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放飘逸的李白诗豪放即豪迈奔放。就抒情主体而言,表现在诗的风格上往往具有: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像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吞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就描写的对象而言,则是: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飘逸李白诗歌中的飘逸是指其风格的:体气轻扬,志向凌云,形影飘忽,磊落不群,风姿洒脱,神情闲逸。但是李白的飘逸决不是弃世,更不是玩世,他的飘飘欲仙是不摒弃尘俗的,是一种玩味人生的手段而已。李白性格中的狂傲,是指狂荡不羁,倜傥不群,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不是疯狂、癫狂,是指不畏权贵,不随流俗,一身傲骨,浑身正气。作者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原籍陇西成纪,出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约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其父李客(或谓真名不详,“客”是对外来者的泛称),不求禄仕而家境富裕,所以人们猜想他可能是一位巨商。李白的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作者介绍他自幼读书就广为涉猎,所谓:“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李白年轻时仗剑任侠,《与韩荆州书》云:“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李白还很早就向往游仙问道的生活:“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十八、九岁时,李白曾隐居于戴天大匡山。作者介绍李白二十岁遇到苏颋,又深得这位“朝廷大手笔”、文章巨公的赞赏。开元十二年(724)秋,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从峨嵋山沿平羌江南下,到荆门、游洞庭,接着又到了金陵、广陵和会稽等地,不久回舟西上,寓居郧城,当时著名的道士司马承祯在江陵遇到他,夸许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作者介绍开元十五年,他娶故相许圉师孙女为妻。三年后,即开元十八年(730),李白由南阳启程入长安,这时他正好三十岁。李白初入长安为期约三年。他隐居在终南山,广为交游,希望得到王公大人的荐引,却未能如愿以偿,终于怏怏离去。作者介绍开元二十年(732)夏,李白沿黄河东下,先后漫游了江夏、洛阳、太原等地。二十四年,又举家东迁,“学剑来山东”,后又漫游河南、淮南及湘、鄂一带,北登泰山,南至杭州、会稽等地,所到之处,形诸吟咏,诗名远播,震动朝野,最后连天子也被惊动了。作者介绍天宝元年秋,因道士吴筠的推荐,唐玄宗下诏征李白入京,并待以隆重的礼遇,命李白供奉翰林。李白应召入京时,颇为踌躇满志,《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作者介绍他有心作一番事业来报答玄宗的知遇之恩,但这位傲岸的诗人很快就遭到了宫廷权贵们的忌恨。一年后他就开始遭到谗毁,天宝三载春,李白被放还乡。这一次他在朝中任职的时间只有一年多,但却使诗人对社会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作者介绍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地东南,来往于宣城、当涂、金陵、溧阳一带。后隐居于庐山。当时玄宗之子永王璘率师由江陵东下,“辟书三至”,以复兴大业的名义恭请李白参与其戎幕,李白遂满怀热忱毅然从戎。不料肃宗李亨和永王璘之间又祸起萧墙,李璘军败被杀。作者介绍李白也因此获罪下狱,不久被长流夜郎,李白溯江西上,至巫山时遇赦放还。这时他已年近六十,但仍壮心未已,上元二年(761),又一次踏上征途,准备参加李光弼的平叛军队,途中因病折回。宝应元年(762),李白病死于当涂族叔李阳冰家,结束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李白的诗歌一、李白的诗歌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诗人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的人生,无论何时何地,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对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锐的感受,把握现实而又不满足于现实,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难的忧患,在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如果说,理想色彩是盛唐一代诗风的主要特征,那么,李白是以更富于展望的理想歌唱走在了时代的前沿。李白的诗歌二、李白的诗歌丰富和发展了盛唐诗歌中英雄主义的艺术主题“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就是他最执着的人生信念。”表现在历史中建立辉煌功业、积极创造自我价值的人生愿望。同时,这也成为时代理想的人格化写照。李白的诗歌三、李白把排难解纷的济世理想和纵放不羁的个性自由统一起来,以求得圆满的人生。他对人生道路的设计是分两步进行的:首先是建立奇功伟业,而功成之后,却又不贪恋富贵名位,而以“五湖”、“沧州”为家,向往自由的生活。李白的诗歌四、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李白的个性之活跃和解放是少有的。他一生不以功名显,却高自期许,以布衣之身而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李白反权贵的思想意识,是随着他的生活实践的丰富而日益自觉和成熟起来的。李白的诗歌五、李白的诗歌充满热烈的人生之恋。他的诗往往于旷放中洋溢着童真般的情趣,如:“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袖长管催欲轻举,汉中太守醉起舞。手持锦袍覆我身,我醉横眠枕其股。”李白的诗歌六、李白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感受力,他善于把自己的个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笔下的山水丘壑也无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例如他笔下的黄河、长江,奔腾咆哮,一泻千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他笔下的山峰高耸峻拔,峥嵘奇峭:“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的诗歌七、李白自由解放的思想情操和具有平民倾向的个性,还使他能更深入地开掘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人情美。有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有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有心心相印、情投意合的爱情有人物交往中的天真情态还有能摆脱等级意识污染的纯真友情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离开长安后,与杜甫、高适游山东,在兖州话别,准备南游吴越,临行作本诗,借以表白心情。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排挤出京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蜀长安齐吴越汉水梁宋第一次漫游:第二次漫游:江夏洞庭湖庐山金陵扬州淮南姑苏荆门安陆襄阳终南山洛阳齐州镜湖天姥山李白一生漫游图鉴赏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思考:天姥山的特点是什么?怎么体现?鉴赏1.把神山(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和天姥山并提,起陪衬作用,以虚衬实,表现天姥山的神奇色彩,诗“神”的特色凸显而出。天姥山的特点:高大、巍峨2.又用高峻闻名的五岳及附近名山赤城、天台相比。夸张地写它比五岳还挺拔,连有名的天台山也如拜倒在它足下。手法:衬托、夸张极力表现高耸、时隐时现的天姥山,为幻想做好准备。鉴赏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思考:“飞”表现了追求什么?“照”和“送”写出什么?自由自在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鉴赏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谢公屐:《南史·谢灵运》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他备有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思考:诗人为何提到“谢公”?鉴赏谢灵运是南朝时期著名的山水派诗人,他热衷政治仕途,但到了刘宋时代,他的仕途地位受到威胁,不很顺利;后来他干脆辞官,领着僮仆门生几百人游山玩水,以排遣政治上的不满。谢灵运与李白一样,也是空有满腔抱负,却在政治上饱受打击,都有政治上的不满。所以,李白借谢灵运来写自己,也表达了自己要效仿谢灵运寄情山水、鄙弃俗世。鉴赏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思考:写出白天的天姥山怎样的景象?壮美奇绝鉴赏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思考:写出夜晚的天姥山怎样的一种景象?阴森恐怖,离奇险怪。鉴赏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充分表现了打开天门的雄伟气势。鉴赏青冥浩荡不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思考:天门打开后的景象如何?仙人盛会给人感觉?光明一片,济济一堂,呈现一个相敬相爱、雍雍穆穆的极乐世界,也是诗人梦寐以求的梦游高潮。鉴赏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思考:写了什么事?在文中有何作用?心惊梦醒,好梦不常。由幻想转到现实。引出诗人内心的感慨。鉴赏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思考:这层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对人生的伤感,逃避现实、消极处世的一面。鉴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思考:这层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权贵不阿谀奉承,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更有追求个性自由的心声。诗眼思路结构入梦缘由梦游历程梦到剡溪,清幽寂静白天景象,壮美奇绝夜间景象,离奇险怪神仙洞府,灿烂辉煌仙人盛会,其乐融融梦境消失,无限留恋惊梦长叹现实天姥,高大雄峻蔑视权贵,反抗现实思考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推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消极因素诗人也流露出人生如梦和逃避现实的思想,表现出消极的一面。这是作者在当时社会里陷入重重矛盾之后无可奈何的解脱。艺术特色1、全诗运用对比手法,从现实(浑浊、冷酷)到梦境(美妙、欢乐),又回到现实。2、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像。3、语言精炼清新,长短句式参差多变,四言、五言、六言、九言交错运用、节奏有缓有急,富有音乐美,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天宝初年,作者那时胸怀壮志,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许多人都妒贤嫉能,对李白大加排挤和诋毁。唐玄宗只是让李白侍宴陪酒,并没有重用他的意思,所以李白感到孤独、愤懑,以酒消愁,写下了本诗。鉴赏诗人是一人饮酒还是与人共饮?为什么要写成“三人”?具体是哪三人?鉴赏诗人情感变化:孤独、苦闷之情热闹、心情乐观,不再孤独。失望无奈,苦闷。鉴赏诗人复杂情感总结综观全诗,诗人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鉴赏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最后诗人提出了自己诚恳的愿望。与明月,影子相约,希望永远相伴、远游行乐,并期待到神奇的天国相聚。鉴赏诗人为什么与明月、影子这些无情之物相约?诗人不愿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因此才感到孤独,才与明月、影子为友。衬托手法的运用以乐衬哀,以闹衬寂整首诗从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小结这首诗运用奇妙的想象描写了一个以月、影为伴的诗人酣饮歌舞的奇特场面。诗人将无生命的自然物化为有生命有情感的人,和它们一同饮酒、唱歌、起舞,并且还要和月亮结成亲密无间的好友,充分反映了诗人孤傲、清高、狂放不羁的情怀。这首诗正是诗人对世俗厌倦、对现实失望的反映,是一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不能施展才能,终身不得志的痛苦心情的流露。全诗以动写静,以热闹写孤独,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送友人分析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首联对偶,别开生面颔联点题,分手时的离情别绪。颈联抒情,对偶情景交融。尾联细节描写。分析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出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