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尽黄沙始到金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吹尽黄沙始到金——理解全诗,鉴赏关键平泉一中杨晓煜1.疏通诗面疏通诗面是指对一首诗歌的语言文字进行大致的理解疏通工作。古代诗歌是用文言形式来表达的,其中的一些词法和句法现象,与现代汉语不尽相同;还有,一些古代常用而现代不怎么使用的词语、术语、典故等,都给我们理解诗歌带来了困难,而理解这些内容,又是我们深入鉴赏诗歌的基础。因此,疏通诗面的工作是我们首先和必须要做好的工作。(1)借助古代汉语知识疏通古代诗歌和古代散文虽然体裁不同,但都是用文言来表达的,因此,我们学过一些古代汉语知识,完全可以应用古代诗歌语言的理解。请看下面唐诗人李益的《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中的文字为补充文字,()中的文字为解释文字。微风惊暮(傍晚时分,在傍晚,时间状语)坐,【我】临牖(窗户)思悠哉。【风】开门复动竹,【风】时(不时的,状语)滴(使滴下来)枝上露,【露】稍(渐渐)沾(使湿润)阶下苔。【风】何当一入幌(帷幔,门帘),为【我】拂绿琴埃。第一、古代诗歌中的某些词语(字),在古代汉语很常见,但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如:牖、幌。第二、古代诗歌中有些词语(字)的意义在古代散文中有,但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有了较大的不同,如:稍。第三、古代诗歌中有些词语的意义跟古代散文大致相同,但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这样的用法,如:暮、时、滴、沾。第四、古代散文中省略句比现代汉语要多得多,古代诗歌由于语言凝练和格律制约等原因,比古代散文中的省略还要多,如上例中差不多句句有省略。(2)借助语境疏通任何语言的意义,都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因此我们在解读古代诗歌语言时,也要尽量借助语境。第一、借助上下文的意义联系。例如岳飞词《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阶前绕。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欲将心事付瑶琴”一句中的“瑶琴”一词,有的同学不一定熟悉,是指人还是指物?如果指物,又指什么?孤立去讲,可能不太好理解,但如果接着往下,读到“知音”“断弦”“听”这些字眼,就大致可以断定是一种乐器。(瑶琴就是琴,是对琴的美称。瑶是美玉,引申作美称)。第二、借助上下文的对应关系。古代诗歌多讲究对应关系,有的诗体(如律诗)还规定哪几联必须对仗。因此,根据这一特点去解读诗歌,会带来一些方便。。例如王安石《孤桐》诗前两联:“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其中“得地本虚心”该如何解释?结合上句“凌霄不屈己”就会明了得多。“得地”对“凌霄”,为动宾结构;“本”对“不”,是副词。这样去考虑,大意就清楚了:桐树扎根大地,有很虚心(桐木如梧桐、油桐等,材质较松软,是造琴的上好材料(3)借助试题疏通古代诗歌的有些词句,孤立的解读有时不好理解;如果结合试题去分析,常常会有帮助。例如唐代张令能的《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第一句的“蓬头”、“稚子”、“垂纶”等词语,不是每一个同学一下子都能理解的。如果能结合诗题去理解,就比较好把握大意了,“稚子”应该就是指的“小儿”(现代汉语有“幼稚”一词),“蓬头”是描写“小儿”的形象,“垂纶”就是“垂钓”。有了这样的理解,最后一句“怕得鱼惊不应人”的意思也可以落实了。有的同学读诗不太重视读题,更谈不上审题,一晃而过,这是不好的(4)借助注释疏通这个道理很好理解。命题者在命制试题时,大都能从答题学生的实际去考虑,估计同学们不具备的知识、或者多数人理解有困难的词句,往往会给与注解。例如《过香积寺》最后一联“安禅”和“制度龙”文面意思不好理解,命题者对此做了注解;杜常《题华清宫》末句中“长杨”一词,考生无法推断其大意,试题做了解释。因此,同学一定要养成完整阅读的习惯,关注注释文字。.梳理诗脉一首诗歌,往往有自己的发展脉络。从什么写到什么,从哪里写到哪里,作者的思路转化为诗歌的脉络。鉴赏古代诗歌时,从诗脉入手,有助于把握全诗的内涵。借助写景的角度梳理诗人写景状物,往往有个立足点、观察点。这个点可以是静止的,也可以是移动的。观察时,可以远看或者近看,也可以是仰视或者俯视。根据这些不同的角度,可以梳理诗脉。例如明代汤显祖的《江宿》:“寂历秋江渔火稀,起看残月映林微。波光水鸟惊犹宿,露冷流萤湿不飞。”诗人写夜宿江舟(观察点),晚上起来,先看到秋天的江面上渔火稀少,再看到残月的清淡的月色照在岸边的树林上。这时,江面的月光惊动了水鸟,闹了一阵之后又安定下来;岸边的流萤因为露水太重,都在草丛里飞不起来了,从而将一派寂静清幽的气氛渲染出来。作者从江面写到天空,又从天空写到江面,再写到江边的流萤,脉络十分清楚。(2)借助记游顺序梳理有些诗作记叙诗人出游的所见所历所闻,往往有个空间顺序或者事情的先后顺序,弄清这些顺序可以帮助梳理诗脉。如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先写来到主人家的门口,由于穿的是木屐,还担心木屐齿印在苔藓上主人不高兴;再写敲门欲进,可是敲了半天门主人也没有开门,不知道主人没听见还是外出未归。最后写诗人只好稍等一会,在门前边溜达边观赏,只见主人院子里的一枝红杏高出墙头,伸到墙外了!全诗就是按照来到——敲门——观赏的顺序写作的。再如南宋志南的《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竹杖扶我过桥东。沾衣欲示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先写弃舟登岸,再写策杖过桥,然后写沐浴杏花雨、迎着杨柳风,(不可能先吹风沐雨,因为坐的是篷船)游踪十分清楚。(3)借助景、情关系梳理古代诗歌的情景关系有多种情况,其中较多的是先写景,后写情。对于这种类型的诗歌,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景、情关系去梳理诗脉。例如韩愈的《早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小雨,写草芽;后两句是议论兼抒情:一年最好的时候是初春,远远胜过“烟柳满皇都”的暮春时节。这样的诗很多,因为从人们的情感发生的心里流程来看,触景生情的情况比较多;形诸诗歌,也就是先景后抒情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也是如此:“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4)借助事理关系梳理有些诗歌侧重于写事和抒情,这些诗往往情随事生。根据这一特点去梳理诗脉,也可以带来一些方便。例如杜甫的名篇《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兵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全诗从“昔闻”到“今上”,再写登临所见;三、四联写在楼上的所想所感,最后一句以“凭轩”呼应“登楼”。事、理交融,脉络清晰。古代诗歌中些登临见闻的诗,写凭吊怀古的诗,往往先事后情或者理,我们要有这样的阅读经验。(5)借助语言呼应梳理古代诗歌虽然含蓄凝练,各句、各联之间更多的是注重内在联系,但语言形式上的联系也是很常见的。例如苏轼著名的《阳关》词三首之一《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后两句“此生此夜”是对过去的感慨,“明月明年”是对今后的忧虑。无论是诗意还是用词都是不能颠倒的。又如南宋诗人杜耒的《寒夜》:“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三、四两句先说窗前月根平常“一样”,只因为有了梅花就“不同”了,(还是一样的寒夜,因为有客人造访,气氛也就不同了的意思。)这两句诗的意思以及有关词语的呼应关系,也是显而易见的。3、把握诗意从广义讲,疏通诗面和梳理诗脉都是在把握诗意;疏通诗面是从语言层面去理解,梳理诗脉是从结构角度去理解。因此,这里所说的把握诗意是狭义的,是指对古代诗歌所表达的内在的思想感情有一个大致的初步的理解。从这一点上说,上述两项工作是把握诗意的前提和基础性的工作。把握诗意就是要一首诗歌的内容,即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什么情,揭示了什么理,等等。(1)借助意象把握意象是蕴含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诗歌往往要写景状物,也一定要表达思想感情。有些诗歌,作者不一定把思想感情直接表达出来,而是某些形象去含蓄的表达。我们在鉴赏古代诗歌时,要有借助意象去把握诗意的能力。例如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今夜曲中闻折柳”一句中,“折柳”就是一个传统意象,含有惜别怀远的感情。把握了这一意象,结合下一句的“何人不起故园情”,就比较好理解全诗思乡念家的思想感情了。再如南宋诗人徐元杰的《湖上》:“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作者写春游西湖所见的景色,“花开”“红树”(开满了红花的树)、“乱莺啼”(叫声多而不断为“乱”)、“草长”、“平湖”(风平浪静的湖面)、“白鹭飞”这些意象,优美、灿烂、热烈,充满了生机又不失平静,很好的烘托了诗人快乐的心情。结合后两句的“人意好”和箫鼓奏鸣,全诗的感情基调也就容易把握了。(2)借助“情点”把握“情点”是指诗歌中透露思想感情的字眼。诗人写诗,借景抒情是一种方法,直抒胸臆也是一种方法。但这两种方法不是对立的,在很多诗歌中,这两种方法常常兼而有之。这时候,我们还要善于去借助那些透露思想感情的词语把握诗歌的大意。例如2004年高考浙江卷,鉴赏李白的词《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答题时,除了可以借助“寒山”、“暝色”、“空伫立”、“宿鸟”、“长亭”、“短亭”这些意象之外,还可以抓住“伤心”、“愁”这些字眼,这些字眼即为“情点”,它们直接而明确的表达出“楼上人”忧伤愁苦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也就是全词的思想感情。(3)借助诗题把握有些诗歌,诗题即点明了所写的内容或思想感情,解读时千万不要对其置之不理。例如杜甫在成都写的著名五言律诗《春夜喜雨》,试题就告诉我们,诗人的感情是快乐喜悦的,全诗对雨、对夜、对花的描写,无不渗透着“喜”的情绪。又如唐代诗人孙逖的《观永乐公主入蕃》:“边地莺花少,年来未觉春。美人天上落,龙塞始应春。”如果不联系诗题解读,不仅难以理解全诗的思想感情,甚至连基本内容也弄不清楚。比如“美人”、“边地”究竟何指?结合诗题,才知道是永乐公主到吐蕃去。结合人物身份、所写的事件以及边塞物候,即把诗句和诗题联系起来,我们才大致可以把握全诗的感情是颂扬之中有慨叹。(4)借助作者把握古人鉴赏诗歌,有知人论世之说。“知人”就是了解作者,“论事”就是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也还是与作者相关。因此,在鉴赏古代诗歌时,不能忽视作者,要结合我们已有的关于作者及其生活时代的有关知识,去解读诗歌。例如,李白和杜甫都生活在盛唐,但他们的个人经历、诗歌内容和创作风格却大不相同。又例如,北宋社会相对比较安全;而南宋由于中原失陷,仁人志士多有忧国忧民、主张抗金收复失地者,所以两宋诗词题材和感情也就有较大不同。即使同一作者,生活际遇变化,诗歌内容也有变化,例如李清照,她的少女词、少妇词和老妇词(南渡后国破家亡之词),是大不相同的。借助作者去把握诗意,注意不要先入为主和牵强附会。4、留意形式整体理解一首诗歌的大意,还要注意诗歌的表达形式。例如体裁、表现手法等。古代诗歌有很多不同的体裁,打者如诗、词、曲;小者还可以再分,比如诗又可根据不同的标准分为不同的小类,依格律分,可以分为古体诗、近体诗等。了解这些知识,对于鉴赏诗歌有一定的帮助。例如,古体诗一般不讲对仗,近体诗,主要是律诗,中间两联一定要对仗的。疏通诗面和把握诗意时,可以借助这一点去解读。例如王勃七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颈联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如比邻”,上联“知己”是知心朋友,“存知己”是动宾结构,下联相对应的“比邻”也应该是名词性短语而不是动宾式短语,“若比邻”也是动宾短语,“比邻”可以理解为“贴近的比邻”。语意弄清楚了,作者的宽广心胸和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也可以领略到了。诗歌的表现手法是为内容服务的。即使是整体把握诗意时,注意到表现手法的运用,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例如李白的著名诗篇《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诗人首句用夸张,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