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对比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西文化对比人类文化演变•生态环境横向决定论•影响人类文化发展的第一因素是生态环境或地理环境。主要包括:气候、资源、地形、地理位置等等。•从人类文化发展的整体来看,这种环境影响还是横向的多一些。所谓横向,是指它在历史发展特定阶段影响很大,但从总体,纵向的历史发展来看,它所起的作用又是逐渐缩小的。它与历史发展的时间进程是成反比的。越往古代方向追溯,环境的影响就越大;越往近代、现代、当代方向,它的影响就越小。影响因素大体上是横向递减的。•在某些历史阶段,环境具备决定性影响,在另一阶段,环境不具备决定性影响;环境影响并非从古到今都一样,它是一个相对不同历史阶段的动态过程。•文化之间差异很大,很难融合、统一。很多人希望中西方文化的有机融合,但实际上融合过程一旦发生,常常是不是平等的融合,而往往是一种文化把另一种文化整个儿呑没。地理环境影响中西方文化•中国的地理环境•东部是大海,古代交通不发达,面对大洋,无法穿越。•北部是大沙漠,古代被称为蛮族部落,他们的文化水平远低于中原文化;再往北是西伯利亚,冰天雪地,人烟稀少。•古代南部民族被称为“南蛮”,南部的土地不适应耕种,再往南是海洋,热带高温。•西部是高原或高山,还有大沙漠,丝绸之路只是一个细缝,可以苟延残喘的透一点东西气息,但无法真的大规模的交流。中国社会、文化对环境的适应•这种宜于安居乐业的环境孕育了特别发达的家庭形式。以“家”和“族”形式构建的人际关系网络颇为盘根错节,并孕育出“孝”这种极重要的维系家族乃至皇权的权威思想。•中国文化的生存状态,不可能产生像古代希腊社会那样由上层公民和若干对抗性的利益集团共同推举统治者的所谓民主制度,而只能是推举受人尊敬的德高望重的长辈成为理所当然的领袖。•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家族观念、家长制、尊老尚贤、家天下乃至慎终追远、祭祀祖宗的一种套宗法观念和体制都不是每个个人提出来的,而是环境与人之间的长期互动、逐渐适应、逐步该井而慢慢形成的。西方文化对地理环境的适应•西方地理环境在古代不适合农耕,土地总体上不很肥沃,西方文化源泉的主要诞生地地中海一代是很贫瘠,大片的草原适合游牧。•地中海是内海,作为航路很方便,可以拥有数不清的交通要道,交通发达,有利于地中海地区各国之间的海上贸易,商业发达。•商业和游牧二者的流动性很强,开放性的,而且他们都面向大海;大海作为一种博大狂放的自然力量,激起他们一种挑战的心理和启示:必须与大自然抗争,征服自然。•西方人的生存感很强,是强悍的民族,要战天斗地,一般无法与自然融合。而中华民族是要与自然融为一体,因为吃、穿、用都是自然—土地给的,对土地抱有很深厚的感情。•西方人流动性强,妇幼别处、妻离子散是司空见惯。因此客观条件不会鼓励他们像中国人那样强调父母兄弟之间的那种亲情关系,注重个人独立的生存能力。•五千年来,中国文化没有中断,地理环境提供了天然的屏障。这种屏障虽然一方面造成了闭关自守,另一方面也保存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西方文化是在不断地征服和被征服,毁灭与毁灭的过程中发展来。例如: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印度等。•历史塑造了西方民族的战争性格。一个民族要生存,就必须应对环境的挑战,造成了他们性格中的坚韧和残忍特点,同时导致其与各民族间长期互相争斗不断,这种历史塑造了西方人的性格倾向:斗争、斗争,决不后退。•西方人最重要的价值道德观:勇敢、节制、正义和谨慎。其中第一种就是勇敢,西方人多半认同勇敢是最珍贵的东西。•中国文化中,主流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勇敢不是中国人最赞扬的东西。在道家学说里“勇于敢则杀”,好勇斗狠者多半没有好下场。大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打架,希望从小就学会知书识礼,这是一整套道德行为规范,是义务与利得规章。礼仪之邦。语言、文字对文化的诱导•文化中最重要的成就就是人的语言文字,相对于别的因素,语言文字存活期较久。语言既有稳定的特征,其基本模式,语法规则和文字等,可以上千年不发生根本的变化,因为对人类文化也具有相应稳定的长期影响,可以叫做纵向影响因素。•最初的语言文字一旦产生,就会自发地把人类文化的发展向某一方向诱导。最初的语言、文字的产生也和自然环境及人类自身的生理条件紧密相关,比如“啊”“妈”“母”。•语言文字的声音与其含义之间联系不是偶然的。西方语言学家例如索绪尔等人认为语言的语音关系式完全任意的,根本没有必然联系的观点。•语言从产生的时刻就不知不觉地逐渐形成了一种模式,这个模式反过来有会影响了人的思维。我们在思维是总会不知不觉地以语言想问题,思考过程会受到语言的影响,主意识思考时是你在控制语言,副意识(无意识、潜意识)思考时是语言在不知不觉地思考你。走路时会不知不觉的唱歌。•最初的文字都是图画文字、象形文字,比如老虎—老虎图—老虎头—虎。图画不断简化,最后变成文字。文字只不过是自然界的一种缩影而已,一种简化形式,同时文字也会影响人的思维。人们总是看些书这些文字,看的多了,外部世界和书中的文字激发的意义图像交织起了,就会影响人的思维,进而影响人的行为。•“门”“山”,中国人很容易把问题想得很具体,形象思维特点很突出,从宏观方面把握一个事物。•汉语文字形状具有很强的暗示性,容易让使用这种文字的人思考时很具体和直观,综合性很强,而不像西方印欧语系的民族那样想的很抽象,或片面。中国人的形象思维能力相对强而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中国文化中很多东西都是很具体的,讲究实用的,甚至包括哲学。•西方印欧系语言文字则是非常精细的一种语文。英语和法语中有性、数、格,有主语、宾语、状语、定语这一连串东西。西方人很注重语法教育grammarschool,它的语法体系里面内涵着科学推量的基本成分,它的形式逻辑实际上就是语言成分里面已经包含的那种东西,所以西方人只要强化语法训练,由于日积月累的熏陶,就有助于科学推理的能力的建设打下基础。•印欧语言形式很容易诱导暗示出西方式的理论科学形式,并使之得到进一步的繁衍。而中国的语言文字,则语法形式比较隐晦。•汉语言文字自身当然有语法规律,可是由于它的语文要素中的直接表意功能非常强大,远远超过印欧语系语言文字,它无须强调语法功能,如“火”。•印欧语系语文缺乏直接表意功能。它的文字都是符号化的,符号与意义已经割断了联系。这一缺陷须要发达的语法系统来弥补。•西方人的表意系统需要一个庞大的语法系统加以界定,使每个字词的含意被抽象性的符号定位,被繁琐的语法规则所制约。•当你学英语时,你得累计一万单词左右,才能真正无大障碍地阅读英文原版书报;但汉语只要记住三四千就可以读书看报了。所以汉语文字之所以不强调语法系统,是因为它有这方面的优势。•汉语言文字的直接表意功能强大,中国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就会相对强,特别是在需要形象思维的领域,如写诗、填词等。技术性东西往往实践性强,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也需要想象力,中国人容易做出来。•技术的朝前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汉字直接表意的朝前。汉字的直接表意功能可以经常潜移默化地暗示我们不断地跟客观现实结合,发明一些非常实用的东西,而对抽象的纯粹的符号类的理论思考,容易受到忽视,容易导致技术朝前,理论落后。•到现代,理论对技术指导作用,越来越强。•西方的语言可以规范文字,中国的文字可以规范语言。•印欧语系语言注重语音变化,声音语言不容易把握,容易发生流变。一旦流变,拼写就必须跟上去,文字要符合语言本身的变迁,结果语言在规范文字。•从秦始皇统一文字以来,中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说不同的方言,但是文字始终是统一的。•用文字肃整语言,结果使文字成为中国社会强有力的统一因子。它也使中国文化几千年来得以长治久安地生存下来,没有被中断,如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与读论语。语言文字对思维模式的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是立体型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是流线型的。•流线型思维跟流线型文字一样,弯弯曲曲的,一环扣一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就像汉字,它的笔画是四通八达的。各个方面都可以伸展,横的、竖的。因此这就可以诱导思维不要单向发展,而要多向发展,全面发展。•中国人想事情总是事先把各种东西都预见到,给自己留很多的退路,说话也总是留有余地,不会把什么事都说死。•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是二元对立型,不是A就是非A。所以真理只有一个,二者必居其一。这些话语结构,现在中国人也喜欢用,这都是向西方人学的。实际上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不是这样。《易经·系辞》“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西方人往往趋向于把事物对立起来考虑。中国人则不光考虑对立性,也考虑合的一面,考虑合二为一的一面,谓之阴阳互补的思维模式。•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不单单是阴阳互补型,它还同时是内向型。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则外向型多一些。•中国人看问题的时候往往是由远到近,而西方人往往是由近到远。•我们容易从宏观入手进入微观,先说明一个大框框,叫做提纲挈领,然后慢慢地一步步深入,进入比较具体的分析比较。西方人就不一定,他可能由一个很小的点出发,然后由此扩张出来,以点成面。•中国人容易从整体的观点来看个别的东西,整体的先把握住,再来看个别的;西方人容易从个别的东西出发,推而广之到认识整体。•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中往往有直观成分,一眼就把握住了某种事物的本质特点,一语中的。有些真理性的东西,他会直观的告诉你该怎么认识,几句话把它说出来;西方人不是他是理智的成分强,需要慢慢推理。如果没有实证的东西,没有一整套的推理过程,它是不承认、不认可某种结论的。•中国人的思维模式综合性强,而西方人更倾向于分析性。•中国哲学体系中有天人合一的思想,问题是为什么中国人会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是一个整体,自然界和人是一个整体。•汉字本身有它的图画性质。汉字实际上就是外部世界事物的一种缩影,它还保留着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当你看到这种字的时候,它老是把你拖向客观世界,使你感到自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感到人本身与它及它所表征的自然界是同体的。所以单单是文字本身的特殊的直接表意功能就会诱导、暗示中国人生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西方人容易产生天人二分的思想,含天人二分相争的思想。恶劣的生存条件需要他们征服大海,征服自然。自然和他们的关系是对立的,不战胜自然,就会成为自然地奴隶。。这种情况下,天人二分的哲学思想一定要占上风。文化审美递增与递减•一种文化一旦存在太久了,见得太多了,人们就会不满意它,希望有新的变化,叫做喜新厌旧。•理性的思考一下,我们会发现某系东西的现在形式本来达到了最佳阶段,本来就是最好的,只是因为存在太久了,人们感到厌倦而不喜欢。•人的本性中除了喜新厌旧这种偏好外,还会喜旧厌新,会认为越古老的东西越好,而对新的东西发生厌恶,因为这与固有的审美观产生了冲突。比如:你和某人一见钟情,可能是自己的积淀审美观造成的。•有些人对传统文化不喜欢,以为太古老了,而西方文化他接触的比较少,属于新的文化种类,出于一种喜新厌旧的心理。事实上,某种文化虽然有魅力,但也有很多的缺点和不足。文化对哲学的影响•中国人的人生哲学是一种安宁、快乐的人生哲学。中国的哲学总是试图让人感到快乐。•老子认为,人如果想生活得快乐,就必须有一种正确的生活态度,首先要不争、节欲、处柔。快乐的方法就是知足常乐。•列子《杨朱篇》看破生死,人生很短暂,生命很宝贵,应该赶紧利用这个时间,该快乐就快乐,不追求虚名,帝王将相归根到底都是要死的。•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乐”就是快乐的意思。《论语·先进》篇中季路说“敢问死?”子曰“不知生,焉知死?”•《孟子尽心上》就是要在体认自己的良知本性的过程中得到快乐,西方人讲究反省,原罪说根深蒂固,越要解脱自己就越发现自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邵雍《安乐吟》:乐见善人,乐闻善事,乐道善言,乐行善事,为快乐人。•禅宗中有修养的人总是通过静心的办法尽量把烦恼去掉,不自找烦恼。《六祖坛经》: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景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西方哲学:死亡和痛苦的哲学•柏拉图认为研究哲学就是进行一种死亡练习,他的哲学主题与死亡无法分离。•中世纪经验哲学家奥古斯丁说:“我看到的一切只是死亡。”他是中世纪集大成的一个基督教哲学,研究的结果是看到的一切都是死亡。基督教教义的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