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兵法楔子看官,毛泽东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最杰出的军事战略家,他以所谓“小米加步枪”战胜了国民党的“飞机加大炮”,从十几个人、七八条枪开始,发展出一支二、三百万人的解放军,“枪杆子里出政权”,最终指挥红色江山。这一点,左派、中派、右派;上层、中层、下层;中国人、外国人都不能不认可。毛泽东是一介书生,却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虽不一定有口皆碑,却也无人否认其超凡的打仗才能。毛泽东能够在战场上高奏凯歌,绝非幸致,与他精心研究战争、研究军事有关。毛泽东本人,形成了一套兵法。“毛泽东兵法”可以与古代的“孙子兵法”媲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里,我们一边讲毛泽东兵法,一边讲毛泽东打仗的故事。笔者虽说是纸上谈兵,但相信如此谈兵法,对读者会有裨益。所谓“人生如战场”、“情场如战场”、“商场如战场”、“政坛如战场”任何人了解“毛泽东兵法”,对自己的奋斗和事业应有百益而无一害。看官,要讲“毛泽东兵法”,还得从毛泽东少年时代说起。众所周知,毛泽东的爱妻并不是“亲爱的江青同志”,而是“五四”时代雅丽如仙、国色天香的杨开慧。杨开慧之父,就是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恩师杨昌济。一九一三年,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其时“修身”课就是由杨昌济老师主讲。毛泽东非常认真聆听杨老师讲课,并作笔记,即流传下来而保存在湖南韶山毛氏故居的《讲堂录》。《讲堂录》中就有一些关于兵法的文字——“两军交绥,安者胜矣,骄则必败。”“矛杀人,盾避敌,各当所用,此谓器使人。”“夫以五千之卒,敌十万之军,策罢乏之兵,当新羁之马,如此而欲图存,非奋斗不可。”“夫兵者,国之卫也,非强悍有力者不胜其任,尤非多受教育者不能有功。吾国士人既甚弱矣,则兵出于召募,而无赖鲜识之徒充其选,驱之临战,不待交而先溃,历年国受巨创者以此。”“毒蛇螫手,壮士断腕,非不爱腕,非去腕不足以全一身也。”“孙武子以兵为不得已,以久战多杀非理,以赫赫之功为耻,岂徒谈兵之祖,抑庶几立言君子矣。”“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用兵者,无智名,无勇功。”(孙武《谋攻篇》)“杀人以生人。”“以久制胜。即恒之谓也,到底不懈之谓也。”毛泽东听杨老师讲课,当然不是有闻必录,而是择其要点而录。当杨老师讲到兵法,毛泽东认为字字珠玑、掷地作金石声,才一字一句记录下来。未来的岳父大人诸多教诲,有句话使毛泽东印象最深——“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动,猛虎踯于后而魂不惊。”毛泽东数十年出生入死、胆色过人,与他遵循杨昌济老师教导密切相关。他一生不知经历过多少“泰山崩于前”和“猛虎踯于后”的可怖场面,但他都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不仅大难不死,还转败为胜。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讲堂录》中有关用兵的文字,已是“毛泽东兵法”的雏形。也就是说,毛泽东在杨昌济指教下,已学会一些兵法。也可以说,如果没有杨昌济,就没有战略军事奇才毛泽东。水有源,树有根,杨昌济灌输的军事知识,虽说不多,却是“毛泽东兵法”的源与根。看官,毛泽东虽然在《讲堂录》中记下一、两句《孙子兵法》,但他当时和后来的十多年都未曾系统读过这本古代经典兵书,直到抗日战争前的一九三六年才认真拜读,而在拜读《孙子兵法》之前,毛泽东已打了不知多少败仗胜仗。笔者并非凭空杜撰,而是有根有据。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毛泽东在风光绮丽的杭州对几位高级知识分子说:“国民党的军官,陆军大学毕业的,都不能打仗。黄埔军校只学几个月,出来的人就能打仗。我们的元帅、将军,没有几个大学毕业的。我本来也没有读过军事书。读过《左传》、《资治通鉴》,还有《三国演义》。这些书上都讲过打仗,但是打起仗来,一点印象也没有了。我们打仗一本书也不带,只是分析敌我斗争形势,分析具体情况。”前言二十多年来,我经常思索一个问题——蒋介石是黄埔军官学校校长,精通《孙子兵法》,指挥着数百万大军,为什么他却被毛泽东打败?我想:毛泽东军事思想一定有高过《孙子兵法》之处。于是,我经常研究毛泽东的军事著作。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一年系身成都“市大监”时如此,出狱后到“五七”干校如此,一九七五年移居香港后亦如此。今年年初,台北海风出版社社长谢国诚先生伉俪飞来香港,约请我编一系列介绍毛泽东的书,我立即表示要编写一本《毛泽东兵法》。我对谢先生说:“我将从毛泽东学生时代写起,写到一九四九年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谢先生说:“台湾人很不明白毛泽东为什么能在韩战中打败实力强大的美军,你最好写到韩战。”这样,《毛泽东兵法》就写到五十年代的朝鲜战争,写毛泽东怎样遥控指挥志愿军与美军作战。我用了二十五天编写这本书,但我的研究,长达二十五年。这本书在香港出版后,迅速跃上畅销书榜,三个月印了三版。除海风出版社印行台湾版外,香港和平因书有限公司火速与我签了外文版权合约,年内印行日文版、英文版;明年印行法文版、德文版。这本书还得到许多好评。香港作家联会会长曾敏之先生认为此书是“所有研究毛泽东著述中最突出的一部”。女作家夏捷认为此书造成的港出版界“毛泽东热”“所向披靡”。这本书的出版,中国新闻社、北京《人民日报》海外版、上海《新民晚报》、香港《文汇报》、《新晚报》、《大公报》、《星岛日报》、《快报》、《商报》和南亚一些报刊都作了报导。我想,这本书受到欢迎并不是因为我妙笔生花,而是毛泽东兵法受到世人重视。我想,毛泽东兵法富哲理性,不仅适用于战场,即使在和平建设时期,也可以给任何阶层人士很多启发。毛泽东从无到有,以弱胜强,逢凶化吉,是“受命于君”的孙子所不如的。写毛泽东是不能胡说八道,不能向壁虚构的,我力求用真实资料编写这本书,如有谬误,希望读者指正。很感谢巴蜀书社印行此书大陆简体字本。很感谢四川杰出学者谭洛非先生为此书写了序言。我还要特别感谢上海郑正一老人给我提供了许多珍贵图片。赐教地址:香港英皇道九八九号新威园F座六楼六室昆仑制作公司。刘济昆一九九二年六月二十六日香港万丈长缨缚鲲鹏——写在刘济昆《毛泽东兵法》出版前谭洛非在当今林林总总研究兵法谋略的著作中,刘济昆君的《毛泽东兵法》可算独树一帜,别开生面。据我所知,作者花在编写这本书上的时间并不多,却是他二十五年来悉心研究毛泽东生平、诗词和军事思想的结晶。这之前,他编著的《毛泽东诗词全集》和《毛泽东诗词演义》早已享誉海外,脍炙人口,高踞香港三联畅销书榜,并且在台湾获得了成功的出版。《毛泽东兵法》今年三月在港甫出问世,立即引起强烈反响,半月之内再版,接着又在台湾公开发行。现在,巴蜀书社与香港昆仑制作公司及作者达成协议,决定在大陆印行。据悉,该书今明两年内还将发行英、日、法、德文版。为什么这样一本推崇毛泽东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纪录国民党在大陆崩溃实情的著作,能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如此轰动的效应,特别是能够得到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关注呢?这实在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问题。我想,除了本书的出版“躬逢其时”(“毛泽东热”的兴起和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竞争的需要)而外,主要的还是本书阐述的毛泽东兵法丰富的内涵,深刻的哲理,以及作者持有的客观、率真的态度。我们中华文化可以说是世界兵法的宝库。《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的“兵学圣典”,毛泽东更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成功的军事战略家。他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概,雄视古今,汇纳百川,创造了一整套军事理论和兵法谋略,“万丈长缨缚鲲鹏”,运筹帷幄,所向披靡。正如本书作者所说:“毛泽东千秋功罪,任人评说。但是,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是无可批判的。”毛泽东兵法吸收了孙子兵法的精华而又高出于孙子兵法之上,他关于战争性质的分析,关于人民战争的思想,关于游击战、运动战的论述,都是对孙子兵法的发展,这方面前人已有诸多评论。但是,把孙子兵法的特点归纳为“以强制弱”,把毛泽东兵法的特点归纳为“以弱制强”,不能不说是本书一个创造性的概括。这一概括看起来是那样的平凡一般,却道出了一个具有恒久和普遍价值的哲理。从总体上看,孙子从一般战争的规律出发,强调“庙算——五事七计”,强调“以众击寡”,反对“以弱击强”,就是要以自己强大的实力去战胜对手,以自己的威摄力量“不战而屈人之兵”。毛泽东则根据人民战争的特殊规律,在几十年戎马倥偬的实战中,总结出人民军队从小到大,由弱变强,达到“以弱制强”的战略和谋略,它是革命的法宝,弱者的武器。世界上任何新生的事物,最初总是很小、很弱的,它们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通过斗争、竞争,依靠自己战略谋略上的正确,逐步强大起来,终于战胜或代替了那些“庞大的”旧事物。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毛泽东兵法充分体现了这种历史的辩证法,恰如本书所指出:“他以所谓'小米加步枪’战胜了国民党的'飞机加大炮’,从十几个人、七八条枪开始,发展到一支二、三百万人的解放军,'枪杆子里出政权’,最终指挥红色江山。”当今世界充满着激烈的斗争和竞争,第三世界的国家要发展,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要解放,一切目前看起来还弱小的力量要反强权、争生存、求发展,就得学习研究毛泽东兵法。本书总结的毛泽东兵法四十八计,不仅比中国传统的三十六计多出十二计,而且在很多谋略上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这与毛泽东独特的思维方式,不信邪,不怕鬼,敢于想人之未想、言人之未言,是紧密联系着的,他往往能“不拘一格”,“出奇制胜”。例如,“守株待兔”、“杀鸡焉用牛刀”,这是人们熟知的兵家大忌,毛泽东却在一定情况下反其道而用之,淮海大战围而不打就是“守株待兔”,集中优势力量用三倍或四倍的兵力全歼敌人就是“牛刀杀鸡”。毛泽东有时强调“寸土不争”,有时却讲“寸土不让”,有时讲“穷寇莫追”,有时却强调“宜将乘勇追穷寇”。一切以时机、地点、条件为转移。毛泽东用兵之“奇”,简直使对手摸不着头脑,真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得到了中国传统兵法的真谛。能够把毛泽东兵法中这种活生生的辩证法学到手,不仅用兵打仗,就是在经济竞争,科技竞争、人才竞争和经营管理中,也可以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逢凶化吉、转危为安,创造出奇迹来。难怪作者喟叹:“人生如战场,商场如战场,政坛如战场。任何人研究毛泽东兵法,有百益而无一害。人生奋斗搏杀之术,尽在其中矣!”由于作者在撰写本书时采取了比较客观的求实的态度,因而他所得到的很多结论,自然就比较能使人信服。要谈毛泽东兵法,必然涉及到国共两党斗争的历史,作者给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必须两党的史书同时找来看,进行比较,作出分析,才能真正客观地认识历史。”作者生活在香港,有条件充分利用两方面的材料,他不仅引用了毛泽东著作、中共的史书,也大量引用了外国记者的评述、国民党史书和蒋介石的著作、电文,其中有些材料是鲜为人知的。例如在论述井冈山斗争时,除了引用中共党史和毛泽东著作中关于红色割据的地形优势、群众基础和战略战术上的成功而外,还引用蒋介石的话加以印证:“剿匪之难,甚于大战。盖彼利用地形之熟识与民众之协从,避实就虚,随所欲为;而官兵则来往追逐,疲于奔命矣。”但是,作者并没有把蒋介石写成一钱不值的草包,他指出毛泽东与蒋介石之争,是“二十世纪中国两大军事高手之战”。本书引用蒋介石在《剿匪成败与国家存亡》讲词中提出的剿共五大政策(封锁政策、交通政策、工事政策、挺进游击,争取主动)和十条战略布置(以静制动、以拙制巧、以实击虚、以迂为直等等),看起来也说得头头是道,颇得曾国藩、胡林翼剿杀太平天国的兵法真传。与此同时,红军却召开了反围剿誓师大会,会场挂了毛泽东写的一付对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券;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对比之下,毛泽东显然比蒋介石棋高几着。为什么北伐中槃赫一时的蒋介石,在这里一切法宝都失灵了呢?作者虽然没有从理论上(战争的伟力植根于民众之中)加以阐释,却用历史事实作了回答。蒋介石曾经指示要用“七分政治,三分军事”来瓦解红军及其根据地,结果却是:“用国民党的话来说,'毛泽东使得并冈山的红军和民众都愿意为他捐躯卖命。’用毛泽东本人的话来说,'使士兵感觉不是为他人打仗,而是为自己为人民打仗。’”作者把红军的政治思想工作称为“洗脑”,但却认为这种“洗脑”是很成功的。所以蒋介石不得不承认:“自从当参谋,一直到现在,打仗从来没有这样的失败过。”不过,作者也没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