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经济10021004200215张嫔目录一、拉萨的历史沿革二、自然地理和人口概况三、行政区划四、拉萨的城市格局五、经济发展概况六、拉萨的发展模式七、拉萨的民俗文化历史沿革从西藏民主改革前的拉萨城市的历史变迁来看拉萨城市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公元六世纪末成了苏毗的统治中心。雅鲁藏布江北岸的支流相曲河流域,是西藏早期部落苏毗的发祥地。(二)公元七世纪成了吐蕃王朝的新都。公元前2世纪初叶,雅隆部落的首领聂赤赞普成为西藏第一位藏王,建立了“蕃”王国。(三)格鲁派政权噶丹颇章到噶厦政府时期的拉萨城市发展。吐蕃王朝覆亡后,拉萨的复兴源于藏传佛教格鲁教派的兴起。(四)噶厦政府到民主改革时期的拉萨城市发展。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清政府把甘丹颇章政权改为噶厦政府。自然地理和人口状况拉萨市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北侧,受下沉气流的影响,全年多晴朗天气,降雨稀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高原季风半干旱气候。历史最高气温29.6摄氏度,最低气温零下16.5摄氏度,年平均气温7.4摄氏度。降雨量集中在6、7、8、9月份,年降雨量500毫米左右。全年日照时间3000小时以上,素有“日光城”的美誉。2009年末,全市户籍人口51.53万人,增加1.69万人。其中,城镇户籍人口(非农业人口)21.14万人,增加0.76万人,乡村户籍人口(农业人口)30.39万人,增0.93万人。行政区划拉萨市于1960年设市,现辖堆龙德庆县、尼木县、曲水县、林周县、达孜县、墨竹工卡县、当雄县和城关区八县(区),64个乡(镇、办事处),269个村委会(社区居委会)。全市行政区域东西跨距277公里、南北跨距202公里,总面积29518平方公里。拉萨的城市格局(一)形成了大昭寺为中心的旧城区。拉萨城可以说是围绕大昭寺建立的。大昭寺是拉萨最早的城市建筑之一,主要受宗教“中心说”和“女魔说”的影响。(二)布达拉宫为核心的宫堡式聚落。拉萨城市背山临水,布达拉官成为城市中的最高点。以布达拉宫为代表的庙宇建筑群,平缓开阔的小平原中成片的藏式民宅,形成了拉萨特有的城市天际轮廓线。从某种角度来看也受到了西藏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天梯说”、“金刚说”和藏族的民族特性及自然条件的影响。经济发展状况经济概况2005年上半年,拉萨各县(区)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为实现全年各项预期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1至6月,拉萨市各项经济指标完成良好,实现生产总值29.03亿元,同比增长16.6%。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42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6.56亿元,增长19.2%;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0.05亿元,增长17.3%。“三农”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农村经济稳步增长。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4.2亿元,同比增长8.99%;农作物播种面积54.98万亩,牲畜存栏179.73万头只,新增各类牲畜31.67万头只;乡镇企业实现产值3亿元,多种经营总收入达到2.3亿元。工业生产效益提高。1至6月,市属乡及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14亿元,同比增长5.4%。其中:国有工业完成产值2848.4万元,集体工业完成5213.9万元,市直19家国有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亿元,创近年来同期最好水平。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上半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17亿元,同比增长8.64%。全市旅游企业共接待游客31.29万人次,实现旅游营业收入37976万元。进出口贸易总额484万美元。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3亿元(含中直、区直单位),同比增长41.43%。市属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达15.36亿元,已完成投资7.4亿元。财税和金融运行平稳。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6851万元,为年初预算的63.59%,较上年同期增长15.7%。财政支出48860万元,为年初预算的44.88%。从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看,全市财政收支正常。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70.4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12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668元,农牧区劳务输出5.7万人次,收入8919万元。拉萨发展模式1.三种社区参与型旅游发展模式2.“一三一”乡村旅游富民计划3.城郊和农区两种发展模式相结合的庭院经济模式4.拉萨青稞啤酒带动青稞产业发展5.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带动群众增收6.旅游业的发展1、三种社区参与型旅游发展模式结合拉萨乡村旅游产业的特殊性,遵循社区参与的基本原则,重点培育三种适应拉萨特点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并通过试点推广、树立典型等途径,以模式化的管理运营,铺就拉萨乡村旅游的科学发展之路。1.旅游廊道带动型根据规划,318国道和109国道作为进出拉萨的交通主干线,未来将打造成为集交通组织、空间整合、产业集聚、形象展示功能为一体的黄金旅游廊道。依托旅游廊道建设,可选取沿线具有代表性的村落,结合拉萨安居工程的实施,通过民居改造、村落风貌提升、民俗文化挖掘、旅游接待设施完善等措施,打造一批现代化的藏式民俗新村,开发以民俗接待户和休闲林卡为主体的旅游接待设施,重点面向过路型游客,完善旅游廊道沿线的餐饮、住宿等服务功能。2.景区项目带动型拉萨城郊旅游资源丰富,将规划形成纳木错、甲玛沟、彭波河谷、桑珠林等八大重点旅游片区,催生一批重点旅游景区和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未来,应积极发挥城郊旅游景区(点)在产业辐射、品牌营销、人气凝聚等方面的优势,带动周边传统村落的开发,通过具有乡村特色的餐饮、住宿和休闲娱乐设施的完善,重点发展藏家乐民俗接待户,承载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形成与景区功能和特色的互补,构建以“设施共用、人才共享、功能互补”为特色的“景区+社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3.特色产业带动型目前,拉萨乡村地区以民族手工业、特色农牧业为核心的现代新型产业发展迅速。未来,可通过产业联动发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特色商品购买、休闲农业体验等方面,寻找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的结合点,打造吞巴藏香村、焦木隆藏戏村、支村休闲牧场、曲水西瓜种植基地等特色产业型乡村旅游区,以特色产业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以乡村旅游业增加特色产业附加值。2、“一三一”乡村旅游富民计划拉萨城郊的广大乡村地区,不仅保留着传统的藏族人生活场景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也是拉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保存地,具有发展社区依托型乡村旅游产业的巨大潜力。未来,应以特色村镇为核心,系统挖掘和整理各类民俗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特色农牧产业资源,重点扶持原生态、分散型和小型化的城郊旅游项目,全面实施“一三一”乡村富民旅游计划,即在未来十年,打造“10个特色旅游乡镇、3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1000家乡村旅游定点接待户”,形成以民俗村落、特色农牧产业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为主体的乡村旅游项目体系,初步构建覆盖全市区域的乡村旅游网络。通过明确发展思路和开发重点,力求“一乡一特”、“一村一品”,提高旅游业与传统农牧业、手工艺品制造业等特色产业的结合度,有效拓宽农牧民参与旅游的多元化渠道,实现旅游惠民富民目标。拉萨市庭院经济建设将按照城郊和农区两种发展模式来进行。通过在项目户发展庭院栽培果树和种植蔬菜,城郊模式居民家庭最低达到1座葡萄架、1座棚、2分菜园、2棵果树和4头牲畜的规模;农区模式家庭最低达到1座棚、4分菜园、4棵果树和5头牲畜的规模。按照计划,拉萨市庭院经济项目户生产农产品除满足自食外,剩余部分要上市销售,实现项目区农户居住环境的美化、净化、绿化的同时,增加项目区农牧民收入。计划第一年实现户均年增加收入500元,第三年户均年增加收入达到1400元。按照《拉萨市庭院经济建设方案》,拉萨市庭院经济将覆盖全市除当雄外的其它7个县区,2010到2012年3年间,全市将发展庭院经济项目户4千户,其中今年发展1100户。据了解,拉萨市财政除了对每个庭院经济户给予1000元的补贴外,拉萨市和各县区农业、林业部门将为庭院经济户提供技术指导。从今年起,拉萨将在3年内投入400万元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庭院经济建设项目,到2012年,拉萨全市将有4000户农牧家庭从发展庭院经济中受益。目前,这一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据拉萨市庭院经济项目办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将分为城郊和农区两种发展模式,并在3年内逐步实施完成。到2012年,拉萨市庭院经济将覆盖全市除当雄县外的其他7个县区。届时,该项目将为发展庭院经济的4000户农牧家庭年均增加1400元的收入。西藏的庭院经济建设相对滞后,基本靠老百姓自行发展。为了推动当地庭院经济发展,美化农牧民生活环境,拉萨市财政除了对每个庭院经济户给予1000元的补贴外,各县区农业、林业部门还将为庭院经济户提供技术指导。4、拉萨青稞啤酒带动青稞产业发展对于我国内地省份许多消费者来说,很长一段时间,青稞更像是一种“生长在书面上”的农作物,尽管声名远扬,却难得机会品尝。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北京、上海、广东等不少城市居民在超市、饭店、酒吧的柜台上发现多款青稞啤酒的身影。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青稞啤酒从雪域高原走上了内地市场?青稞啤酒火了内地市场也让青稞为世人所熟悉盛夏炎炎。每天上午,拉萨啤酒厂区内都会排起一条卡车组成的“长龙”,将成吨的青稞啤酒运往市郊的火车站,再通过青藏铁路发往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地市场。“在青藏铁路开通之前,我们大概一个多月发一批货。铁路开通后,我们现在是一个星期发一次货。”拉萨啤酒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罗布次仁说,“铁路让我们的运输成本下降接近四成。”伴随西藏旅游大潮形成的各地游客对西藏特色产品的热烈追捧,是青稞啤酒获得市场青睐的最直接原因。罗布次仁说,游客到达拉萨后往往会希望品尝一下当地的特色食品、饮品,这就为青稞啤酒打动消费者提供了契机。然而,单纯地将市场建立在季节性非常明显的游客群基础上,显然是无法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的。“就算游客每顿喝、天天喝,也无法取得很高的消费量。企业必须在内地市场上建立稳定的发展模式。”罗布次仁说。拉萨啤酒厂推出了青稞冰啤、高浓度青稞啤酒和低浓度青稞啤酒三种产品,主攻内地中高端市场,并且推出了不同的包装规格,以适应饭店、酒吧等场所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青稞深加工逐步推进但是开发力度还不够青稞啤酒的成功,也让更多企业和相关人士对青稞深加工产业开发产生了浓厚兴趣。西藏作为全球惟一大规模集中种植青稞的地区,种植面积占西藏农作物总数的60%。据自治区农牧部门测算,目前全区青稞年产量在50万至60万吨之间,可用于市场深加工的约在12万吨左右。直到上世纪末,青稞还只能加工成糌粑或酿成青稞酒,市场范围狭小,广大农牧民增产不增收。除了青稞啤酒外,到2004年,已经陆续有公司开发出青稞麦片、青稞挂面、青稞馒头、青稞营养粉等青稞特色产品。然而,同青稞啤酒相比,其他种类的青稞产品市场开发力度还明显有待加强。在拉萨街头的超市里,青稞产品的种类偏少,口味也比较单一;有些品种的包装规格要么过大,要么过小,明显不适合旅游者选购,或是推向内地市场;很多青稞加工产品的说明也如出一辙,缺乏特色和吸引力。自治区农牧厅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当地特色产业开发的重要一环,青稞深加工也面临着“生产经营方式粗放、广大从业人员市场观念弱”的制约。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科技贡献率低,加上家庭经营模式占主导地位,西藏青稞深加工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5、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带动群众增收近年来,拉萨市以“依托一种资源,培育一个优势产业,带动一方农牧民致富”为目标,积极探索“农企合作,龙头带动”的农牧区经营发展新模式,大力推动农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仅2008年,拉萨市扶持的4家龙头企业就直接消耗农产品原料8000万公斤,辐射带动农户6500户。拉萨市采取有偿无偿结合、贷款贴息、政策奖励等多种扶持方式,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目前,市里扶持的企业有2家被评为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有2家被评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农牧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拉萨市在加大扶持力度,争取龙头企业数量扩大、效益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