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总体规划复习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城乡总体规划复习资料1.聚落P1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它不仅是房屋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地直接相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2.乡镇总体规划P11乡镇总体规划是指指导村镇建设的依据。包括新建村镇的规划和原有村镇的改建,扩建规划。其基本任务是:确定村镇建设的发展方向和规模,合理组织村镇各建设项目的用地与布局,妥善安排建设项目的进程,以便科学的,有计划地进行农村现代化建设,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需要。3.城镇体系规划P15城镇体系规划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4.镇用地规模P177镇用地规模是规划期末镇建设用地的面积。镇用地规模计算需在镇人口规模预测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标准确定的人均镇建设用地指标计算5.城乡规划实施P190城乡规划实施就是将预先协调好的行动纲领和确定的计划付诸行动,并最终得到实现6.建设工程规划管理P193是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乡规划及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对各类建设工程进行组织,控制,引导和协调,审核规划方案,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行政管理7.城乡5个统筹P4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8.城镇化进程的基本阶段P7(1)集聚城镇化阶段其显著特征是由于巨大的城乡差异,导致人口与产业等要素从乡村向城市单向集聚(2)郊区化阶段随着城市环境的恶化,人们收入水平差距的加大以及通勤条件的改善,城市中上阶层开始移居到市郊或外围地带,该阶段的显著特点是住宅。商业服务部门,事务部门以及大量就业岗位相继向城市郊区迁移(3)逆城镇化阶段随着郊区化进一步发展,一些大都市市区人口外迁出现了新的动向----不仅中心市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更大的外围区域迁移,出现了大都市市区人口负增长的局面,人们的通勤半径甚至可以扩大到100公里左右(4)再城镇化阶段面对城市中由于大量人口和产业外迁导致的经济衰退,人口贫困,社会萧条等问题,许多城市开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努力改善城市环境和提升城市功能来吸引一部分特定人口从郊区回流到中心城市9.城市规划体系城市规划体系是进行城市改造建设的基础。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规划法规体系、规划行政体系和规划运作体系。城市规划体系构成了开展城市改造的制度框架和组织结构。10.市域城乡空间P17市域城乡空间一般可划分为建设空间,农业开敞空间和生态敏感空间三大类。也可以细分为城镇建设用地,乡村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其他建设用地,农业生产用地生态旅游用地等11.镇的规划等级层次P169镇的规划等级层次在县域城镇体系中一般分为县城关镇,中心镇,一般建制镇12.城乡规划实施的手段P190规划手段政策手段财政手段管理手段13.城市与乡村的基本特征P1城市基本特征:人口高度集中,有较强的异质性,建筑密度高,社会结构复杂乡村基本特征:人口相对分散,有明显的同质性,建筑密度低,社会结构较单一14.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P1(1)集聚规模的差异(2)生产效率的差异(3)生产力结构的差异(4)职能差异(5)物质形态差异(6)文化观念差异15.我国市制的基本特点P3(1)市制由多层次的建制构成。从地域类型上划分,包括了直辖市,省辖区市,不设区市(或自治州辖市)三个层次。从行政等级上划分,包括了省级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四个等级(2)市制兼具城市管理和区域管理的双重性。市既有自己的直属辖区-----市区,又管辖了下级政区。因此,中国的市制实行的是城区型和地域型相结合的行政区划建制模式,一般称广域型市制16.城镇化的基本含义P5(1)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2)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3)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4)城市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17.城镇化的本质特征及表现特征P5本质特征: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二是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表现特征:一是时间特征,表现为过程和阶段的统一,以渐进为主;二是空间特征,表现为城镇结合,以镇为主;三是就业特征,表现为亦工亦农,非农为主;四是生活方式特征,表现为亦土亦洋,以洋为主,亦新亦旧,以新为主18.简述城镇化的典型模式P8(1)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2)商品短缺时期以乡镇集体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3)市场经济早期以分散家庭工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4)以外资及混合型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19.制定城乡规划的基本原则P13(1)制定城乡规划必须遵守并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相关法律规定,在规划的指导思想,内容及具体程序上,真正做到依法制定规划(2)制定城乡规划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政策,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坚持五个统筹,坚持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坚持家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坚持因地制宜地确定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3)制定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县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震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4)制定城乡规划应当考虑人民群众需要,改善人居环境,方便群众生活,充分关注中低收入人群,扶助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5)制定城乡规划应当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20.制定城镇总体规划的基本程序P14(1)前期研究,对现行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各专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对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和建设条件作出评价;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从土地,水,能源和环境等城市长期的发展保障出发,依据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着眼区域统筹和城乡统筹,对城市的定位,发展目标,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等战略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2)提出进行编制工作的报告,组织编制直辖市,省会城市,国务院指定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应当向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提出报告;组织编制其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应当向省,自治区建设主管部门提出报告(3)编制工作报告经同意后,开展组织编制总体规划的工作(4)组织编制机关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具体编制工作(5)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6)组织编制机关按规定报请总体规划纲要审查(7)根据纲要审查意见,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方案(8)规划方案编制完成后由组织编制机关公告30日以上,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9)规划方案的修改完善(10)在政府审查基础上,报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11)根据规定报请审批机关审批(12)审批机关组织专家和有关部门进行审查(13)组织编制机关及时公布经依法批准的城市和镇总体规划21.城镇体系规划的特征P16区域性综合性客观性22.城镇体系规划的地位P16具体说,城镇体系规划是根据地域分工的原则,根据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及文化科技等事业的发展需要,在分析各城镇的历史沿革,现状条件的基础上明确各城镇在区域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和分工协作关系,确定其城镇的性质,类别,级别和发展方向,是区域内各城镇形成一个既明确分工,又有机联系的大,中,小相结合和协调发展的有机结构23.市域城镇空间组合的基本类型P19(1)均衡式(2)单中心集核式(3)分片组团式(4)轴带式24.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原则P20(1)因地制宜的原则(2)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镇化战略互相促进的原则(3)区域空间整体协调发展的原则(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25.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P211)提出市域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2)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3)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和建设标准4)提出重点城镇的发展定位,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控制范围5)确定是与交通发展策略,原则确定市域交通,通信,能源,供水,排水,防洪,垃圾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重要社会服务设施的布局6)在城市行政管辖范围内,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资源管理的需要划定城市规划区7)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建议26.镇规划的任务与特点P171镇规划的任务是对一定时期内城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与安排。特点P172:(1)镇规划的对象特点;(2)镇规划的技术特点;(3)镇规划的实施特点。27.镇规划的原则P173(1)宏观指导性原则:人本主义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区域协同·城乡协调发展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市场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原则(2)规划技术原则:科学合理性原则,完整性原则,独特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创新性原则,集约型原则,连续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28.镇性质的表述方法P177区域地位作用+产业发展方向+城镇特色或类型29.镇性质确认的依据和方法P177依据:区域地理条件,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经济资源,区域经济水平,区域内城镇间的职能分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镇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方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通过分析镇在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发展优势,资源条件,经济基础,产业特征,区域经济联系和社会分工等,确定镇的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定量分析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城市的职能,特别是经济职能采用以数量表达的技术经济指标,来确定主导作用的生产部门;分析主要生产部门在其所在地区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主要生产部门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30.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内容P188①保护原则、保护内容和保护范围;②保护措施、开发制度和建设控制要求;③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护要求;④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的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⑤保护规划分期实施方案。31.我国城乡差异的基本现状P3长期以来,我国呈现出城乡分割,人才,资本,信息单向流动,城乡居民生活差距拉大,城乡关系呈现不均等,不和谐的发展状况(1)城乡结构“二元化”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一国两策,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社会体制和“城市偏向。工业优先”的战略和政策选择(2)城乡收入差距拉大(3)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集中(4)城乡公共产品的供给体制严重失衡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迈进的历史转折点上。32.城镇化的基本动力机制P6(1)农业剩余贡献(2)工业化推进(3)比较利益驱动(4)制度变迁促进(5)市场机制导向(6)生态环境诱导与制约的双重作用(7)城乡规划调控33.我国城镇化面临的主要挑战P9(1)城镇资源环境承受巨大压力(2)城镇公共事业面临更大挑战(3)城镇建设过度依赖土地情况严重(4)城镇开发建设手段十分落后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