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佛与医学谨献给│生命道上一切受苦的心灵就在那│最苦最烂的泥沼中,极乐极妙的莲花│就开在那儿!一、前言•拜佛是一种深入开发内在自性潜能的合理律动,不但有益身、心健康,而且可以训练高层次的觉照能力。如果再由它‘令心喜悦、舒畅、安定’的功能而言,它也是最高妙的享受和娱乐。拜佛是自觉的律动,最高的享受•各国的文化背景不同,表达礼敬的方式也有差异,比如:有的以拱手、有的以鞠躬、有的以磕响头来表达。在西藏、拜佛常用大礼拜方式,甚至在冰天雪地,他们也虔诚全身直仆,趴贴在地,双手也向前伸直贴地。在印度有九种表达礼敬的方式,称为‘天竺九仪’礼敬之表达方式,各有差异•在我国各道场、寺庙、一般多采用‘五体投地’的方式来礼佛,而虽同是五体投地的方式,实地动作上亦有(1)先右后左,及(2)左右同运二大类不同。五体投地,法虽有异,各有深义•(1)先右后左:因印度以‘右’代表正道,故以右膝先跪,手亦先右后左,依序著地,代表尊重正法,愿使众生得正觉道。•作法:正身而立、合掌垂首(手轻撩衣下摆)、初右膝、次左膝、两肘、依序著地;再伸两掌,掌心朝上,观想如触接对方之足,并以头额触地一拜(佛光大辞典6582页)五体投地,法虽有异,各有深义•(2)左右同运:即两手对称同时按地,两膝亦同时跪地。此法是以左右手分别表示止、观,定、慧,权、实,慈、悲,故左右同运,表示定慧等持、慈悲双运、止观双运等义。•所以,这二类方法,是各有道理、各有深义的,我们要虚心学习、深入体会。五体投地,法虽有异,各有深义•由上所述,可知礼拜有种种不同方式,我们在不同的道场,可能会学习到不同的方式,每种方式都有它的特色、含义,和优点。在这里,我们必须特别强调—如果到道场中,参加团体共修,就必须尊重领导者的教导,也要尊重别人的方便,和团体的整齐划一,那么就要遵照该道场采用的仪式来进行。学习拜佛的正确心态•因为能够尊重别人,也就是礼敬诸佛的表现,和恒顺众生的实践,我们要虚怀若谷地学习、吸收别人的长处,才能不断地改进自己、修正自己,这才是修行,才是拜佛、学佛谦敬的精神和正确的态度。我们在此所介绍的方法只是敬供大家作参考而已。学习拜佛的正确心态•我们千万不要因为别人所用的方式,和自己原先所学的不同,或和自己固有的习惯姿势有异,就产生种种抗拒不容的心理,自生懊恼乌云;(不仅拜佛如此,做任何事皆然)。或把精神浪费在怀疑,而无法深入领会个中好处;或因某些动作,自己一时学不来就灰心退缩,或筋骨一向缺乏运动、比较僵硬,而做不到就打退堂鼓;甚至妄自批评,生轻慢心。这都是自己用不良心态、障碍自己,和礼佛的精神内涵,是全然不相应的;和开发自心佛性美德也是背道而驰的。勿以不良心态,障碍自己•学习拜佛,首要降伏自己憍矜、怠慢的心态,调柔一向紧张僵硬的身心。心能宽、空灵、谦敬、慈悲柔软,身也自然能轻松,又端正、灵活而气血通畅。心如果紧绷、固执于某种习惯,身也会僵硬失去灵活的弹性,产生老化,功能退化和种种疾病。调伏身心,谦敬柔软•佛是觉悟者,也是身、心的“大医王”。拜佛是合乎医学原理的律动,透过内心和大医王的交流结合,发起自然疗能,加强免疫功能,自我调节产生身、心、世界的大调和,所以能消除病因,治疗疾病。拜佛是恢复健康的律动(整脊疗法)•若出家众宜搭衣(缦衣、袈裟)。若已受戒居士、亦宜搭礼忏衣。或遵守团体规定,著统一制服。尽量避免服装不整,亦不宜戴帽、或著太短衣裤、露背露腿。而本书中为方便初学者明白各动作之要领,避免宽袍之遮挡,故各礼佛照片拍摄时未著海青或长挂,谨此致歉,愿大家自修时,能各尽礼敬之心。十分恭敬,十分利益。礼佛本应服装整洁•我们在此介绍的拜佛法,是属于前面所言‘左右同运’的五体投地,并配合解剖生理的原则,来作粗浅的说明。愿大家初步学拜佛时,先在动作上能得身心柔软舒适之利益,进而悟入深理。也就是初步上能符合解剖学、生理学、物理学之原则,(避免因‘身业障碍内心安定’),进而,再由拜佛之‘事修’,契入实相之‘理’。也愿大家勿因自己方法不当,违反生理原则—动作紧张吃力而自己制造出疲劳痛苦。(有人因此,又归罪于拜佛,到处向人说自己因拜佛而如何不适,好像十方佛都对不起他,这是双重的不明理,甚至又造口业,令别人错以为拜佛会不舒服很辛苦,其实是他个人搞错。)由礼佛之事修,契入深理•拜佛是消业障,可消除疲劳,及身体平日因姿势不当(身业不良)所累积的障碍,也可拉开紧缩处,消除瘀滞,疏通阻塞之处。锻炼身心无障碍,并不是苦肉计—有人以为拜得越吃力痛苦,跪破膝盖、磕破头,就越能博取佛菩萨的‘同情票’,后来却因太吃力酸痛而无法持续,又退心后悔,因太苦难忍(也舍不得自己皮肉苦),就找一堆理由说,我因拜佛而如何不舒服,医生叫我不要拜佛,这又是没信心,不明究理之表现。其实绝不会因拜佛而不舒服,是因不会拜佛,又妄想多才不舒服。礼佛是消业障,并非苦肉计,勿会错意•一、方法不恰当,姿势违反生理健康之原则。没把握自然物理重心,没善用自然力,而自己错用力、白费力。(其实拜佛能‘得力’并不‘吃力’)•二、自己某些关节、肌肉,原先就有瘀滞之废物,或有老病灶(就如水沟,原有污泥堆积)又久年缺乏运动(相当于水沟一向没清理),如此情况,一清扫时,当然沉滞之污泥会扬起,而使沟水出现一时过渡性之混浊,只要持续以清水冲刷,自然污泥能排除送走,恢复清净。学习拜佛,最初的疲劳辛苦来自于•大家都了解,清扫时沟水的混浊是‘原先的污泥’所致,并非因‘清扫’而有。若说因清扫才混浊就是观念不清。同理,拜佛若方法已正确,而觉得某些部位特别在拉开时觉得紧绷或酸痛,那是年久累积的‘污泥’所显现,表示该处原有瘀滞或老伤,这并不是佛害我们,也不是拜佛才引发的痛苦。相反地,打扫时的一时混浊,是清净之前兆,大家应有信心再清刷下去。愿大家能观念正确,事理分明,切莫看不见自己的毛病,都归罪于佛。学习拜佛,最初的疲劳辛苦来自于•平日缺少运动的人,即使只走一小段路,也觉腿酸,随便搬个重物,就说腰酸背痛,当然拜佛也有一堆埋怨,其实这是肢体缺乏训练、活动、循环不良,所以‘能量的转化传递’以及‘废物运送功能’都不好,这必须要好好训练,否则会丧失本具的良知良能。年轻缺锻炼,老来必苦不堪言。认真训练,即可突破。学习拜佛,最初的疲劳辛苦来自于•佛门中,一天能礼佛三千拜默默用功的人很多,(而且面不改色,从容自在),可见是有方法,而且可锻炼,大家要善自珍重佛性本能,用心开发,切莫把大好时光、精力,浪费在叫苦和埋怨,甚至终日奔波去找别人诉苦解决,而不用心自己开发。若能把叫苦不满的心力,专注用来开发,就绰绰有余了!佛说—置心一处,无事不办,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置心一处,无事不办—勿耗神于叫苦、埋怨•观察大家学习拜佛方法,有个发现......•天真、轻松的小孩,心无成见,学起来最快!可以说只要示范一至三次,大多数孩子就学会了,可见这是一套简单易学的动作,大家切莫以为麻烦困难而自生退诿。由此也可见,心无挂碍,轻松柔软时,学习能力最好,‘觉性’最能起用,智慧最易开发。•成人方面,也以从未学过拜佛的人(心无成见),学起来最快,因不被‘过去习惯’绑住,很快能得要领,获身心柔软之利益。学习之难易关键•成人方面,也以从未学过拜佛的人(心无成见),学起来最快,因不被‘过去习惯’绑住,很快能得要领,获身心柔软之利益。•学习上,最有困难的是‘个性紧张僵硬’,又‘固执于过去习惯’的人。因为一向只迷糊依‘惯性’而动作,而未用当下一念之‘觉性’,所以拜佛常迷糊上下,心不在焉(身依‘习惯性’而起落,心另有他想),故不知自己正在做什么。学习之难易关键•站歪,不知站歪,合掌不知自己五指参差散乱,每个动作都在妄想、迷糊中疏忽而过,没有用清楚明白的心,观照自已(犹如一个晃动的相机,拍出来的照片,没有一张能用)这是放纵自己习气、辜负自己觉性。本来礼佛一拜是几秒钟就能完成,但若如此学习,可能十年也学不来,甚至十年过去,连第一个合掌的动作都仍做得参差散乱。学习之难易关键•该谦恭垂头时,总仍是迷糊仰头僵颈。当下此刻不用心,一个老毛病十年也改不过来。•故而,学习并不是看‘资历’,而是看‘当下这一念心’,是不是专注、轻松、恭敬。学习之难易关键•礼佛的重点是在对佛的礼敬,开发佛性礼敬的美德,进而敬人、敬事、敬一切有情、无情,突破凡夫自私的执著。故学习礼佛,固宜动作合理,但重黠并不是要把心(注意力)放在追求自我‘身体’的舒适,也不是要加强自私的身见—反而加深对幻躯的执著贪恋。请特别警觉,此心之动机,差之毫厘,就失之千里!敬请注意•敬请大家善把握‘心之动向’,一心虔诚培养敬心、开发觉性。若会错意,误将原来‘端心、端身’之旨,反变成‘加强身见’,贪求自身,则末学罪过甚矣!敬请注意*佛的三十二相,其中有‘足跟广平’(足跟圆满、不露骨节),及‘足下安平’(足底平满)几种好相,就透露著力道在足跟的奥秘。*禅宗祖师,考验弟子,用功是否得力,是否得法,常问:‘脚跟点地了吗?’此值深思体味。*有人以为须整个脚板、脚趾都吃力才能站稳,其实古代女子缠小脚,只剩脚跟著地,也能站稳走稳。一、足跟支力1、代表谦下。2、代表放下。放下烦恼、忧愁、紧张、挂碍,种种执著、个性。心有挂碍、紧张,则肩必耸起;肩放松、放下之同时,┐妾念也放下││万缘放下,一心正念。仍合掌,一心专注,│觉照念佛┘此动作,可拉开放松肩胛附近的肌肉、韧带,使肩关节灵活,解除肩硬、酸痛等症状。二、松肩*一般人,平日肩胛周围的肌肉,都在紧张状态,常常不自觉地就耸肩、紧绷。(如图)*很少能自己觉察而去放松,久之,肌肉就紧缩、变短硬,也压迫血管,血流不通,肌肉代谢的废物,因‘交通阻塞’而送不走,局部堆积,就出现肩膀酸痛等症状。*现代人生活压力大,肩凝等病症,出现之年龄明显提早,昔日言‘五十肩’,现在‘三十肩’、‘二十肩’大有人在。二、松肩•手下垂时,应松而整齐,手指并拢而柔软。•臂—腕—指,呈柔软之直线状,血流才顺畅,神经才能获充分滋润。宜避免肩手僵硬。(若腕关节紧张,呈‘曲折水管’之状,则血流易受阻)。四、腕关节•腕关节处,有一‘阳池穴’,若‘腕’曲折甚,阻碍此穴道之气脉,则阳气受阻,易患手足冰冷。)•很多人平日不觉中,常有‘腕关节’曲折90度之动作,(如上图)无形中‘压折血管’太甚,故平日宜放松腕关节。•佛说造像量度经解,描述‘佛手’云:不露骨节,而柔和如意屈伸悠然,犹如象鼻之弯转焉。四、腕关节*佛的三十二相,其中有‘足跟广平’(足跟圆满、不露骨节),及‘足下安平’(足底平满)几种好相,就透露著力道在足跟的奥秘。*禅宗祖师,考验弟子,用功是否得力,是否得法,常问:‘脚跟点地了吗?’此值深思体味。*有人以为须整个脚板、脚趾都吃力才能站稳,其实古代女子缠小脚,只剩脚跟著地,也能站稳走稳。*人在胎儿时期,脊椎呈圆弧型(形如拜佛跪伏之状),婴儿亦然。幼儿期,刚学坐,学走路,脊椎还是‘直直的’,而长大后为什么变S型呢?(老时更严重),这是因为心多向外探寻,起立就仰头向上看、东张西望追求,很少返观收下巴;又多自以为是,少低头,慢慢颈椎就向前塌,弯曲了。又坐著,站著,忙料理眼前的外物,(如写字、读书、看黑板、打电脑、看电视、洗碗、吃饭、开车。)心被前面事物所牵引,向外攀缘,身也自然,一直向前倾,又要抗地心引力平衡姿势,久之,腰就向前用力—腰椎塌向前,骨盆也前倾了。*观察许多病因,多来自脊椎太弯曲产生压迫,(包括末学自己的病因,也不例外)若能用自觉(调心)把脊椎调直些,血流之阻力、压力必会减少,免疫功能会加强。且脑脊髓液也会流畅,不但脑之营养改善,调节功能好,保护、防震的功能也会好。拜佛是很好的‘整脊疗法’,端心自然端身。*末学昔日常苦于种种症状及阻塞、疼痛,后来,信受、体会佛这教导,又由拜佛体会‘拉开脊椎’的利益,体会调直通畅的好处,种种症状都改善了。(销除身业之障)*肉体虽是幻化之躯,然于修行人而言,是‘法器’,用以藉假修真,虽不必贪著刻意去练身,反增长‘身见’,却也不宜非理使用,致妨碍道业,增加苦受。但始终掌握无量寿经‘端心、端身’之旨,都摄六根,一心念佛,礼敬诸佛,善用法器,导归极乐,方是至要。让我们反思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