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郑州大学商学院王文玉教材:孙学敏,王文玉.西方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经济学研究什么一、稀缺与选择经济问题是有限的资源或手段的合理利用问题。经济学家把相对于人们的需要来说供给有限的东西称作稀缺物品或经济物品。像阳光和空气那样供给十分丰富,足以满足人们的全部需要的东西被称作自由物品。经济问题源于资源或手段的稀缺。资源稀缺源于人的需要或想要(want)。人的好奇心和智力使人的需要不断膨胀,无穷无尽,从而稀缺现象是永恒的,我们总会有经济问题。面对稀缺资源,唯一的办法是精心选择资源的用途,即节约利用资源或有效利用资源。二、分工与协调《国富论》的第一句是,“劳动生产力的最大增进,绝大部分的熟练和灵巧,以及把劳动用于什么地方的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分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生产力,超出大多数人的想像。“这样,大头针的制造分成了大约十八种不同操作。在有些工厂中,这十八种操作,分别由十八个专门工人完成。在另一些工厂中,同一个人也许兼任二三种操作。我见过一个这种小工厂,只雇用十个工人,其中有些人经常担任二三种操作。这些工人尽管很穷,从而缺乏必要的机器,但他们如果努力工作,一日却能制造十二磅针。中号针每磅四千枚。因此,这十个工人每日可制针四万八千枚,即一人一日可制针四千八百枚。倘若他们各自独立工作,并不曾受过这方面的职业训练,那么,他们中谁也不可能一日制造二十枚针,大概一天连一枚针也制造不出来。也就是说,他们肯定不能制造出今日适当分工合作下所能完成的数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多半连这个数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也制造不出来。”分工以如下方式提高力:第一,工作技能因专业化而提高。第二,分工有利于个人才能的充分发挥。例:假设张三擅长采摘浆果,李四擅长捕猎。比如,张三一天能采摘500个浆果或捕获1个猎物,而李四一天能采摘200个浆果或2个猎物。如果两个人不分工,各自用一天的时间采摘浆果,一天时间捕猎,那么,两天的总产品是700个浆果和3个猎物。如果他们分工,张三专门采摘浆果,李四专门捕猎,那么,两天的总产品是1000个浆果和4个猎物。每一种产品都比原来增加了。一般来说,当两个人各自在一种工作上有绝对优势时,分工将带来生产力提高。这被称作斯密的绝对优势原理。李嘉图比较优势原理(thelawofcomparativeadvantage),也被称作李嘉图联合律(lawofassociation)或比较成本律(thelawofcomparativecosts):即使一个人在各方面都优于另一个人,分工仍然能带来生产力的提高。例:张三一天能采摘500个浆果或捕获4个猎物,而李四一天能够采摘200个浆果或捕获2个猎物。如不分工,在两天之内,他们的总产品是700个浆果和6个猎物。如果李四专门捕获猎物,而张三花一天半时间采摘浆果,花半天时间捕获猎物,那么,在两天之内,他们二人总共生产750个浆果和6个猎物。浆果的产量增加了,而猎物的产量和原来一样。如果两人合作的时期长一些,通过适合安排可以让每种产品的产量都增加。第三,分工可以省去转换工作所花费的时间。正如斯密所说,“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会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四,分工可以使工具得到充分利用。第五,分工使地区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第六,分工促进机器的发明和利用。正如斯密所说,“简化劳动和节省劳动的那些机械的发明,看来也是起因于分工。人类把注意力集中在单一事物上,比把注意力分散在许多种事物上,更能发现达到目标的更简易更便利的方法。”第七,分工促进科学技术研究的专业化,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分工带来的问题:分工意味着每个人为他人的需要而参与生产,他自己的需要靠别人的生产活动来满足。要使分工充分发挥作用,必须有一个机制来协调人们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一是需要一个信息传递机制,告诉生产者人们需要什么;二是需要一个收入分配机制激励生产。社会经济问题是分工协调问题。三、经济学研究什么强调稀缺资源的有效利用,经济学可定义为研究稀缺资源的有效利用的科学。强调分工发挥作用所需制度,经济学可定义为交换科学。萨繆尔森的定义:“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利用稀缺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在人们中间进行分配。”任何社会都无法回避稀缺现象,从而必须有一个决定资源用途的机制,即资源配置机制。资源配置机制是回答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如何分配问题的决策机制。从根本上说,资源配置机制有两类:中央计划和自由市场。西方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市场机制的运行原理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政策。总结经济问题首先是稀缺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社会经济问题是分工协调问题。经济学研究人们如何通过合作和分工来对付稀缺现象的问题,即资源配置机制问题。资源配置机制是回答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如何分配问题的决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