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礼俗 成人、成年礼俗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讲成人、成年礼俗授课教师:台大中文系叶国良教授第3单元研究项目:冠礼的仪节笄礼的仪节冠礼的内涵笄礼的内涵冠笄之礼与成丁礼成年礼的异同取字的理由取字的习俗字说兴起的原因关于作十六岁2选读资料:《仪礼.士冠礼》《礼记.冠义》叶国良〈冠笄之礼的演变及其与字说兴衰的关系-兼论文体兴衰的原因〉3〔资料17〕《礼记.冠义》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故曰:冠者,礼之始也。是故古者圣王重冠。4古者冠礼筮日筮宾,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礼;重礼所以为国本也。故冠于阼,以着代也;醮于客位,三加弥尊,加有成也;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见于母,母拜之;见于兄弟,兄弟拜之;成人而与为礼也。玄冠、玄端奠挚于君,遂以挚见于乡大夫、乡先生;以成人见也。5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将责四者之行于人,其礼可不重与?故孝弟忠顺之行立,而后可以为人;可以为人,而后可以治人也。故圣王重礼。故曰:冠者,礼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6〔资料18〕《仪礼.士冠礼》的仪节:筮日→戒宾→筮宾→宿宾→宿赞者→为期(以上前期)冠日陈设→迎宾赞→加缁布冠服→加皮弁冠服→加爵弁冠服→宾醴冠者→冠者见母→宾字冠者→冠者见兄弟→冠者见姑姐→冠者见君→冠者见乡大夫乡先生→醴宾→送宾→归俎(以上当日)7〔资料19〕名物解释:缁布冠(身着玄端、缁带、爵韠)皮弁服(头戴皮弁,身着素积、缁带、赤韠)爵弁服(头戴爵弁,身着纁裳、纯衣、缁带、靺鞈)玄冠玄端(头戴玄冠,身着玄端、缁带、爵韠)朝服(玄冠,玄端,素裳,缁带,素韠)郑玄云:「玄端即朝服易其裳耳。」8此六件作品已超过著作财产权存续期间,属于公共领域之缁(黑色)玄(黑色)纯(黑色)爵(赤黑色)素(白色)纁(浅绛色)靺(赤黄色)韠=韨=鞈=市玄冠=委儿=章甫=毋追委儿+玄端=端委=委端10《左传.桓公二年》正义引《易纬干凿度》郑玄注:「古者田渔而食,因衣其皮,先知蔽前,后知蔽后,后王易之以衣帛,而独存其蔽前者,重古道而不忘本也。」《谷梁传.僖公三年》:「阳榖之会,(齐)桓公委端,搢笏而朝诸侯。」《左传.昭公十年》:刘定公谓赵文子曰:「吾与子弁冕端委以治民,临诸侯。」11〔资料20〕《礼记.内则》:「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执麻枲,治丝茧,织纴组紃,学女事,以共衣服。观于祭祀,纳酒浆笾豆菹醢,礼相助奠。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而嫁。聘则为妻,奔则为妾。凡女拜,尚右手。」12〔资料21〕《黄帝内经.素问》:「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男子……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13「子夏之于人也,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欤,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欤,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张之意,岂不曰与其可者,而不可者自远乎?使不可者而果远也,则其为拒也甚矣,而子张何恶于拒也?」曰:「恶其有意于拒也,夫苟有意于拒,则天下相率而去之,吾谁与居?」14〔资料22〕苏轼《苏东坡全集.文与可字说》:「『乡人皆好之,何如?』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足以为君子乎?」曰:「未也。孔子为问者言也,以为贤于所问者而已。君子之居乡也,善者以劝,不善者以耻,夫何恶之有?君子不恶人,亦不恶于人。」15「然则孔子之于孺悲也,非拒欤?」曰:「孔子以不屑教诲者也,非拒也。夫苟无意于拒,则可者与之,虽孔子、子张皆然。」吾友文君,名同,字与可。或曰:「为子夏者欤?」曰:「非也。取其与,不取其拒,为子张者也。与可之为人也,守道而忘势,行义而忘利,修德而忘名,与为不义,虽禄之千乘不顾也。虽然,未尝有恶于人,人亦莫之恶也。故曰:与可为子张者也。」16参考论文:叶国良《仪礼士冠礼研究(一)经学与文化人类学的综合考察》李隆献《仪礼士冠礼研究(二)先秦成年礼与后世成年礼的比较研究》彭美玲〈台俗「做十六岁」之渊源及其成因试探〉以上三人合撰《汉族成年礼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大安出版社)17自我测试问题:一、成年礼与成人礼、成丁礼的差别何在?二、冠礼与笄礼为何在生理成熟度的要求有所差异?三、冠礼为何衰微?18附录一:〈冠笄之礼的演变与字说兴衰的关系─兼论文体兴衰的原因〉叶国良19壹、前言研究古礼的学者,有一个共同的看法,即认为:先秦的冠笄之礼愈到后世愈形衰微。如果就整套冠笄之礼而言,这个命题并无不妥;但就冠笄之礼的个别仪节而言,则「愈到后世愈形衰微」的说法有待修正或补充说明,这些个别仪节的演变过程是应该并且可以个别讨论的。20每套礼仪,都由许多仪节构成,而这些仪节,却不见得来源相同、功能相似,它们因为复杂的人文活动而结合成一套礼仪;因此当社会变迁时,该套礼仪中的各项仪节的存亡久暂便各有不同,有的倏起倏灭,譬若寒蝉,有的历久长青,宛似大椿。如将该套礼仪置于时间的长河中观察,它便有如变形虫般不断地成长、变化乃至死亡。有的时候,这个变形虫也会分裂出另一个变形虫,表面上看似不同的个体,实质上彼此却具有浓厚的血缘关系。因此,研究任何一套礼仪,应当将它视为变动中活动,而不应视为凝固不变的仪式。2122先秦冠笄之礼的演变也跳不出这个规律,它诚然在后代式微乃至面貌全非,然而它的各个仪节的存亡久暂却不完全相同,并非同时成立、萎缩或死亡。在这篇论文中,笔者将指出:先秦的冠笄之礼的重要仪节中,「三加冠服」最先式微;而「取字」一项,由于习俗来源、社会功能都与三加冠服不同,却拥有坚强的生命力,传承不绝,在宋代以后,则又以「字说」的创作取代仪式的举行,维持着它的社会功能,甚至在当代社会,取字之习虽已歇息,但也尚未完全绝迹。字说即讨论取字之寓意的文章,是今人不太注意的一种文体,当代文学研究者尤罕见讨论。然而,五代以前尚无此体,此后则在宋元明清人的文集中大量出现,民国以降却又几近绝迹,它的出现与冠笄之礼的式微在时间上是相衔接的,它的衰亡则与取字之习的大致终结差不多是同时的,关系可谓至为密切,乃是冠笄之礼这个变形虫分裂出来的另一个变形虫。注:笔者曾利用国科会大专学生暑期研究计划经费,先后指导台大中文系学生陈暐仁、陈重光、吕敦华、曹美秀、陈文慧等,自《全唐文》及宋、元人别集总集中搜集字说及与字说具有血缘关系的文章,结果唐文仅得一篇,宋朝得四百三十九篇,元朝得四百三十六篇,共八百七十六篇,数量颇巨。至于明、清两朝,资料尤多,虽未作地毯式的搜集,但此类文章广见明、清人文集中,其普遍性可以无庸置疑。其后笔者又指导曹美秀、陈文慧分宋、元两部分整理名说、字说所引述之经典,俾考知当时之价值观。又其后再提供相关数据指导曹美秀起草〈宋元名说字说研究〉(未发表),探讨宋、元名说字说的名目、体裁形式与其中反映的思想。本文的论旨与讨论的取径与曹文不同,而部分资料同据前述搜集的成果,并此声明,俾免误会。2324这个分裂出来的变形虫,前代的文体学家注意到了它源自冠笄之礼(详参本文第参节),但未能充分说明它为何出现;古礼学家则因向来只注重仪节的涵义的研究,并未注意到此一分裂出来的血亲;就研究冠笄之礼的演变史而言,这诚然是一个缺憾。本文将试图结合古礼研究与文体研究二者,对此项因缘作一详细的讨论。25由于字说属于应用性较强的文体,它兴衰的情况与原因,与若干文体异趣,和某些文学理论家对文体递变的主张也不无冲突,因此本文也将兼论文体兴衰的原因,以供文学研究者参考。下文将先简述冠笄之礼的内容与不同仪节演变的概况,以说明字说的渊源与兴起的原因;然后点明与字说具有血缘关系的文章,以说明此一文体的影响;最后藉由字说兴衰与冠笄之礼演变的关系,检讨文学理论中对文体兴衰原因的若干看法。26贰、冠笄之礼的演变与字说的产生先秦士人以上之贵族,举行冠笄之礼的仪节和寓意,已脱离强调身心能够忍耐痛苦的「成丁礼」(pubertyrite)的阶段,而以责任与权力的赋予为其主要内容。[1]其详细仪节,见于《仪礼.士冠礼》,而《礼记.曲礼》、《礼记.内则》、《大戴礼.公冠》等亦为重要参考文献,为学者所熟知,此处不拟列举缕述,仅论其大端。[1]详参叶国良:《仪礼士冠礼研究(一)—经学与文化人类学的综合考察》(台北:国科会专题研究计划成果报告,83-0301-H-002-104,84-0301-H-002-016,1995年)第一章第一节研究缘起、第六章结论。27《仪礼.士冠礼》仪节的程序可以简单表列如下:•筮日→戒宾→筮宾→宿宾→宿赞者→为期(以上前期)•冠日陈设→迎宾赞→加缁布冠服→加皮弁冠服→加爵弁冠服→宾醴冠者→冠者见母→宾字冠者→冠者见兄弟→冠者见姑姐→冠者见君→冠者见乡大夫乡先生→醴宾→送宾→归俎(以上当日)28从仪节的内容来分析,冠礼大致可以区分为四个部分:一、宾助冠者三加冠服二、宾酌醴饮冠者三、宾为冠者取字四、冠者以成人之礼见尊长兄弟29由于宾醴冠者紧接在三加之后,可知其礼意是宾以成人的社交礼仪待冠者,象征其已成人,其寓意比较微小;因此宾醴冠者可视为宾助冠者三加的附带仪节。又由于以成人之礼见尊长兄弟,在此后皆是如此;因此也不是只在举行冠礼时才行的主要仪节。所以冠礼最重要的仪节有二:一是三加冠服(易服),一是取字。30《礼记.内则》说:「女子许嫁,笄而字。」古籍未载女子笄礼的详细仪节,但可知笄礼最重要的仪节也有二:一是笄发(易服)以示已可婚配,一是取字。这和男子冠礼的侧重点是一样的。31根据杨宽的研究,周代三加冠服的仪式赋予贵族青年的,分别是统治者、军人、与祭者的身分。[1]此一寓意,反映了周代的社会形态乃是封建城邦的模式,其仪式的时代性是很强的。因而当时代更行推演,社会转化为征伐战国、秦汉大一统帝国时,诸侯、卿、大夫、士的贵族架构瓦解,士人遂亦失去了世官世禄的身分,其社会角色与地位便和封建城邦的时代大为不同,此时再行三加之礼,已无意义,势必改变仪节,而仅为成年之象征。此后,冠笄之礼更逐步衰微,其仪节七零八落,面目全非,在若干地区甚至消失无踪。[2][1]详参杨宽:〈冠礼新探〉,收入杜正胜主编:《中国上古史论文选集》(台北:华世出版社,1979年)。[2]以上详参李隆献:《仪礼士冠礼研究(二)—先秦成年礼与后世成年礼的比较研究》(台北:国科会专题研究计划成果报告,83-0301-H-002-103,84-2411-H-002-043,1998年)。32然而取字与三加冠服,其来源与寓意原本即已不同,所以其传承的久暂也不相同。按:周人于「三月之名」之外,成人后又取字以供他人称呼,唯尊长可呼晚辈之名,平辈或晚辈则须以字称人,若称名则视为不礼貌或大不敬,此一礼俗持续至近年才稍有改变,时间明显较三加为长。33据笔者前文〈冠笄之礼中取字的意义及其与先秦礼制的对应关系〉的研究,乃因讳名取字的礼俗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巫术思惟,避忌的是人与人之间如何保持安全距离的问题,周代以后则普遍被人们了解为礼仪之必然,因此这一礼俗不会因为社会结构的变迁而有大幅度的改变;因此,取字礼俗的生命力无疑远较三加冠服为强韧,正如同女子笄发以示已可婚配的礼俗远较三加冠服为强韧一样,因为它们与政权的形态或社会的变迁关系不大,没有共生关系。根据以上的分析,可知冠笄之礼中各项仪节的演变速率必然是不均等的,主要仪节亦然。当加冠服所代表的意义已极微弱时,尽管取字的寓意及社会功能犹存,事实上已经很难举行内容丰富的仪式了,这便是我国中古时期除了帝王家极少有举行冠礼的记载的原因[1]。34[1]详细情况,参考上揭李隆献书之第二章〈历代成年礼的特色与沿革〉第二节汉魏六朝——冠礼演变期、第三节隋唐宋明—冠礼寖衰期。中唐时柳宗元的一段话便生动的反映了此一事实,其〈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古者重冠礼,……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

1 / 8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