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刑天舞干戚•《山海经校注》云:“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于常羊之野。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而舞。”–一、殷周时代的宗教思想–(一)一元神——上帝形成–1、夏王朝–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禹攻打三苗“共行天之罚”•原始自然宗教逐渐成为人为宗教,并且成为巩固王朝政权的工具。•2、商王朝•(1)统一君主的出现使得宗教炮制出一个具有新特点的至上神。•帝立子生商。(《诗经·商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商颂·玄鸟》)•(2)出现“帝”、“上帝”的名称,将沟通“上帝”和人间的关系限制在巫、祝、史的手中,而国王就是这些巫、祝、史的首领。•天地相通•绝地天通–《国语·楚语下》:“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以至於夏商。”–《尚书·周书·吕刑》:“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巫、祝、史•(3)奴役奴隶,用奴隶进行殉葬和祭牲•乎多羌逐昆只。(《殷墟书契续编》)•用三百羌于丁。(《殷契卜辞》)•予迓续乃命于天,予岂汝威,用奉畜汝众。(《尚书·盘庚》)•(二)西周修正了殷商的上帝概念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实现天下大治。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当国。•1、提出“天命”说论证统治的合理性•(1)继承与深化–祭天祀祖–敬事鬼神–政权神授•(2)分离与加强–“上帝”与祖先分离,加强“上帝”权威–丕显文武–膺受大(天)令•2、“德”和“以德配天”•(1)德的具体内容:从天命,劝人事•《周书》:“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祇祇,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周书》•(2)“以祖配天”和“以德配天”•3、周公的哲学思想•(1)周公最重要的思想:“惟命不于常”•(2)保民思想即统治者想要保住统治地位就要注意统治之术,不能让奴隶逃亡和失散。•(3)周公制礼作乐,制定了一套致礼作乐的规则,礼是奴隶社会等级名分制度,乐是为礼服务的工具。•(4)提出“明德慎罚”的思想–《尚书酒诰》:“群饮,汝勿佚,尽执拘以归周,予其杀”总结•商周的宗教迷信虽然随着奴隶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衰落不断变换形式,但其本质是就是“政权神授”,“政权神授”后来发展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支柱。•※二、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萌芽•(一)《周易》所包含的的辩证法思想•《汉书·艺文志》:“《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三字经》:“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1、《周易》解题–周:周代/周遍–易:变易/不易/简易•2、《周易》结构•(1)《易经》•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象和周人卜筮的部分卦辞和爻辞–传说中的经典,《周礼·春官》曰:“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2)《易传》•记录了后人对卦爻辞的各种揭示和理论上的发挥•3、《易经》的辩证法思想•《易经》的基本符号包括卦名、卦象(画)、卦辞、爻象(画)、爻辞。第一卦乾乾为天乾上坤下卦序卦名卦象卦的结构•乾②:元亨,利贞③•初九④:潜龙,勿用⑤•九二④:见龙在田,利见大人⑤•九三④: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⑤•九四④:或跃在渊,无咎⑤•九五④:飞龙在天,利见大人⑤•上九④:亢龙有悔⑤•用九:见群龙无首,吉。⑤•《易经》中每卦含:卦象(画)①;卦名②;卦辞③;爻名④;爻辞⑤;普通卦共六句爻辞,乾卦、坤卦每个多出一句爻辞①•(1)矛盾对立的思想•①卦的基本单位是阴(六)、阳(九)两爻。•爻性–阴:六–阳:九•②卦象相反的卦在吉凶上对立•(2)由低向高的变化发展思想和“物极必反”思想。•爻位•《周易说卦传》日:“立天之道是阴与阳,名地之道是柔与刚,立人之道是仁和义,兼三才而立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阳,选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三才者,天地人之位也。–最下一爻:初–其它爻:二、三、四、五–最上一爻:上–卦画由下而上画•乾卦•元亨,利贞。•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豫(卦名)•利建侯行师(卦辞)•初六,鸣豫,凶。(爻辞)•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六三,盱豫悔;迟有悔。•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六五,贞疾,恒不死。•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4、《易传》包含的辩证法思想•(1)《易传》解题•广义–指所有对《周易》的经传作解释与阐发的著作。•狭义–指十翼,共七种十篇,是对《易经》的最古注解。又称《易大传》、《周易大传》–P86•(2)《易传》的辩证法思想•①《易传》认为“易”的一个基本观念就是“变”,“易”就是说不断发生,不断日新的道理–《系辞传上》说:“生生之谓易”、“日新之谓盛德”、“天地之大德曰生”。日新,日日新。–“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系辞传》下•②变革精神,《易传》充分肯定变革的作用–《革﹒彖传》:“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③矛盾动力的思想,《易传》认为一切事物的形成和变化都是由阴阳、刚柔、动静这些对立面的消长、交感、摩荡所引起的–“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系辞传》下•④矛盾转化的思想–“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日盈则仄,月盈则食。”《系辞传》下–剥者,剥也。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序卦传》•(二)史墨提出“物生有两”的辩证法思想•史墨•即蔡墨,曾为晋太史,又称史默、史黯。•在鲁昭公三十二年(前510年)提出“物生有两”的命题。•1、形成“物生有两”命题的前提–思想前提:史伯运用“和”“同”范畴发展的五行学说–社会历史前提:春秋社会的剧烈变动《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赵简子问于史墨曰:“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诸侯与之,君死于外,而莫之或罪也。”对曰:“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体有左右,各有妃耦。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也。天生季氏,以贰鲁侯,为日久矣。民之服焉,不亦宜乎?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故《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三后之姓,于今为庶,王所知也。”•2、物生有两思想的主要内容–用“两”解释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世事无常,事物的变动、转化有其必然性–强调矛盾的斗争性•※三、朴素自然观的萌芽•(一)《洪范》及五行思想•1、《洪范》解题•题目释义–即洪范九畴–洪:洪大;范:法则、规则;–洪范即洪大的法则•年代–取司马迁说,即周武王灭周后与商朝旧臣箕子的对话,成文于殷周之际。《尚书·洪范篇》•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王乃言曰:“呜呼!箕子,惟天阴骘[zhì]下民,相协厥居,我不知其彝伦攸叙。”•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陻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dù]。鲧则殛[jí]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义用三德,次七日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2、《洪范》的五行思想–“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洪范》五行思想史一种原始的五行说。•它提出了构成世界的五种最基本的物质,及其排列次序、性质和作用,但是没有提出五行之间的内在联系。•《洪范》的五行思想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源头,仍旧笼罩在宗教的外衣下。•(二)史伯的的朴素自然观思想•1、明确的把“五行”看做是万物的本原–提出“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的宇宙生成论–五行的顺序为土、金、木、水、火•2、用“和”、“同”论述五行之间的关系•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哲学命题–(1)和:“以他平他”,不同“实”的合一、统一–(2)同:“”以同俾同”,相同的“实”简单的相加、同一–(3)反对“去和而取同”•3、齐国的大臣晏婴进一步解释了伯阳父的思想。他认为“不同”是事物组成和发展的最根本的条件。•(三)“阴阳说”•1、最初的阴阳并无哲学意义,仅指自然界中的有无日光照射的现象–“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诗·大雅·公刘》–“阴者见云不见日,阳者云开而见日”《说文通训定声》•2、阴阳学说的萌芽:周人用阴气、阳气来解释四季的变化和万物的繁茂与凋衰–“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国语·周语》•3、先秦时期阴阳学说初步形成•(三)范蠡对“天道”做唯物主义的解释•1、自然现象的变化是有“恒制”,有经常不变的法则。•2、对人和自然的关系做了说明•(1)守时–事物的产生需要条件,在条件不具备或不成熟的时候,不能盲动•(2)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人的主观努力和自然客观条件是互相为因的,必须互相配合好•(3)赢缩转化–客观形势会变化,多与少、大与小、强与弱、进与退都会转化•四、无神论观念的兴起•1、无神论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貘兮?”《诗经》•2、进步势力的思想家对神持怀疑态度;社会生活中的问题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不是“天”“神”与人的关系问题•3、对神人关系的重新思考与进步势力的思想家所处的地位,争取民心与奴隶主贵族对抗的政治斗争相一致的。•思考题•名词解释•《易传》•《洪范》•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嬴缩转化•简答•简述《易经》的朴素辩证法思想•简述《易传》的朴素辩证法思想•简述范蠡是如何对“天道”做的唯物主义的解释•简述中国哲学萌芽时期的朴素自然观包括哪些内容?•填空•商周奴隶主,为论证其统治的合理性,炮制了天上、人间、社会、自然的最高。•“乃命重黎,绝地天通”后,沟通“上帝”和“人间”的权力限制在手中。•周奴隶主提出论证自己统治的合理性。•《周易》包括。•狭义的《易传》是指。•《易经》中的“--”样符号和“—”样符号我们分别称之为和。•史墨提出了的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