死了,而他也重伤。•但毫无疑问,没有什么能阻挡他对学术的执着,毕竟,这是祭奠亡妻的最好方式。于是多年以后,每当我们翻开他的著作时,第一页上总会写着”献给我的妻子王同惠”。他的感情生活,在25岁时就结束了。•1936年的夏天,他收拾好行装,在出国前的两个月考察了开弦村,也就是江村。•上海到威尼斯的航程让人烦闷,他在船上无所事事之际,写下了他在江村的所见所闻。在出国前,偕同新婚妻子王同惠前往广西大瑶山进行调查,在调查时迷路,误踏虎阱,腰腿受伤,王同惠出外寻求支援,因失足而不幸溺水身亡。伤愈后,回家乡农村休养时,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二、江村经济的主要内容•《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1938年在英国伦敦大学的博士答辩论文,是中国社会调查方面的学术著作。全书计16章,分为前言、调查区域、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户与村、生活、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中国的土地问题。江村经济的总体框架•第一章前言第九章劳作日程•第二章调查区域第十章农业•第三章家第十一章土地的占有•第四章财产与继承第十二章蚕丝业•第五章亲属关系的扩展第十三章养羊与贩卖•第六章户与村第十四章贸易•第七章生活第十五章资金•第八章职业分化第十六章中国的土地问题•虽然说是江村经济,但是这里面所包含的内容已经包括了江村社会、文化、信仰、教育、娱乐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如此生动详实的描述中,我们了解到了当时最真实的情景和村民的生活状态,以及那个时代最需要的东西的要解决的问题。•在我看来描述农村生活的小说很多,比如《白鹿原》、《活着》和《阿Q正传》等等,这些作品也为我们展现当时人民的生活状态和一些令人深思的东西。但是《江村经济》仅仅花了两个月时间,就能写出如此多的内容,这是值得我们所去思考和效仿的东西。•看完了这本书,确切的说是博士论文,我们能够完完全全地理解其中的意思,这不过是一个实地的调查报告,但是看完后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四平八稳的功底。如果让我们回到自己的乡村调查,我们却不一定能够写出这么好文章。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学习的地方。•在当今的好多调查报告中,有很多一部分是为了应付而已,仅仅是农机的使用就用到了让人费解的数学模型,单一研究虽然深入,但这并没有起到根本的作用。•从费老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到他思想的严谨,他用心之深,他描写之细,我们要清楚我们所要做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而作,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亲人啊,他们所有问题不正是我们所要去了解和解决的吗?关于家庭财产的继承•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在中国财产继承是由儿子平分的,这样就会造成农村土地的细碎化,不利于土地集中、城市化的过程和工业的发展,当然这也有中国人对土地依恋的部分。而欧洲以前则是长子继承制,这不得不使得很多人从事各种行业,为工业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基础。•今天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很慢,人们很难在城市里找到归属感,改用费老的一句话“它把绝大部分收入都耗费于反贪污运动,所以它不可能采取任何实际行动和措施来进行改革。”农村人口问题得不到解决,三农问题永远解决不了。关于教育•“学校里注册的学生有100多人,但有些学生告诉我,实际上听课的人数很少,除了督学前来视察的时间外,平时上学的人很少超过20人。学校的假期很长。我这次在村中停留的时间比学校正式的放假时间长,但我仍没有机会看到村中的学校上课。学生的文化知识,就作文的测验看,是惊人的低下。•由于农忙时间学校上课,但是农闲时间学校却放假,因此好多学生没有跟得上学习的进度从而导致失去对学习的兴趣。除了文化教育,孩子们还要接受其父亲的农活教育,学习如何劳动。•由此可见孩子们的文化水平是很低的,这是一个很重大的问题•我们都希望每个人都得到良好的教育,打好基础,而不是进行一些愚民教育,便于管理。虽然说改变命运的不只有知识,但是没有文化不是可怜就是可怕。•现在虽然已经普及了义务教育,但是农村的教育资源还是很有限的。尤其是现在的留守儿童很多,家里面没有大人的温暖和守护,孩子的性格会不健全。逢年过节回家父母总是爱得不行,买了好多东西。殊不知孩子的成长需要的是父母的教育,需要惩罚,需要鼓励,这才是重点。关于政府•费老在论文中说:“国民党政府在纸上写下了种种诺言和政策,但事实上,它把绝大部分收入都耗费于反共运动,所以它不可能采取任何实际行动和措施来进行改革,而共产党运动的实质,正如我所指出的,是由于农民对土地制不满而引起的一种反抗,尽管各方提出各种理由,但有一件事是清楚的,农民的境况是越来越糟糕了。自从政府重占红色区域以来到目前为止,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地区完成了永久性的土地改革。”•其实政府不是万能的,现在很多的报告都在说政府应该怎么怎么样,要加强什么什么的。这简直就是在对牛弹琴,我们不能依靠政府,除非万不得已他们才会改变。而我们所需要的是改变自己。那个时期问题从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两个最大担忧:•1、土地赋税过重,人们无法负担。•2、手工丝绸业被工厂冲击,丝绸价格过低,人们根本没有什么收入。•这样“当饥饿超过枪杀的恐惧时,农民起义便发生了。”我觉得中国人的最大信仰是活着,如果你不让他们活不下去,那么他们也不会让你活着。所以共产党将第一个问题解决了,这便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打下了江山。•事实上,就今天而言,就算是土地不用交租了,而且还有补助,人们的生活还是很拮据的,人们放弃了手工丝绸业,到沿海城市打工,虽然能够生活,但是人们的差距越来越大。小规模的农业生产已经不适合大市场了,物价的上涨正在吞没人们的收入,幸福就是我明早还会醒来,我没有生病,我的儿子将来会有出息的。由此可见很多农民的收入途径是这样的,守着两三亩地还是出去打工,到了年老的时候问题更加严重,那个时候的保障问题怎么解决?个人见解•我认为关于农村经济,我们必须要做到农产品的产业化,必须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而合作化是目前最有效的途径。•共产党政府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社会福利保障,将该花的钱投入到真正民生问题而不是面子问题,生理问题,钱刮多少才算够呢•问题每个时代都有,不是说你解决了一个问题就很了不起了,我们需要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