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德生院士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姜德生1968年自武汉六中高中毕业后,被下放到湖北省公安县务农,随后被招到湖北光化水泥厂当工人,1972年,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到湖北建工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前身)硅酸盐专业学习水泥制造,后留校担任物理学教师[1]。1985年赴法国昂热大学研修非线性光学。1990年至今,任武汉理工大学光纤传感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光纤传感技术与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姜德生教授在十多年时间内,四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国家技术发明奖,十余次获省部级成果奖;在国内率先开发生产了七大类三十余种光纤传感器;把一个仅3人的研究小组建成为全国最大规模的集人才培养、研究、开发和产品生产于一体的国家级光纤传感技术工业性试验基地和光纤传感器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形成了从材料、器件、传感系统的生产直到大规模工程应用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套技术与装备,申请发明专利16项,取得授权5项,其中一项获中国专利优秀奖,为我国光纤传感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成就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公认,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肯定。2007年12月,姜德生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2009年4月,姜德生因在光纤传感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方面所做的贡献,获得武汉市最高科技奖——武汉市科技重大贡献奖[3]。省政府作出的2010年度科学技术奖励决定,将授予姜德生院士我省最高科技奖项——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现兼任中国材料研究会理事,国际光学工程学会和美国光学学会会员。20多年来一直从事光纤传感新技术的研究,经过学科交叉与技术集成研究与开发出一系列创新性成果。特别是在光纤传感敏感材料制备、光纤传感器的精密加工、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等方面取得突破,建成了国内唯一的工业性试验基地和最大的产业化基地,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光纤传感技术的产业化;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生产技术与装备;为我国众多行业和重大工程及军工提供了急需的新一代传感技术。批量生产的产品已在全国推广应用,其社会效益显著并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亿元以上。他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和省部科技项目20余项。2007年及之后五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奖6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70余篇,专利10余项,培养博士12名,硕士68名。草根院士姜德生39年执着创新领跑光纤传感技术6月14日上午,湖北省2010年度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鸿忠,向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姜德生颁发了全省最高科技奖——“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证书,奖励他在光纤传感技术方面所做出的杰出成就。会后,记者向姜德生院士和他的同事们探寻了他的成长和事业发展轨迹。青少年时饱受磨难让他意志坚定1949年3月1日,姜德生出生在湖北武汉一个普通人家。在他刚刚出生不久,就被父母送走。养父母家很穷,但还送他上学。姜德生说,这是他一生中最早的感动。在他十岁时,就开始每天凌晨三点起来帮养父母准备做早点摊的事。寒冬腊月,一天也不落下。他还帮别人做杂事赚钱,象剥一天茭白得2分钱。1962年到1965年,在上武汉六中初中时,姜德生就在数学、物理、无线电竞赛时拿过奖,表现出理科方面的过人天分。但在毕业时,要不是他的班主任帮忙补交所欠学费,他连毕业证都拿不到。这位已过世的音乐老师张延林,或许没有想到,就是他当时的这一举动,让当时几乎看不到就读希望的姜德生从此一生充满感恩并发奋图强,在光纤传感领域做出了杰出的成就。1972年,在湖北光化水泥厂当工人的姜德生,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到湖北建工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前身)硅酸盐专业学习。当时学校给他的生活费是每月18.5元,他还节约下来5元给家里。别人都是家里出钱供孩子上学,他却要补贴家用。姜德生说:“如果没有青少年时期的磨难,或许不能成就我的今天。”敏锐直觉和执着创新常立光纤传感技术潮头上世纪七十年代,姜德生还是一个从事基础物理教学的青年教师。当时光纤作为信号传输的特种材料,向人们展示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光纤领域的产品基本被国外垄断。他敏锐地觉察到,光纤传感必定开辟一个新领域。从此,他的一生与之结下不解之缘。在已取得的无数成就中,姜德生说,他最为自豪的是三项,光纤风压计、光纤光栅火灾报警技术和光纤光栅感温火灾报警技术与系统光纤光栅油罐火灾报警技术和光纤光栅隧道火灾报警技术与系统。它们是不同时期,光纤传感的先进技术在民生应用方面的突出代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高层建筑开始兴起,国家迫切需要高层建筑在台风下的风载荷数据。姜德生克服重重困难终于研制成功光纤风压计。1981年8月,在广州白云宾馆,光纤风压计与全国几十家知名单位研制的产品同台献技时,成为全场唯一不受电磁干扰的产品。国外发明的光纤拉曼火灾报警技术,一直垄断国内市场,但因响应时间慢,成本高,在国内未能得到推广。姜德生院士首创的光纤光栅油罐火灾报警技术,由于响应快,在国家新建的四大战略储备油库火灾报警工程招标中,战胜了国际著名公司的火灾报警产品,全部中标并已建成使用,在火警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国家某战备储备油库10万立方米的特大油罐,两次遭受雷击失火,但由于安装的光纤光栅火灾报警系统及时报警,避免了重大损失。近年来,国内修建公路隧道越来越多。如何将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应用于隧道工程火灾报警,解决传统技术难以实现的长距离无中继火灾报警的难题,姜德生院士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工程实践,发明了光纤光栅隧道感温火灾报警技术与系统。该技术在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陕西秦岭终南山隧道(长度18。2公里)的火灾报警工程国际招标中,以技术第一中标。该工程已建成运行。这是目前国内外唯一实现20公里长距离无中继的火灾监测技术。该技术和产品已在总长超过800公里的全国200多座隧道的火灾报警工程中得到应用。在国防武器装备和水利、交通、电力、港口机械等多个应用领域,姜德生院士发明的光纤光栅传感技术也得到广泛应用并获得高度评价。这一长串项目,彰显着姜德生院士成果应用的非凡业绩:世界最高的面板坝--湖北清江水布垭大坝的周边缝渗漏监测工程;三峡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结构长期安全在线监测工程;我国第一条海底隧道--厦门翔安隧道的结构长期安全监测工程;秦皇岛港口的大型翻车机和上海洋山港特大型起重机等大型机械装备的长期实时在线安全监测工程等。从1972年到2011年,姜德生39年如一日,在一个领域不懈执着的追求与创新,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并广泛在国民经济中推广使用,创造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甘为他人做嫁衣赢得宝贵支持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享有这些响当当头衔的姜德生,其实只是一名工农兵大学生,还算不上一个标准的本科生,这多少让人有些吃惊。但是,就是这样一位“草根”学者,把一个仅有3人的研究小组建成为全国最大规模的集人才培养、研究、开发和产品生产于一体的国家级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工业性试验基地和光纤传感器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申请发明专利1630余项,取得授权165项,其中一项获中国专利优秀奖,为我国光纤传感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跟随姜德生20多年的王立新,现任武汉理工大学光纤传感技术中心光电研究室主任,深有感触地说:“姜老师从不计较个人名利,从不亏待我们。我们愿跟他干。”30多年来,姜德生培养了很多学生,包括硕士、博士,他自己却放弃了很多攻读硕博的机会,一心扑在科研上,1996、1997年就因学历不够未能通过博导的审批。但在团队成员的职称、学习方面,他却一次次放下身段,向学校相关部门据理力争,为他们争取更好发展空间。这些都赢得了团队的心,使得他们能安心科研,为光纤传感技术的持续创新作出更多努力。到目前为止,这个团队没有一个骨干离开,这在科技人才频繁流动的今天,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姜德生引以为豪的。创新永无止境,我们胜在交叉。这是姜德生常说的一句话。成功在实验室,服务于老百姓。这是姜德生对光纤传感研究的目标。有这样的科研理念和对光纤传感的执着,我们有理由相信姜德生和他带领下的优秀团队,在以后的日子里,会给我们带来更多奇迹和惊喜。中国工程院院士姜德生教授谈光纤传感网络及其应用11月14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光纤传感技术专家、武汉理工大学姜德生教授应邀来校,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光纤传感网络及其应用》的学术报告。校长韦一良与姜德生教授亲切会面交谈,电子电气学院师生聆听了报告。姜教授对光纤传感原理进行了介绍。他指出,光纤作为传输媒质具有电绝缘、耐腐蚀的特点,抗电磁干扰,安全可靠,利用其制作的光纤传感器可以方便有效地应用于各种大型机电、石油化工、矿井等强电磁干扰和易燃易爆的恶劣环境中。姜教授系统地讲解了光纤传感关键技术及应用,着重介绍了光纤传感技术在大型油库、火灾报警、新建桥梁长期健康监测、隧道边坡安全监测以及港口装备安全监测等环境下的工程应用情况。姜教授与大家分享了光纤传感网络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其科研团队目前已研发出七大类30余种光纤传感器,应用涉及石油、水利、建筑、桥梁等多个国家经济核心领域,并取得了上百项科研成果。其中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有的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姜教授针对目前有线传感网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对光纤传感网络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报告会后,姜教授和老师们探讨了光纤网络发展的新动向,并回答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提问。院士姜德生:光纤传感跑赢世界同行姜德生是湖北武汉人,中国著名光纤传感技术专家,现任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直从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光纤传感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和产业化工作。在昨日召开的湖北省科技奖励大会上,姜德生院士从省委书记李鸿忠手中接过了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证书,并获得百万元奖金。今年62岁的姜院士看起来比真实年龄要年轻许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这位用光纤传感“跑”赢世界同行的院士,操着一口纯正的汉腔,质朴的言语透出科学家的严谨求实特质。武汉解放前一个月,姜德生出生在汉口。中学他考上了武汉有名的中学六中,学校的物理、数学、无线电竞赛,第一名都留下他的名字。读了不到一年的高中,“文革”爆发。被历史的洪流裹挟着,姜德生来到农村插队。因为肯干活,他被抽调到光化水泥厂当工人,头脑灵活的他不到两年就当上了车间副主任。1972年,武汉理工大学前身的湖北建工学院前来招收工农兵大学生,他圆了大学梦。在湖北建工学院学习了一年多,成绩优秀的姜德生就从学生留校变成了教师。喜欢搞研究的姜德生,1977年在学校一间石棉瓦搭成的车间里开始鼓捣光纤传感器。姜德生从此在这个研究领域里坚持到如今。高速路隧道火警装置世界领先1981年,国家组织数十家科研机构在广州最高的建筑白云宾馆,实测台风下高层建筑风载荷。台风过后,唯有姜德生研发的光纤风压计能够在台风带来的强电磁干扰中正常工作,这让他获得了首个部级科技奖项。姜德生在科研中喜欢独辟蹊径。他独创研制成功了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光纤光栅火灾报警技术,国家战略储备油库广泛采用并多次成功报警。陕西终南山隧道全长18.2公里,是中国最长的高速公路隧道,建设中需要安装火灾报警装置。一家国外大公司报价比姜德生团队低几百万元,但业主还是采用了姜德生团队的火灾报警装置。原因很简单,用姜德生团队的方案,一根光缆搞定,报警反应时间不到20秒。那家国外大公司的方案要在隧道内建好几个中继站,后期维护成本不说,单是报警反应时间就要好几分钟。现在,他的技术已经在全国200多座长距离隧道的火灾报警工程中推广运用。钢索光纤传感器成桥梁守护者姜德生当年开始搞科研时,武汉一座桥梁的钢索出了问题,请姜德生去会诊。由此他发现了一个新的市场需求:钢索光纤传感器,及时发现钢索故障并报警。经过他和团队的努力,克服了光纤易折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