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1-06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本章知识要点:教育是什么、教育的起源、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的目的,以及教育制度。一、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1)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它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等。(2)狭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学校教育目标发展的活动。狭义教育的特点是:一、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实践活动;二、有专业的教育者;三、以特定的组织形式进行。(二)教育的构成要素从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区别看,教育的构成要素为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如果从教育活动的成立条件看,则还包括了教育方式、教育环境等因素。二、教育的特性(一)教育的本质属性事物的本质属性,即事物的根本特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二)教育的基本特点1、教育具有社会性。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的发生发展与社会发展需求密切相关。2、教育具有永恒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有教育现象存在。3、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会发生变化,每个时期教育具有这一时期的特点。4、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三)教育的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1、教育的基本功能(1)个体发展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所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2)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通过对人的培养进而影响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2、教育功能的特性分类(1)正功能与负功能按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可以把教育的功能分为正功能与负功能。教育的正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教育的育人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等往往就是指教育的积极作用。教育的负功能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教育的负向功能是由于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教育者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不正确、教育内部结构不合理等原因,使教育在不同程度上对社会和人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2)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可以把教育的功能分为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教育的显性功能是指教育的显性作用。教育的显性功能既可能是正功能,也可能是负功能。教育的隐性功能是指教育的隐性作用。同样的,教育的隐性功能既可能是正功能,也可能是负功能。教育的显性功能是预期性的,教育的隐性功能是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作用。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的区分是相对的,一旦隐性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可以转变成显性教育功能。第二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一、关于教育起源的不同学说学说代表者主要观点神话起源说宗教观点、我国古代思想家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生物起源说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认为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其基本错误是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心理起源说美国心理学家孟禄,著有《教育史教科书》一书孟禄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判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孟禄的错误在于他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不懂得人之所以成为人是有意识的本质规定,不懂得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劳动起源说前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劳动起源论者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运用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阐述人和人类社会起源的观点,从恩格斯的“劳动在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人类的本身”这一基本命题出发,推断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认为生产劳动创造了人,尤其是人的大脑和语言,使得教育有了可能,生产劳动积累起的经验,需要教育进行传递,由此产生了教育现象。二、教育的发展(一)原始社会的教育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1、无阶级性。2、教育内容贫乏。3、无专门形式。4、原始的平等。5、男女教育有区别。6、教育与原始宗教和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二)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历史阶段的教育。1、古代中国的教育;2、古代印度的教育;3、古代埃及的教育;4、古代希腊、罗马的教育;5、中世纪的西欧教育;(三)近现代教育近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1、资本主义教育的特征(1)扩大教育目的。资本主义教育的目的在于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培养熟练的劳动力。(2)重视科学知识。在课程内容上注入了科学知识,增加了许多新的学科。(3)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引进实验法、演示法、实习法等新方法,启发教学法受到重视。(4)扩大受教育权。提出了普及教育的口号。(5)采用班级授课。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以班级授课制取代个别教学。2、社会主义教育的特征1、教育目的变化:社会主义教育为维护劳动人民自身的利益和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服务,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教育权变化:教育权为广大劳动人民所掌握。3、教育方法变化: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四)20世纪以后的教育发展进入20世纪以后,科学技术革命发展迅速,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教育呈现出新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强调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终身教育是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产生的。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指教育必须面向所有的人,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4、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第三节教育与社会发展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可以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可以再生产科学知识3、教育可以促进产生技术更新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领导权的制约作用,主要是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特别是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聘用等实现的。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实施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主要由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国家通过制定教育目的、规定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以及相应的考试评价手段实现其对人的培养要求,进而决定教育的性质。(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通过培养人才教育实现其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这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主要形式。其次,教育通过促进个体社会化来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人民的文化程度会影响到国民的民主意识和相关的制度。教育对民主发展是具有促进作用的。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学校教育不仅向学生传播、灌输一定的政治思想意识、而且通过在校师生的言行、学校的教材和刊物向社会宣传一定的思想意识,制造社会舆论,影响社会的风俗习惯和道德面貌等,因此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三、教育与精神文化的相互关系从广义上说,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受到文化中其他因素的影响,同时它也对整个文化起着保存、传承、改革、创新的作用。任何文化特征和形态,如果没有教育就难以延续。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一)教育与精神文化的相互作用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作用:(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二)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文化作为一种教育力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构成了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生存于其中的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二是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一方面它是传递文化和深化文化的手段;另一方面它的实践者及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如思想观念、价值倾向和行为方式,这使它成为文化本体。(三)学校文化的特点1、学校文化的概念学校文化是指学校成员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学校文化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2、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指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校园文化的构成要素包括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第四节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育的基本方向,对教育工作具有全面的指导作用。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和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二、教育目的的层次教育目的的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1、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学校教育的培养要求。3、课程目标,是课程规定的质量规格上的基本教学要求。4、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预期变化。三、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作用。1、导向作用。教育目的是制定教育政策、确立教育制度、选择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重要依据。教育目的对教育有导向作用。2、激励作用。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引领作用,也因此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3、评价作用。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衡量和评价教育教学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都必须以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为根本依据。四、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1、宗教本位论。宗教本位论主张以皈依上帝为生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其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2、社会本位论。认为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所以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意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其代表人物有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巴格莱等。3、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进个人自我实现。其代表人物有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4、“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