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美丽背后的困惑苏亭羽荣耀,源自历史的承载当我们身边的文化渐渐走入遗产的行列,我们不得不将目光再次投向这些民族民间工艺品,因为我们不能再失去。说起云南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大多数人都认同云南民族崇尚传统,民族认同感很强,集体无意识的传承使很多民间手工艺品,时至今日还保持着很多原¬始风貌,延续着千百年手工艺品制作和手工技艺传承的古老方式,顽强地保留着云南独有的地域性特征,“活化石”般地展示了一部手工艺的萌芽发展史。至今,仍然有很多各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师傅,孤独而荣耀地支撑着那曾经¬辉煌灿烂的历史。绚丽多姿的傈僳族服饰瓦猫是精神家园的守护神传统手工艺术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和智慧的沉淀,人类文明无论往哪个方向发展,这种手和心互动的创造能力永远都不会过时。所以,即使在现代化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永远有着其无可取代的地位。手工技艺传承艰难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云南民族民间手工技艺如今正面临着这样的尴尬:一些掌握着特殊工艺制作技巧的老艺人在艰难度日,具有浓郁云南特色的手工技艺后继乏人。后继乏人是不少传统技艺面临失传困境的主要问题。这是一个十年磨一剑的行业,但学艺初期艰辛而又漫长的全身心投入与过低的劳动报酬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令众多的年轻人转而投身其他行业。“还有些民族民间手工技艺已濒临失传,年轻人不愿意学,主要原¬因是待遇太低,国家对这方面的专项补贴有限。要知道,我们一些手工技艺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了,就永远没有了。”全国政协¬委员、云南民族大学副校长王四代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老艺人带徒弟传承手艺在今天已很难维持下去,要想我们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长存,高校的作用很大,有关部门应该努力做好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传播的工作。魅力独特的建水紫陶周杰伦在歌里唱:“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听着歌曲,我脑中闪现出建水紫陶的雅致身影。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的碗窑村是个窑火烧出来的村落。没人知道这里烧窑的历史应该追溯到何时,只知道一代又一代的碗窑村人用窑火把自己的家园红红火火地建设起来了。这里有年代悠久的古窑和满地瓷砾,撑起一段水火剥蚀的历史。四周没有车马的喧嚣,市井的嗡嘤,只有凄凄蝉鸣,时断时续地从古陶碎片的缝隙间溢出。建水紫陶这里出产的紫陶“体如铁、明如水、亮如镜、声如磬”,“花瓶装水不发臭,花盆栽花不烂根,茶壶泡茶味正郁香,餐具存肴隔夜不馊”,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并列中国“四大名陶”。而今,建水紫陶已经¬真正成为了一种以个性和开放性为前提的陶制品,是其他地方紫陶难以替代的,它那独特的魅力正熠熠生辉。书画装饰苏佛涛建水紫陶中国作为陶瓷母邦,数千年的陶瓷发展史是极其悠久和辉煌的。建水紫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湛的技艺、深厚的文化底蕴、强烈的人文精神,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审美价值、审美追求与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成就与精神风采。书画装饰向进兴绚丽多彩的石林刺绣石林彝族自治县阿着底村是传说中阿诗玛的故乡,她的动人故事仍在继续,她的刺绣手艺代代流传。这源于彝族撒尼人传统刺绣是其民族民间艺术中最具特色、最主要的传统文化之一。它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域风格和民族特点,至今基本还保留着撒尼人传统的图案、色彩及制作工艺。同时,撒尼人传统刺绣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欣赏价值、收藏价值。2008年,它被正式列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石林刺绣如今,绚丽多彩的彝族刺绣装扮了新一代“阿诗玛”、“阿黑”,石林旅游中的人文风情更加美丽动人。彝族撒尼人刺绣成为石林当地小有名气的旅游商品,是几乎每一个到石林来的客人都要购买的旅游纪念品。传奇世界的鹤庆银器新华石寨子银器的加工制作在明朝洪武年间得到了推进发展。据史志记载,洪武初年,有一中原¬汉族洪姓参将率军在石寨子屯戍,“屯军中有善冶炼和以铜¬、银加工器具者,村民又习之,诸技艺均能,世代传袭”。匠人们在传承祖辈手工艺的同时,不断吸收周边民族文化,使之融入银器的加工制作当中。银都水乡新华村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银器加工方式,纯手工打制出的产品精美绝伦,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唯一性,新华村匠人中也涌现出了寸发标、母炳林、董¬中豪等民族民间手工艺大师,新华村也因此成为举世闻名的银都,被誉为“世界上最后一个原¬始手工艺传承故园”。鹤庆银器寸发标坦言,在新华村,由于人力资源的不足,外来拜师学艺的人数有上升的趋势,对弘扬新华村手工艺术有好处,但新华村的老匠人只负责传授他们简单的手工技术,一般是不会将自家的工艺精髓传出去的,这可能会导致一些祖传绝活的失传。更严重的问题还有,新华村本村的一些年轻人却不愿意学这门手艺,年轻人不再为生计担忧,嫌做手艺太辛苦更喜欢做生意,这或许会成为很多传统手工艺技术面临的共同危机。新华银器(加工)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云南民族民间手工技艺如今正面临着这样的尴尬:一些掌握着特殊工艺制作技巧的老艺人在艰难度日,具有浓郁云南特色的手工技艺后继乏人。后继乏人是不少传统技艺面临失传困境的主要问题。这是一个十年磨一剑的行业,但学艺初期艰辛而又漫长的全身心投入与过低的劳动报酬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令众多的年轻人转而投身其他行业。“还有些民族民间手工技艺已濒临失传,年轻人不愿意学,主要原¬因是待遇太低,国家对这方面的专项补贴有限。要知道,我们一些手工技艺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了,就永远没有了。”色彩艳丽的彝族刺绣彝族的刺绣工艺手法甚多,不受经纬限制,表现力强,适宜于绣花草纹样,多见于坝区的彝族衣饰。刺绣手法变化较多,有垫绣、引绣。以及缠针、乱针、长短针等。饰品精美细致,质地较松软。可以说,刺绣是彝族富有特色的手工工艺,一般多用于男女上衣、妇女头帕、女裙、男裤、荷包、烟包等。刺绣手法较多,有垫绣,引绣,以及缠针、乱针、长短针等,多以挑、压、镶等工艺结合,根据图案色彩的需要,以红、白、青、绿、蓝、黄等线交替使用,图案纹,饰有较为形象的动物、植物、山水、天象和抽象的各种几何形图纹。彝族刺绣彝族服饰的做花极讲究布局技巧,饰位的选择,一般是按耐用和美观两个标准去决定装饰部位的。属于前一标准的:如衣领、袖口、衣角,鞋舌等;属于后一标准的,如上衣的胸襟、裤筒的中段、围腰头、鞋面等。前者多用补花、锁花,着意加固使之耐磨;后者多用挑花、刺绣,以示美观。其次是分割装饰面,较大的装饰面均分成若干局部,如百褶裙,因裙长曳地,穿着时呈现许多直线的褶痕,故常在膝盖以下饰以横向的饰带,造成纵机警相对比的效果及局部的完整耐看。最后是组合设计即骨法,指单独的纹样和连续纹样的组合方法。周城蜡染巧夺天工的剑川木雕走进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甸南镇狮河村,空气中弥漫的木材气味和此起彼伏的锯木声无不显示这里与“木雕之乡”剑川的血缘关系。狮河村是剑川县涌现出来的木雕木器“专业村”的典型代表。全村600多户人家,就有400多户从事木雕的生产和加工。农忙时节,村里的人下田耕作,农闲时,各家各户的院子里就会响起叮叮当当的斧凿声。在狮河任意推开一户村民家的院门,眼睛所能触及的地方都是木头:堆叠成山的木料,被切割成各种形状的初坯,以及雕上花鸟的格子门。从村里的小卖部到音像店,随处可见正在雕刻的身影。人们在这里干的都是些手艺活,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称之为“艺术家”。那些雕刻在门窗椽垣上的龙凤花鸟渗透出手工艺者对于木雕在思想上和行为上的唯一性,而正是这种唯一也使得这些村落更为简单和直接。剑川木雕剑川白族传统木雕久负盛名,在滇西北一带乃至更广泛的区域,举凡公园庙宇、宾馆酒店、农家院落,都可以看到剑川木雕登堂入室,为其增辉生色。那些风格独特的门窗家具,常以其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精巧细微的雕工而让人赞叹不已。自公元十世纪起,剑川木雕便在吸收了多民族的雕刻技艺后,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并开始将其发扬光大,四海闻名。剑川木雕主要用于建筑物装饰,以浮雕为多,发展至今,涌现出很多艺术价值很高的木雕工艺品,尤其是硬木雕花镶嵌大理石家具,造型以龙、凤、狮、孔雀、梅花等传统图案为主,用优质硬木精心雕琢,制成桌、椅、茶几等,再镶嵌上苍山特产的彩花大理石,造型古朴大方,典雅温馨,畅销海内外。剑川木雕保护与发展多年来,云南文化产业在“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道路上苦苦寻找突破口和别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门类,虽有成效,但令人耳目一新的亮点与震撼还迟迟未见。在工业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如何保护好这些传统的手工技艺,让它们不仅能够得到传承,还能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使这些精湛的云南民族工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进一步发扬民族文化,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当手工遇上机器有这样一个插曲,那是2009年的初冬,剑川狮河木雕工艺协¬会会长张月秋率领协¬会的会员到浙江¬东阳考察木雕刀法,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东阳的木雕已经¬用上了雕花机。由于这次意外的发现,张月秋当即决定采购两台雕花机带回狮河村。半年以后,张月秋发现,机器的效益太好了,于是,他便鼓励协¬会的会员前去购买,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会员们就购买了200余台雕花机。据狮河村木雕师傅张金葵介绍,做一块同样的挂屏,如果人工雕刻2天才能完成,如果用机器一天可以雕6块。机器无法取代手工在段四兴看来,之所以剑川木雕能在民间流传千年,是因为有悠久的和强烈的传统色彩,讲究精雕细镂、巧夺天工、玲珑剔透。“如果全部用机器代替的话,大家做的都一样,没有分别,品牌就滥了。”在段四兴看来,如果用机器来代替,就失去了剑川木雕的本质价值。段四兴不希望剑川木雕的品牌做滥,他希望能将祖辈们留传下来的木雕工艺传承并发扬光大。传承是保护的关键“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方式应当尽量追求一种原生性和自然性的样态。”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炎神情凝重地表示。白族民间美术木雕传承人杨焕培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应遵循“三个原则”:首先,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应尽量遵循“就地展开”的原则,将蕴含着自然和文化内容的传承场之保护、改建、扩建或重建工作放置于传统工艺的原生社区,被纳入保护计划之中的手艺人和被选择进入培养行列的准艺人都应该在原生社区的民俗情境下展开工艺文化的自然传承。其次,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计划应根据工艺的生存现状来制定。面对这种多元化的境况,相关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计划也应当秉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应在继续保持其强盛的经¬济刺激力的同时,尽量避免传承人选择中“重量不重质”的倾向,传承人培养中只学(或只教)技术的短浅做法,知识累积中抛弃传统技艺的盲目做法。第三,传承人保护和培养计划应当吸纳少数民族民众(尤其是手艺人群体)的话语。传承是保护的关键马永义在雕刻会泽迤砚沈阳:两位传承人在简陋的环境下制作毛笔传统造纸工艺濒临失传千年工艺如何传承保护许晴扶持少数民族手工艺传承发展痴迷根雕艺术的孔建岳万般艰难坚持传承传统工艺绒绣大师丁培玲的弟子(左)已经收徒弟了传承离不开本土“传承只有不离开本土、不离开村寨和社区传承,才能长久。”云南省社科院副研究员李永祥认同的是一种社区本土化“传统”传承方式,社区本土化传承是一个较传统的方法,它主要通过家庭式、师徒式、村寨集体传承、校园本土化等方法来传承、保护民族手工技艺。锡金属工艺品结语中国是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民间文化项目濒临消亡,面临后继无人、传承艰难的局面。现代化的制作手法取代了传统的纯手工制作,民间工艺品不被市场认可,民间艺人迫于生存压力放弃祖传的手艺。其实,在对民间手工艺进行保护的过程中,最迫切的是要先解决传统手工艺从业人员的生存问题,让他们不为生存发愁,才能够肩负起传承创新的历史重任。保护民间手工艺,需要全社会坚持不懈地努力,给民间手工艺提供更多、更好的展示舞台,让更多人了解、关注民间手工艺。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