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学生个性发展的特征(一)初中生个性发展的特点Z总体上看,有二:一是不平衡性;二是极端性或偏执性Z,P87。1、自我意识高涨,P872、反抗心理,P883、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1)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2)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3)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4、人际交往上的新特点(1)逐渐克服了团伙的交往方式;(2)朋友关系在初中生的生活中日益重要;(3)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4)与父母关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情感上的脱离;行为上的脱离;观点上的脱离;父母的榜样作用削弱。Z,P91-92。;(5)与教师关系的变化。P90-915、初中生的消极心境(1)烦恼突然增多;(2)孤独;(3)压抑。P92(二)高中生个性发展的特点W,Z1、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高中生自我意识的特点:(1)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2)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P93(3)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4)自我评价的成熟。(5)有较强的自尊心。(6)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2、高中生的自我概念相对稳定自我形象(或自我概念),主要是指一个人对自身的态度。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成分:认识成分、情感成分、品行成分。3、高中生自我评价的深化。P94自我评价是与个体认识能力发展相关的一种自我意识表现,是一种包含社会行为准则的知识和主观经验的复杂的心理行为。具体指个体对自身的思想、能力、水平等方面所作的评价,它是自我调节机制的主要成分。P93第二节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一、什么是自我意识(一)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P96-97(二)自我意识的结构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的结构包括知、情、意三方面,即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又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P96(三)自我意识的特点1、意识性;2、社会性;3、能动性;5、同一性;5、独特性。P97-98二、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一)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1、成人感2、自我评价能力3、重视对自制力等意志品质的培养。P98-99(二)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1、不平衡性2、动荡性3、自主性4、前瞻性5、闭锁性6、社会性。P99-100第三节中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一、什么是价值观(一)价值观的定义价值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容尺度。第一,必须要满足主体的需要才能说有价值;第二,必须能够对应作为客体的性能和属性,包括认识和评价客体,这里的客体自然包括人。P101(二)价值观的构成价值观包括价值目标、价值手段和价值评价三个基本成分。(三)价值观的特点1、稳定性和发展性2、独特性和社会历史性3、主观性和选择性4、系统性5、导向性。P102二、我国当代中学生的价值观Z裴娣娜教授提出,当代中学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同时,呈现出四个基本特点:P109-111第一,价值主体的转变——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兼顾。第二,价值选择的矛盾——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并存。第三,价值取向的转型——由人伦关系走向功利、效率关系。第四,人格价值的冲突——观念意识与行为的不一致。Z三、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一)增强爱国意识,提高振兴民族的责任感(二)正确认识“金钱、地位和价值”“学历、知识和价值”的关系(三)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潜在创造力第四节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一、什么是创造力(一)创造力的定义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P114(二)创造力的构成三个方面:(1)作为基础因素的知识,包括吸收知识的能力、记忆知识的能力和理解知识的能力。(2)以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智能。(3)创造个性品质,包括意志、情操等方面的内容。知识、智能和优良个性品质是创造力构成的基本要素,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决定创造力的水平。(三)创造力的特征(1)变通性。(2)流畅性。(3)独特性。P115二、中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主要障碍(一)应付考试、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培养目标(二)古板、单一的教学形式与方法(三)“知识化”、“笔试化”倾向的考核内容与方式(四)“高分即优”的评价激励标准三、培养中学生的创造能力(一)教育思想现代化,转变观念,打破常规,培养创造力(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三)创设合适的环境一般认为创设合适的环境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2、鼓励学生的参与欲3、对学生进行肯定性的评价。P118-120(四)让学生在学习中插上想象的翅膀1、利用教材中插图,引导想象2、利用文字途径,引导想象。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3、在实践活动中鼓励想象。P120(五)创设有助于提高创造性的问题情境(六)设计发散思维教学类型(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八)开展“第二渠道”教学(九)教会学生创造性的思考方法和学习方法(十)考试模式综合化(十一)评价激励标准科学化。P121-124第五节中学生智能的培养一、什么是智能(一)智能的定义智能是知识与智力的总和。其中知识是一切智能行为的基础,而智力是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求解问题的能力,是头脑中思维活动的具体体现。P125-126一般认为,智能即智力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进行合理分析、判断及有目的地行动和有效地处理周围环境事宜的综合能力。P126(二)智能的结构(1)双因素说(一般因素与特殊因素)。斯皮尔曼(C.Spearman)(2)群因素。塞斯顿(L.L.Thurstone)(3)三维结构说(内容、操作、结果)。吉尔福特(T.P.Guiltaord)。P126二、中学生智能发展的一般特征(1)可以通过假设进行思维。(2)思维有了预计性。(3)思维的形式化倾向。(4)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或监控能力明显增强。(5)思维能够跳出旧的模式。三、中学生智能的培养(一)家庭教育对中学生智能的培养首先,家庭结构;其次,家庭中的危险因素;最后,家长的行为特别是教育方式。(二)学校教育对中学生智能的培养教育训练对学生智能的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以思维品质来培养学生智能2、用结构——定向教学理论来培养、发展学生的智能3、以“动脑筋练习”来发展学生的智能4、以工具性强化训练法来发展学生的智能。P128-132第六节中学生品德的发展与培养一、什么是品德(一)品德的定义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P133(二)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道德品质由上述四种心理成分所构成,它们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其中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居于核心地位,当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成为稳定的、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它们就构成道德动机。在道德动机的调控下,将某些必要的行为技能和习惯构成一定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被称之为道德行为方式。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方式是道德品质中的两个最主要的构成部分,道德意志使这二者加以沟通并得以实现。P134二、中学生品德的形成发展(一)初中生品德发展的特点1、在道德认识水平上,比小学时有了较大发展,表现出明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2、开始形成道德理想、道德信念、世界观开始萌芽3、初中生的品德情感日益丰富而且易于激动4、初中生的道德意志迅速发展,行为的自主性、坚持性、独立性增强5、初中阶段是孩子良好道德习惯形成的时期P134-136(二)高中生品德发展的特点1、高中生道德认识表现出较高发展水平2、高中生道德情感表现出相应年龄特征3、高中生道德行为表现出特有不稳定性,P136-138三、中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一)不良品德的含义不良品德行为是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二)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1、不健康的个人需要2、消极的情绪体验3、人际关系的不正常4、不良行为习惯5、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6、道德意志薄弱7、心理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强烈的好奇心、盲目模仿心理。P139-140。(三)对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的矫正1、激发学生改变不良品德行为的强烈动机(1)消除情绪障碍,改善人际关系。(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2、促进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化(1)环境调整法(2)活动矫正法(3)行为强化法(4)榜样引导法(5)行为考验法3、引导内心震动,转化思想认识4、运用集体力量,改善人际关系5、考虑学生的差异,运用教育机智6、合理运用惩罚。P140-1426、合理运用惩罚(1)少用、慎用惩罚(2)惩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3)惩罚要在说理的基础上进行(4)惩罚要在恰当的情景中进行(5)惩罚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6)不能滥施惩罚。P142第六章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第一节中学生学习动机培养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是学习过程的核心。ZP144。一、什么是学习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特定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习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即引起、维持和推动学习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P144二、影响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一)兴趣(1)激发学生潜在学习兴趣(2)要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3)善于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成就动机阿特金森曾提出过成就动机模式:T=M·P·I。其中T指人的行为趋势,M指行动者的主观愿望,P指行动者对成功的期望值,I是成功的可能性。究其实质,就是激励学生产生成就感,并使之转化为学习上的动力。P146。(三)归因“归因”理论最先由心理学家威纳于1972年提出,其理论依据是“控制源”理论。所谓“归因”即从行为的结果来推究原因的方式。P146。(四)“交往”动机三、激发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Z,讲解掌握的方法。(一)坚持以内部动机作用为主,外部动机作用为辅(二)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Z,P148(三)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四)正确运用竞赛、考试与评比1、适当开展竞赛2、正确运用考试(测验)和分数3、正确的评价和适当地的表扬与批评。P148-150(1)要使学生对评价有一个正确的态度。(2)评价必须客观、公正和及时,可以适当地制定多种评价标准。(3)评价必须注意学生的年龄与性格等特征。(五)注意内外动机的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六)注意个别差异在激发动机时,教师应特别考虑到学生的个别特点:(1)以每个学生动机中独有的优点补偿其弱点。(2)帮助每个学生确定个人的具体学习目标。(3)教学工作要用足够的变式和不同的进度,使每个学生有机会成功。(4)针对学生本人对其学业成败的归因,采取帮助措施。其中,特别要注意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归因要科学客观P150。第二节中学生学习迁移的培养一、什么是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P151二、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一)个体因素1、学生的年龄、智力水平;2、学生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一般是指个人在先前学习和感知客观世界的基础上形成的,由知识经验组成的心理结构。3、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定势(二)客观因素1、学习材料的特征;2、学习情境的相似性;3、教师的有效指导。P152-153三、为迁移而教(一)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迁移(二)优化教学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