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平发展与全球化的新趋向巴中市委党校李嘉文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1、中国已经无法关起门来搞建设.邓小平曾说:“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在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的当今代,只有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经济资源和科技成果,才能发展自己,赶上当代世界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潮流。一句话,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不能离开世界求发展。2、社会主义只有在对外开放中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邓小平就提出:“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3、改革与开放是密不可分的战略组成部分从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来看,我们可以看出这样一种趋势:“改革开放初期,是改革促开放,即改革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经济体制,促进对外开放;而进入新世纪之后,则是开放促改革,改革到了最后的攻坚阶段,需要借助外力进一步推动改革向前发展.”4、坚持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一致性邓小平强调:“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实行对外开放,必须明确,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更不是盲目排外。我们既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科技,也要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对外开放可以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二者都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二、中国的和平发展与走向世界1、中国以强劲的势头和平发展:中国在世界经济中一枝独秀;中国的发展与世界有了更为密切的联系;中国吸收外资的势头依然较猛;在当代,中国更加离不开世界,世界也同样少不了中国。2、对外开放和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第一,对外开放的最大功能在于催化了中国的改革进程。第二,对外开放加快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缩短了走向现代化的时间。第三,对外开放大大提高了中国经济的整体素质。3、中国以和平的姿态走向世界胡锦涛在庆祝联合国成立60周年讲话中指出: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生产力显著提高,全球经济保持总体增长,各类全球性和区域性合作生机勃勃,国际关系民主化不断推进。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进步。历史昭示我们,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重要历史时期,只有世界所有国家紧密团结起来,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才能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光明的未来,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2003年10月的《参考消息》上有一篇题为《中国在APEC最受欢迎》的文章,里面有三个小标题很耐人寻味:一是“发言权进一步增强”;二是“在东南亚魅力日增”;三是“在世界分量加重”。中国以一个经济大国的面貌在世界的东方和平发展。而今天,中国更要以一个“和谐大国”的形象,给世界以新的感受,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增添新的亮色。三、中国的发展:威胁还是机遇1、中国的和平发展逐步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正如一位世界银行专家对中国发展的评判所言:与美国在20世纪的崛起一样,中国在21世纪的发展将势不可挡。整体看来,当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崛起时,它不仅使本国人民受益,而且使世界受益。21世纪,中国的发展也将产生同样的效果。2、中国新一届领导人把和平发展作为一项基本国家战略中国将坚定不移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国将始终不渝地把自身的发展与人类共同进步联系在一起,既充分利用世界和平发展带来的机遇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只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共同繁荣。3、中国寻求一种优势互补型的和平发展模式中国的发展,是举世公认的事实。回顾中国过去二十多年的发展,它的明显特色是不通过战争、征服、扩张、侵略、掠夺和列强之间的争夺来实现自己的发展,而完全是通过和平的方式来实现。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回答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内涵:第一、中国的和平发展就是要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时机,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同时又用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第二,中国的发展,基点主要放在自己的力量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第三,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第四,中国的发展需要很长的时间,恐怕需要多少代人的努力奋斗。第五,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更不会牺牲任何人。中国现在不称霸,将来强大了也永远不会称霸。四、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胡锦涛在2005年元旦发表的题为《共创人类美好的未来》的新年贺词中提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尊重世界多样性,促进树立新安全观,努力实现全球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对世界上仍陷于战火、冲突、饥饿、贫困等苦难的人民怀着深切同情,衷心祝愿他们早日走上和平发展之路,并愿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我相信,只要各国人民和有远见的政治家,从人类的前途命运和共同利益出发,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携手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我们就一定能够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表明了中国在未来与世界继续保护良好互动的目标。1、中国与世界有了越来越多的共识①各大国在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环境污染等全球问题上达成诸多共识,合作与依存程度加深②一些主要大国的政策趋于内敛,致力于发展和建设,在国际环境方面谋求稳定与和平;③中国与世界各主要大国的关系稳定而良好。“9·11”事件转移了美国的战略焦点,中国不再被美国视为明确的当前威胁。2、中国的发展为亚洲区域合作注入了新的动力中国积极参与了上海合作组织的筹建,逐步加大了对区域合作的投入。在北面,上海合作组织已完成机制化建设,逐步从安全合作向经济、政治合作扩展,中国和俄罗斯为此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南面,中国率先与东盟确定建立自由贸易区,带动了其他域外国家对自贸安排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中国率先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巩固了与东盟关系的政治、法律基础。五、文明共存:和谐世界的展望温家宝于2003年12月10日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了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在演讲中,温家宝提出了以平等和包容的精神开展广泛的文明对话和深入的文化交流的主张。各民族的文明都是人类智慧的成果,对人类进步做出了贡献,应该彼此尊重。我们主张以平等和包容的精神,努力寻找双方的共同点,开展广泛的文明对话和深入的文化交流。1、冲突与共存的话语对峙如果用和谐的理论来分析文明的冲突与共存,这个问题就十分清晰了。因为,和谐就是多样化的统一,多样化的文明也是文明得以发展的根本原因。文明间的冲突会变成一种积极性的挑战。这种积极性的挑战带来的最终结果是文明的共存。科学家们证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于多样性的生物组成了一个良好的生态链。如果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也势必打断生态链,最终导致自然的劫难。文明也是如此,能够接受挑战的文明,其生命力才会长久,多样化的文明正可以给相互带来挑战,使文明始终保持一种接受挑战的张力,从而增强文明的活力。2、中国文明在世界的魅力2004年7月2日,在法国举行的中国文化年活动不仅向法国人民介绍了中国文化,促进了中法文化交流,更重要的是用事实向世人证明了人类文明因差异而生动、因差异而共存的道理,有力地驳斥了所谓“文明差异必将导致相互冲突”的怪论。它表明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是十分有益的。从人类本身来说,也存在文明生态,如同自然生态不能失去平衡一样,文明生态也不能失去平衡,而保持平衡的惟一途径,就是保持文明的多样性。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各种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高低优劣之别。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各国交流的障碍,更不应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3、中国传统文化为文明的共存做出贡献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认为,治国、平天下应该行仁政、行王道,而不应该行霸道。如果说孔子是仁者,老子则应该是智者,老子的《道德经》一书最基本的概念是道,而自然无为、顺应自然的规律、不做违背自然的事是道最基本的特性。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的一次会议上发表了一份宣言,宣言中写道:“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