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的社会功能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科举制度的社会功能及启示一、科举制度的社会功能(1)科举的选拔功能(2)科举的社会流动功能(3)科举的教育功能(4)科举的文化传承功能(5)科举构建民族价值观的功能二、科举制度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借鉴(1)科举的选拔功能1、考试机会的公平开放所谓机会公平开放,就是将所有社会阶层都纳入科举考试范畴,不论出身贵贱,均可参加科举考试。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追求和奋斗,无论你年龄多大,都有权利报考,把注重人的奋斗提高到无比的高度,把以人为本发挥到极致。2、考试程序严格严密,公平竞争,择优录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科举制度诞生后,中国人才选拔和任用实现从“血而优则仕”到“学而优则仕”的根本性转变,不同出身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可以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获取地位晋升,有利于在全社会建立良好人才选拔任用秩序,有利于社会稳定。3、通过选拔进一步强化封建等级制度科举制度最大特点就是层层选拔,科举考试制度有着一整套繁琐的程序,我国的封建专制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层次分明的等级社会,科举考试层层选拔正好与中国的封建等级制相符合,通过科举制度的层层选拔,进一步强化封建等级制度。(2)科举的社会流动功能社会流动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的过程。适量的社会流动对于社会的良性运行协调发展具有极大的调控作用。适量的社会流动在特定的阈限范围内,符合社会发展优先与社会均等原则。合理适量的社会流动具有三方面的意义:第一,有助于拓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接触面,增进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了解与联系,加强社会整合、缓解社会冲突,直接促进社会稳定;第二,有利于社会保持一种开放是分层结构,不断调整个人与社会分层结构之间的关系,在社会分层现象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实现机会相对均等,促进社会公平,间接保持社会稳定;第三,社会流动能够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进取性,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1、从社会流动的总人数上看以科举制度繁荣的唐代及两宋为例,“唐代科举及第总人数近30000人,平均每年取士100人左右”,“两宋科举共取士115427人,平均每年361人”,而同期唐朝的总人口全国大约有6000万到7000万人,宋神宗时全国在籍人口约一亿一千余万。2、从代际流动和地域差别来看(见表1表2表3)表一说明:上三代岳父无功名各层举子比例相当高,在70.88%,上三代外祖父无功名各层举子比例更高,在84.13%。说明通过家庭来实现阶层向上流动的比例非常小,大多数都是通过竞争机会的开放和自身努力实现阶层向上流动的。表二说明:城市举子实现阶层向上流动的机会要比乡间举子大得多。约占一半。表三说明:1、尽管出身上三代均无功名的举子想要向上流动存在困难(约27.99%),但对于这些没有其他社会资源的草根而言,科举是他们唯一的上升渠道。因此,可以说科举是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渠道。2、虽然城市举子实现阶层向上流动的机会要大于乡间举子(城市占一半),但对于有机会读书应举得乡居举子而言,他们中举的概率与城市举子几无差异(家事无功名举子分别为城26.54%,镇23.80%,乡30.31%。)所以,比之举子有无功名的家世差异(城无26.54%,城有73.46%,镇无23.80%,镇有76.20%,乡无34.12%,乡有69.69%)其城乡差异要小得多,说明家世在实现社会流动的过程中起着远比居住地更为重要的作用。(3)科举的教育功能第一,确立中国教育实用主义基调科举制度将教育经济功能和教育实用价值提高到无以复加地位,将经济和实用看做是教育的全部。第二,开创了中国应试教育的滥觞在科举考试背景下,只重考试成绩不重品行,不考虑考生平时的真实水平和道德表现,导致进士及第者也不一定是众望所归者的弊端。科举制度的诞生,在全社会形成浓重的倚重考试的心理,开启了中国应试教育的滥觞。老去功名意转疏,独骑瘦马区长途。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宋晁冲之(4)科举的文化传承功能(见图表)优点:它以古代典籍为主要考试科目,发扬光大民族文化遗产,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得以不断丰富、延续和发展。缺陷:教育目的就异化为帮助应试者在科举考试中榜题名,步入仕途路。督促学习具有实用价值“经世致用”的知识,强调对表现人俗教化知识和装点文辞知识的学习,以及利于封建帝国安定知识的学习掌握。(5)科举构建民族价值观的功能科举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核心价值观,使广大文人有一致的追求,在全社会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为中国教育和社会发展以及文化传承指明方向,在全社会产生良好导向作用。科举制度在全社会形成主流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科举制度在民族价值观构建的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1、科举制度使读书目的狭义化,将读书目的功利化,人生目的功利化。2、奠定中国官本位的思想和价值取向,其消极影响极为深远。二、科举制度对今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借鉴(一)进一步强化对招生考试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通过科举考试制度延续1000多年的历史可以看出,考试制度不仅对社会经济、教育以及人才的选拔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民族心理的构建、对民族个性的重塑,都具有重要作用,科举制度是如此,今天高考制度也是如此。(二)结合社会经济、教育以及选拔人才实际,不断改革创新招生考试制度科举制度走向消亡最大的原因,就是没有适时进行改革,长期手段单一、考试内容僵化封闭,最后对社会发展和人才的选拔和任用造成巨大阻碍。结合科举制度发展实践得出结论,要坚持用创新眼光看待考试制度,不断对招生考试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建立招生考试制度开放机制,不断依据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人才培养选拔需要,完善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创新考试手段,不断吸取借鉴国外先进教育评价与考试招生制度的理念、科学方法和科学手段,使招生考试制度保持鲜活和旺盛生命力。(三)科学合理的招生考试制度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有利于在全社会建立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产生极大凝聚力在中国,招生考试制度尤其是国家选拔考试制度向来就是一种社会政治制度,良好招生考试制度的运行,必定会对建立良好稳定的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繁荣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科举制度就曾经实现了这一目的,现在的高考制度也在实现这一目的。科学合理的招生考试制度有利于在全社会建立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产生极大的凝聚力,使社会成员都有明确的追求,这一点从科举考试可以明显地看出,目前的高考制度也证明了这点。保障考试公正公平有四个关键环节:政策公平、程序公平、规则公平、结果公平,只有坚持正确的招生考试政策导向和严格规范的程序,才能确保结果的公正公平。科举制度之所以能够延续一千多年,就是有正确选拔人才的导向和一整套严格规范的考试组织程序,如果联系到目前的高考改革可以得出结论,不管高考如何改革都不能舍弃公正公平,组织程序严格严密这个根本前提,这个核心所在!在高考改革中,要继续坚持正确导向和业已形成的一整套严密程序,要稳步循序渐进,坚持高考制度公正公平这个灵魂。结合科举考试发展实际和实行高考制度所得出的基本经验,可以说今后“高考改革的总体方向是,既要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又要有利于维护社会和教育的公正公平。(四)坚持正确选拔人才导向,选拔人才上必须有一套严格严密程序,要确保考试实施过程中公正公平,否则将会引起极大混乱(五)把刚性的统一考试和灵活的综合评价有机结合,形成张弛有度的人才选拔任用制度体系,有利于人才科学选拔和培养由于历史条件局限,科举制度的刚性硬性选拔与“察举制”的灵活选拔机制没有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被废除也说明,对人才选拔必须公正公平。科举考试把硬性选拔作为唯一手段,公平性提高了,但是最后却陷入僵化境地,这个教训应当在今后招生考试改革中认真汲取。从某种意义上说,“察举制”实际就相当于综合素质评价,但是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局限缺乏必要的法律监督,使“察举制”很快被科举制度所代替,然而科举制度产生后没有办法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事实说明,综合评价和刚性选拔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结合科举考试制度发展的历史得出结论:在今后高考改革中,既要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同时也要加强考试立法,用法律法规规范自主招生和综合素质评价,使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完善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