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地方制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历代地方制度范守钦2012年4月三皇五帝—九州•“九州”是中国的别称之一。古代中国人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九州说法:另有营州、凉州、并州等说法。禹贡九州图夏商—五服•古代王畿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服,服事天子之意。《书.益稷》: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孔传:五服,侯﹑甸﹑绥﹑要﹑荒服也。服,五百里。四方相距为方五千里。又周称侯﹑甸﹑男﹑采﹑卫为五服。见《书.康诰》。殷商西周—分封制•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周灭商和东征以后,曾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周天子分封图郡县制•春秋时代,随着世卿世禄制被官僚制的取代,地方组织也逐渐有采邑制转为县制~郡制。•秦王扫六合,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是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其组织机构与中央政府略同,设郡守、郡尉、郡监(监御史)。郡县制•郡以下设县或道。县是秦朝统治机构中关键的一级组织,是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机构中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个单位。内地设县,边地少数民族地区设道。满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不满万户的设县长。令、长为一县之首,掌全县政务,受郡守节制。县令下设尉、丞。尉,掌全县军事和治安;丞,为县令或县长的助手,掌全县司法。•县以下设乡、里和亭。乡和里是行政机构,亭为治安组织。乡设三老、啬夫和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讼和税收,游徼掌治安。乡以下为里,是秦国最基层的行政单位。里设里正或里典,其职能除与乡政权职能大体相同外,还有组织生产的任务。此外,还有司治安、禁盗贼的专门机构亭。秦规定,两亭之间相隔十里,设亭长。亭遍布于城乡各要地。三十六郡•三十六郡:三川﹑河东﹑南阳﹑南郡﹑九江﹑鄣郡﹑会稽﹑颍川﹑砀郡﹑泗水﹑薛郡﹑东郡﹑琅邪﹑齐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代郡﹑巨鹿﹑邯郸﹑上党﹑太原﹑云中﹑九原﹑雁门﹑上郡﹑陇西﹑北地﹑汉中﹑巴郡﹑蜀郡﹑黔中﹑长沙凡三十五,与内史为三十六郡。•后析置十郡,如桂林、象郡、东海郡、衡山郡等。三十六郡前汉十三州部•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将全国除首都附近的七个郡级单位以外政区分属于十三部,即豫州、兖州、青州、徐州、冀州、幽州、并州、凉州、益州、荆州、扬州、交趾、朔方;每部设刺史一人,负责巡察境内的地方官和豪强地主;称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后汉十三州部•司州亦称司隶校尉部。东汉时辖郡七,县一百零六。治所在洛阳县,辖郡:河东郡,河内郡,河南郡,弘农郡,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青州,辖郡、国十一,县六十五。治所临淄县,辖郡济南国,齐国,乐安郡,北海国,城阳郡,东莱郡。•徐州,东汉州名。辖郡、国五,县六十二。治所郯县,辖郡国:东莞郡,琅琊国,彭城国,东海国,下坯郡,广陵郡。•兖州,东汉州名。辖郡、国八,县八十。治所昌邑县,辖郡国:陈留郡,济阴郡,山阳郡,任城郡,东平国,东郡,鲁郡,泰山郡,济北国。十三州•豫州,治所谯县,辖郡国:陈郡,汝南郡,安丰郡,弋阳郡,颖川郡。•幽州治所蓟县,辖郡国:代郡,上古郡,范阳郡,燕国,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昌黎郡,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带方郡。•冀州治所邺县,辖郡国:中山国,常山郡,河间郡,渤海国,安平国,乐陵国,平原郡,清河郡,阳平郡,广平郡,魏郡,赵国,巨鹿郡•并州治所晋阳,辖郡:雁门郡,新兴郡,太原郡,西河郡,乐平郡,上党郡。•荆州治所汉寿县,汉末移治襄阳县,辖郡:魏兴郡,上庸郡,新城郡,襄阳郡,南乡郡,南阳郡,江夏郡,长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阳郡,衡阳郡,建平郡,南郡。十三州•扬州治所历阳,辖郡:蕲春郡,庐江郡,丹阳郡,吴郡,会稽郡,鄱阳郡,临海郡,豫章郡,临川郡,庐陵郡,建安郡,吡陵典农校尉部。•凉州治所陇县,辖郡:敦煌郡,酒泉郡,张掖郡,武威郡,西平郡,金城郡,陇西郡,南安郡,广魏郡,安定郡。•益州治所雒县,汉末移治成都,郡:阳平郡,武都郡,汉中郡,巴西郡,梓潼郡,巴东郡,广汉郡,东广汉郡,巴郡,涪陵郡,江阳郡,踺为郡,汉嘉郡,蜀郡,永昌郡,云南郡,建宁郡,兴古郡,朱提郡,样珂郡,越隽郡。•交州治所龙编,辖郡:交趾郡,郁林郡,苍梧郡,朱崖郡,高凉郡,南海郡。十三州分部图两晋南北朝侨置州郡•侨置郡县是东晋和南朝时在江南用北方原来的地名设置的郡县,因为当时的士族和人民不堪少数民族政权的欺压纷纷渡江,又大都按原来的地域氏族相聚而居,统治集团因此在其统治地区设置了侨州、侨郡、侨县,以安置渡江来的北方士族,借以缓和南北士族的矛盾。东晋初期侨州、郡、县都沿用了北方原来的地名,如在镇江设置了侨徐州、在句容设置了侨琅琊郡和县。刘裕收复江北青徐等地后,就在原来的州郡名前加上“北”字以示区别,等刘裕称帝后又取消了“北”字,而在侨州郡县前加“南”字以示区别,义熙九年(413年)后侨州郡县逐渐减少,隋朝统一这个后就完全废除了侨州郡县。隋唐•隋朝前期实行州县制,后期实行郡县制。唐又改郡为州,恢复州县二级制。贞观元年,天下大定,又对州县进行省并。唐朝还在州一级的行政区划中设立“府”这一建制。先是开元元年设立京兆府和河南府。今后陆续升新的陪都和皇帝到过的地方为府。同时,唐朝根据山川形便将全国分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十道,是为贞观十道。神龙二年设立十道巡察使、十道存抚使和十道按察使。这些都是监察官,为中央临时派遣,不常置,也无固定治所。开元廿一年又从关内道分立京畿道,从河南道分立都畿道,分山南道为东西两道,分江南道为江南东、江南西和黔中三道,共十五道,是为开元十五道,每道设立固定的监察官员(观察使),有如汉朝的刺史,也设立固定的治所(首府),正式成为十五个监察区,并逐渐向行政区转变唐朝十五道•1.京畿道,治西京(首都)京兆府(今陕西省西安市);•2.关内道,治西京(首都)京兆府(今陕西省西安市);•3.都畿道,治东都(陪都)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4.河南道,治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5.河东道,治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市西);•6.河北道,治魏州(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北);•7.山南西道,治梁州(今陕西省汉中市);•8.山南东道,治襄州(今湖北省襄阳市);•9.淮南道,治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10.江南东道,治苏州(今江苏省苏州市);•11.江南西道,治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12.黔中道,治黔州(今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13.陇右道,治鄯州(今青海省乐都县);•14.剑南道,治益州(今四川省成都市);•15.岭南道,治广州(今广东省广州市)。唐朝藩镇•驻守各道的武将称都督,都督带使持节的称节度使,不带者不称。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朝政府增加许多节度使,而节度使管辖的地区称为藩镇。唐政府本企图可借节度使来平定一些叛乱,不料这些节度使拥兵自重。唐朝末期因此形成道(方镇)、州(府)、县三级行政区划。唐末年全国有四五十个镇,除京兆府和周围几个州以及河南府外,全国其他地方都是藩镇割据的局面。唐德宗时期,河朔一带的藩镇叛乱,占领京师长安,德宗逃到汉中,用了四年的时间才平定,从此之后藩镇之祸日益扩大。宪宗年间虽然平定淮西吴元济势力,各地藩镇继归顺中央,但是却未能除根。宪宗死后藩镇割据的局面就又死灰复燃。最后唐朝终于亡在节度使朱温的手中。唐朝后的五代十国实际上是藩镇之祸的延续,只是一些藩镇已经完全独立而已。辽宋金五京制•五京制,一般指辽金两代分设多个首都管理国家的制度。除了辽金之外,唐代、渤海国、新罗也曾有类似的或名义上的五京。辽五京置留守,留守行府尹事。金五京留守兼本府尹及本路兵马都总管。辽朝•辽国的体系大体上是道、府(州)、县三级。共有5京、6府,156州、军、城,309县。•上京道治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波罗城),辖以西拉木伦河流域为中心的契丹本土。•中京道治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大明城),辖原奚族本土。•东京道治东京辽阳府(今辽宁省辽阳市),辖原东丹国地区。•南京道治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西南),辖今海河、大清河以北,及长城以南、河北、北京、天津部分地域。•西京道治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辖今山西和内蒙古交界处。辽金—捺钵制度•捺钵,汉语译为“行营”、“行在”、“营盘”。辽朝虽先后以辽上京和辽中京作为首都,但是其政治核心不在首都,而在捺钵(契丹语“行在所”、“行宫”的音译)。这是因为辽朝的主要民族契丹族为游牧民族。由于契丹族转徒不定、车马为家的特性,决定了皇帝的巡狩制。一切重大政治问题均在捺钵随时决定,是处理政务的行政中心。每年又“四时巡守”,“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皇帝在游猎地区设的行帐,以区别于皇都的宫帐。因气候、自然条件的制约,四时各有捺钵之地。•辽太宗时,取燕云十六州后,其国土包括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为保持契丹族的骑射善战传统的经济生活,仍然过著“转徙随时,车马为家”的生活。契丹皇帝四时巡行的宫帐(也称牙帐),即春捺钵、夏捺钵、秋捺钵、冬捺钵。•金朝沿用。宋朝—路•一级行政区划改为“路”。至道三年(997年)始定为十五路,包括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淮南、江南、荆湖南、荆湖北、两浙、福建、西川、峡、广南东、广南西五路。咸平四年(1001年)分西川为利州、益州二路,分峡路为夔州、梓州二路。天禧四年(1020年)分江南路为江南东、西二路。熙宁五年(1072年)分京西路为南北二路,分淮南路为东西二路,分陕西为永兴军、秦凤二路。之后又将河北路分为东西二路,分京东为京东东、京东西二路。崇宁五年(1106年)又将开封府升为京畿路。•建炎南渡后,宋朝设立两浙东、两浙西、江南东、江南西、淮南东、淮南西、荆湖南、荆湖北、京西南、成都府、潼川府、夔州、利州、福建、广南东、广南西十六路。宋朝的行政区划设置与地方政治制度可谓重内轻外,中央高度集权。虽然避免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但导致地方防务贫弱,也让终宋一代外患不止。宋金五京•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京兆府(今陕西西安)•行在临安府(今杭州)•北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中京大兴府(今北京)•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南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元朝行省制度•金国因地方上战争的需要,设行尚书省以分任军民之事,非定制。元世祖时,开始设置中书省。中统、至元年间,在各地分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后逐渐成为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掌管辖内军政要务。行省制,就是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枢密院掌管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设丞相一人,掌管全省军政大事。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元朝在全国共设10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省、江西、湖广。而山东、山西、河北和内蒙古等地则称为“腹里”,由中书省直辖。明朝三使司制•1376年(洪武九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称“省”。永乐弃安南后,在全国设置两京十三使司,包括京师(北直隶)、陕西、山西、山东、河南(以上为北五省)、南京(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四川(以上为中五省)、广东、福建、广西、贵州、云南(以上为南五省)。共设置16都司、5行都司、2留守司。其中十三个是与布政使司同名的都司,其它三个是万全都司、大宁都司和辽东都司。五行都司是陕西(治甘州卫,今张掖)、四川(治建昌卫,今西昌)、湖广(治郧阳卫,今湖北郧县)、福建(治建宁府,今建瓯市)、山西(治大同府)。两留守司是洪武年间设置的中都留守司(今凤阳)和嘉靖年间置于承天府(今湖北钟祥)的兴都留守司。此外,在政教合一的青海、西藏地区设置有乌思藏都司、朵甘都司,另有置于今甘肃、青海交界地区的哈密、曲先等卫,以上均属羁縻性质,

1 / 3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