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能作用当光线作用于视觉感受器时,棒体细胞与锥体细胞中的某些化学物质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它所释放的化学能量,能激发感受细胞发放神经冲动,这就是视觉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对视觉器官来说,具有换能作用的物质叫视觉色素。棒体细胞的视觉色素叫视紫红质,它由视黄醛和视蛋白构成。视蛋白是一种结构复杂的蛋白质,其化学组成至今不大清楚。视黄醛是一种光敏集团,它的结构近似于维生素A。在光的作用下,视黄醛的形状在变化,化学结构也在变化,这个过程叫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在视紫红质分解过程的后一阶段,出现放能反应。所释放的能量就能激发神经的冲动。(三)视觉的传导机制电信号从感受器产生以后,将沿着视神经传至大脑。传递机制由三级神经元实现:第一级为网膜双极细胞:第二级为视神经节细胞,由视神经节发出的神经纤维,在视交叉处实现交叉,鼻侧束交叉至对侧,和对侧的颞侧束合并,传至丘脑的外侧膝状体;第三级神经元的纤维从外侧膝状体发出,终止于大脑枕叶的纹区。视觉的传导中,还有一个现象需要解释。侧抑制:是指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互相抑制的现象。(四)视觉的中枢机制视觉的直接投射区为大脑枕叶的纹状区,这是实现对视觉信号初步分析的区域。与纹状区邻近的另一些脑区,负责进一步加工视觉的信号,产生更复杂、更精细的视觉。如认识形状、分辨方向等。感受野的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休伯和威塞尔等对视觉感受野的系统研究,对解释视觉的中枢机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视觉感受野指网膜上的一定区域或范围,当它们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层神经细胞的活动。网膜上的这个区域就是这些神经细胞的感受野。网膜上一个较小的范围成为外侧膝状体上一个细胞的感受野。由于若干个外侧膝状体细胞共同会聚到一个皮层细胞上,因而皮层细胞的感受野是网膜上的一个更大的区域。皮层细胞的感受野具有对抗性质的两个区域:开区和关区。休伯和威塞尔把皮层细胞分为简单细胞、复杂细胞和超复杂细胞。根据感受野的研究,休伯等人认为,视觉系统的高级神经元能够对呈现给网膜上的、具有某种特性的刺激物作出反应。这种高级神经元叫特征觉察器。高等哺乳动物和人类的视觉皮层具有边界、直线、运动、方向、角度等特征觉察器,由此保证了机体对环境中提供的视觉信息作出选择性的反应。大细胞通路和小细胞通路视觉系统存在两条通路。大细胞通路(M通路);小细胞通路(P通路)。大细胞通路从网膜A型神经节细胞经丘脑外侧膝状体最内两层的大神经元,到达初级视皮层(V1)的4B区,再到达二级视皮层(V2)的粗条纹区,其功能为分析运动(V3,V5)和深度(V5);小细胞通路从网膜B型神经节细胞经过外侧膝状体靠外四层的小神经元,到达初级视皮层(V1)的色斑区和色斑间区,再到达二级视皮层(V2)的细条纹区,其功能为分析颜色(V4)和形状(V3、V4)。与这两条通路相联系的是两个不同的视觉功能系统――运动系统和色彩系统。前者处理物体运动时的形状信息,主要与运动有关;后者处理特定波长的信息,主要与颜色有关。三、视觉基本现象光线的基本特性有:波长、强度、空间分布和持续时间。我们的视觉系统在反应光的这些特性时,便产生了一系列视觉现象。(一)明度1.明度与视亮度;明度是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主要是由光线强弱决定的一种视觉经验。一般来说,光线越强,看上去越亮;光线越弱,看上去越暗。注意:明度不仅决定于物体照明的强度,而且决定于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越大(最大为1),看上去就越明亮。另外,光强与明度并不完全对应。视亮度指从白色表面到黑色表面的感觉连续体。它是由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决定的,而与物体的照度无关。物体表面的反射率高,显得白;反射率低,显得黑。举例:不论在强烈日光下还是在昏暗灯光下,黑煤看上去总是黑的,这是由物体表面的反射率决定的。2.明度的绝对阈限与差别阈限在正常情况下,人的视觉系统能够对大约从10-6烛光/平方米到107烛光/平方米的光强作出反应。超过107烛光/平方米的光强,对人眼有破坏作用;低于10-6烛光/平方米,人眼就不能觉察了。所以,10-6烛光/平方米是视觉系统明度的绝对阈限。明度的差别阈限在光强为中等强度时,合韦伯定律,即K=ΔI/I,其数值近似于1/100。在刺激极弱时为100/100在光刺激极强时,韦伯比值ΔI/I可缩小到1/167。注意:明度的绝对阈限与差别阈限的大小,都与光刺激作用的网膜部位有关。3.明度与波长人眼对不同波长的光线的感受性是不同的。锥体细胞对光谱的中央部分(约555nm)最敏感,对低于500nm和高于625nm的波长的感受性要差得多。棒体细胞对较短的波长具有最大感受性。它们对短波一端较敏感,而对波长超过620毫微米的红光,几乎是不敏感的。普肯野现象根据上述特点,当人们从昼视觉向夜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波短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的不同变化。在昼视觉条件下,如果我们选择两个具有40%的相对光谱感受性的光线(例如,500nm的绿光和620nm的红-橙光),它们的明度看上去应该相同。如果这时将光强降低,改用棒体细胞来完成明度辨别,那么绿光就会比红-橙光显得明亮得多。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见到这种现象。例如,阳光照射下,红花与蓝花同样亮当夜幕降临时,蓝花比红花更亮些。这种现象叫普肯耶(Purkinje)现象。(二)颜色1.什么是颜色:颜色(color)是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觉经验。在日常生活中,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之分。广义的颜色包括非彩色和彩色;狭义的颜色仅指彩色。颜色具有三个基本特性,即色调、明度和饱和度。色调(hues)主要决定于光波的波长。对光源来说,由于占优势的波长不同,色调也就不同。如果700毫微米的波长占优势,光源看去是红的。对物体表面来说,色调取决于物体表面对不同波长的光线的选择性反射。明度指颜色的明暗程度。它明度决定于照明的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饱和度指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纯的颜色都是高度饱和的。例如鲜红等。混杂上白色、灰色或其它色调的颜色,是不饱和的颜色。例如粉红等。完全不饱和的颜色根本没有色调,如黑白之间的各种灰色。颜色的三个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可以用三度空间的颜色纺锤体来说明(图3-17)。在颜色纺锤体中,垂直轴代表明度的变化,上端是白色,下端是黑色,中间是灰色。纺锤体的圆周代表各种不同的色调,依红、橙、黄……紫列。从圆周到中心表示饱和度的变化,圆周上各种色调的饱和度最高;离开圆周,距中心越近,颜色越不饱和。从图中可以看出,很明或很暗的颜色都是比较不饱和的,只有中等明度的颜色能够获得最大程度的饱和。2.颜色混合颜色混合分两种: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色光混合是将具有不同波长的光混合在一起。例如,将700毫微米的光与570毫微米的光混合得到橙色光线。颜料混合是指颜料在调色板上的混合,或油漆、油墨的混合。如将红与黄的颜料混合配成橘红等。两种混合在性质上是不一样的。色光混合是一种。加法过程;颜料混合是一种减法过程,即某些波长的光被吸收了。以黄与蓝的颜料混合为例,黄色颜料吸收了红、橙和蓝色光线,反射了大部分黄和少部分绿光线。而蓝色颜料吸收红、橙、黄光,反射大部分蓝光和少量绿光。当两种颜料混合时,由黄色颜料反射的黄光被蓝色颜料所吸收;由蓝色颜料反射的蓝光又被黄色颜料所吸收。结果只剩下绿色部分被反射回来,因而使混合后的颜料看上去是绿色的(图3-18)。3.色觉缺陷色觉缺陷包括色弱和色盲。色弱就是对某种颜色感受性的降低。例如,在用红色与绿色的波长来匹配黄色时,有些人需要更多的红色,有些人需要更多的绿色,前者叫甲型色弱,后者叫乙型色弱。色弱患者在男人中占6%,是一种常见的色觉缺陷,女性色弱较少。色盲可分全色盲和局部色盲两类。患全色盲的人只能看到灰色和白色。患局部色盲的人还有某些颜色经验,但他们经验到的颜色范围比正常人要小得多。例如红-绿色盲看不见红光和绿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