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总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课题研究总报告第一部分引言一、问题的提出近十年来,我国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仍然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其中之一就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偏差,这使我们培养的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实际需要之间存在偏差,而偏差产生的本质原因就是现行课程与高等职业教育特点之间存在差距,这就使课程改革成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首要任务。客观的说,我们已经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普通本科实施的学科教育之间的差异,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与实践,也试图引进国外先进的课程模式来推动课程改革,但由于高等职业教育与国情紧密相连,照搬照抄的课程模式难以在我国推广,因此,课程改革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世纪之初,随着社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日益增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教育部专门确立了研究课题,对新世纪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问题进行研究。经过四年的努力,课题按设计要求圆满完成。二、研究的意义本研究涉及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的众多问题,包括国际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现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观、课程特征、课程设置原则、课程开发方法、课程的改革方向和原则等。这些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理论意义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离不开新的教育理论指导。课程改革虽然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实践环节,但它同样也需要先进的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指导。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之一是通过课程研究解决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偏差,探索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理论支撑,对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起到理论指导作用。同时,本课题中关于课程开发方法的研究,不但可以解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教学实践缺乏理论支撑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手段和工具问题,而且对填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的空白产生重要影响。它必将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和教学理论的研究。2、现实意义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急需大量的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教育部为了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将现行的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改为两年制为主,以缩短人才培养的周期。本研究可以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观,为现行的三年制高等职2业教育课程改革指出方向、提供方法,这对响应教育部提出的高等职业教育学制改革和积极发展两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形式,对及时有效的解决两年制学制改革和课程开发问题产生重要影响。另外,本课题将以“就业导向、面向职业”为出发点,强调课程应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来替代学科系统化课程,这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必将推动新一轮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启动。同时,本课题也将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剖析,这些都有助于揭示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三、研究方法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其中主要有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1、文献研究法本研究在大量的文献收集基础上,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建立了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2、比较研究法本研究对国际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体系研究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借鉴、吸收它们在课程设置与教学体系方面的经验,最终目的是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体系的水平。3、调查研究法本课题在大量的国内外调研基础上,通过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现状分析、总结,同时借鉴国际上先进的课程模式,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体系进行了具体的研究,设计出适合我国国情的VOCUSCUM课程开发方法以及其课程设置原则,探索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4、个案研究法本研究对课程设置与教学体系的几个具体的案例进行了研究,用具体的事例诠释了VOCUSCUM课程开发方法的应用。本研究用的具体个案有:行业分析案例,专业课程开发案例,校企合作的专业课程开发案例,单元课程开发案例。四、研究过程参见课题研究工作报告。第二部分研究现状研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体系问题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课题。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尚存在许多的基本问题。在理论上,高等职业教育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在实践应用方面,也只是延续普通高等教育模式,因此,研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体系问题是一个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研究。3一、国外研究从资料来看,国外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方面的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不同的国家都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课程理论,其中一些理论对本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现分别从北美、澳大利亚和德国情况分别说明。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大体都是实行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比较典型的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北美推出的CBE和DACUM课程模式,它们是职业岗位能力本位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能力标准来自对职业岗位详尽的工作任务分析,对应每一项专项能力开发一个相应的课程模块。世纪之交,澳大利亚和德国的职业教育给世界高等职业教育注入了新理念。澳大利亚推出的职业教育国家资格框架和培训包,本质上是以综合职业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其特点是着眼于职业生涯,而不是具体的职业岗位,它采用功能分析法,从就业环境对职业工作期望的角度,把从业需要的技能、知识、态度有机的整合到一起,把能力标准转化为课程目标,并以此进行课程设计。德国在20世纪后期,逐步认识到现代职业教育必须着力培养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其教学内容必须是涉及多个专业领域的综合学习任务,包括技术、社会、环境等与工作过程有关的方方面面,以此构建双元制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称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整体化工作任务分析法,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把关键能力分为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两部分,认为这些能力的培养将对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产生重要影响。从国外课程改革资料看:在现代社会了中,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已经提升,职业结构重心开始高移。社会发展呼唤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世界各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在调整中巩固,在改革中发展的时期。在课程改革方面呈现如下趋势:课程改革更加个性化、人本化;课程设计突破岗位,面向职业生涯;课程体系从学科系统化发展到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观念发生变化,各国都在探索更高形式的能力本位;在课程实施上,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着重强调实践的作用;在课程的衔接方面,更加注重与其他不同的教育类型之间的联系等。二、国内研究近十年来,我国在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如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是以学习和掌握技术、技能为主的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提出突破“老三段”的学科系统化课程;科目课程强调理论上“够用为度”以及课程之间的“课程整合”问题;在课程实践环节中强调增强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另外,我们也试图引进国外先进的课程模式以推动课程改革,但职业教育与国情紧密相连,这使得照搬引进的方式难于推广。因此,在大量实际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案和课程体系仍贴近本科。这就使课程改革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新世纪中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任务。在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研究中,迄今存在的问题是:没有提出应建立怎样的课程体系结构,更没有涉及新课程体系的系统化问题;实践环节与理论环节课程分离,实践环4节的目的不够明确,课程目标与职业目标缺乏有机联系;没能深入探究技术教育的规律,往往企图用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学科系统化课程的实践手段,学习和掌握技术;过分强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基础的作用,尤其认为讲基础就只有学科基础,没能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基础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等。本研究结合我国的国情,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对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建立什么样的课程模式、课程体系结构,按照什么样的原则进行课程设计,设计方法,课程内涵、课程标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及其开发方法(VOCSCUM)”。第三部分研究主要内容一、课程改革是世纪之交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首要任务1.世纪之交的国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人类的生产活动过程不断发生变化。而不同时期生产活动过程的形态决定着社会职业的要求,也决定着人才类型与规格的需求,进而决定了教育的类型与层次结构的要求。我们可以从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的历史轨迹,来揭示社会生产活动过程变化发展的规律,进而对国际国内高等职业教育需求与发展的大致趋势作出分析。在人类社会发展早期,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主要是手工操作为主的农业和手工业,一般家庭手工业整个生产过程完全可以由一个手艺人完成,长辈传下辈,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就足以传递劳动技术,于是产生了学徒制这种职业技术教育的最初形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手工作坊逐步扩大,发展为工场手工业时,生产规模扩大,生产过程逐步分解为各环节的简单操作,工人几乎不必经过特殊训练就能上岗,旧式学徒制渐渐瓦解。18、19世纪,以牛顿经典力学确立的科学体系和以蒸汽动力和电力的应用为标志的产业革命改变了整个社会生产技术形态,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工业化的历史阶段,产业结构逐渐从以农业为主体转化为以工业为主体,以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无论是产值还是就业人数都超过了第一产业,传统的工场手工业被以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厂大工业所取代,大工业的生产活动方式不仅意味着产业结构的变化,而且意味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即在生产过程内部产生了分工,需要专门掌握和操作各种机器的技术工人,而这种生产技术不再主要依靠个人的技巧在生产过程中自然产生,而是依靠专门的科学研究形成,因此,给予劳动者专门的教育以提高生产岗位专门的技能的一类正规职业教育产生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程师泰勒(F.W.Taylor)提出了以劳动分工和计件工资制为基础的科学管理原则(principlesscientificmanagement),其内涵主要是:在单件手工生产方式向大机械化生产的过渡过程中,把工业生产活动分割成一系列的单个简单劳动行为,进行严格细致的“工作分析”,借此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在此基础上,泰勒又提出了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模式,“泰勒模式”成为影响至今的职业教育主要课程开发模式之一,在当今的职5业教育中人们在批判、修正、改进它,但它都是讨论的热点。工业化中期,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进入生产的势头越来越猛,提高生产率,促进经济的发展成为各国的目标,生产活动中精密复杂程度提高,不仅需要工匠式的技术操作工人,还需要专门从事开发设计的工程型人才,培养这类人才的高等工程教育随之产生。20世纪50-60年代,即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此时,生产活动的精密复杂程度进一步提高,技术综合程度上升,使社会职业岗位发生变化,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进入生产一线,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让位于技术与智力密集型产业,产生了许多与高新技术有关的职业岗位;劳动组织形态发生变化,市场竞争演变成产品质量和品种的竞争,新产品开发和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缩短,产品复杂程度进一步增加。这使大批量机械化生产受到严峻考验,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形态动摇了泰勒科学管理原则的经济基础,泰勒的课程开发模式己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泰勒主义受到挑战;第三产业的崛起,使新的职业不断出现,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20世纪70年代以后,科学学科的剧烈分化和综合,高新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信息科技、生物科技、纳米科技等一大批高科技产业,世界各工业发达国家或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的加快,逐步向信息社会迈进,导致了许多旧工种的消失和新工种的形成,生产活动的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创新性等特征日益突出,生产活动的内容不断扩展,已经形成为“研究、开发、设计、工艺、制造、运行、施工、管理、产品、检测、营销、商品、产业”的一个链式过程,在链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大量的技术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自然生态环境问题等需要有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去解决,对这类人员综合素质和能

1 / 3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