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读懂学生 (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从读懂学生做起教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波利亚一、钟表广告“十点十分”的启示㈠钟表广告为什么指向“十点十分”?⒈“胜利”这个词在英文(victory)中的第一个字母是“V”,指针呈V字形,是胜利的象征;⒉指针同时上扬,有美学形式,令人感到欣悦;⒊指针形状如鸟展翅,给人奋发之感;⒋这个时间的时针、分针、秒针像一个欢呼胜利凯旋的人,跳跃着向你走来;⒌在这个时间时针、分针、秒针的三个位置给人一种协调的感觉,基本上是把表面分成了三等分,使顾客能清楚地看到表的结构;⒍十点十分代表十全十美;⒎从视觉艺术的角度出发而定的。比如在绘画及雕塑中,艺术家们很注意黄金分割点的运用,一般都把人物的眼睛放在脸部黄金分割点的位置。而钟表上的十点十分,也就是艺术家、数学家及物理学家们精心研究过的,表针停在这一刻,对人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是最佳的。⒏正如钟表广告指出的,十点十分是人一天中最好的时刻,是最好的定点。㈡“十点十分”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启示钟表如此,课堂教学亦然。如果我们常把课堂教学的标准定在十点十分的巅峰,常保持那样的上扬、奋发、清明、觉醒,充满了活力,构建有效的课堂又有什么困难呢?我认为可以从读懂学生做起。2由图可见: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是促进其发展的场所,教材则是媒介,学生更是教学中的主体。教师要搭建起桥梁,帮助学生会学;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凭借教材这一媒介,能够自主学习,达到学会,而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应该创设愉悦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乐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二、读懂学生(一)读懂学生的重要性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我们是课程的实施者,良好的课程需要我们这些实施者具有付诸实践的教育教学的信念,因为这是课程的灵魂和支点。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审视整个教学过程,真正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自然成为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体现在学生身上,高效的教学离不开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只有了解学生、读懂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真正“以学论教”,才能实现优质高效,充满生命的活力。那么,现实教学中,教师是否真正读懂学生了呢?我们应该明白:教师为什么要读懂学生?一方面,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仅是站在讲台上教书,更多的是需要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毕竟教育不是做产品,因为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一个人。所以每个人的情况都不是同一的。因此在教3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是要学会读懂学生,只有读懂学生后,才会在教学上有进一步的提高。另一方面,我们不难发现,当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广泛,生活经验远远超过上世纪的儿童水平,每一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参与学习的。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学生,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起点,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活,赋予课堂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注重学生在课堂中实现认知、体验、感悟等生活形式的统一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二)为什么有些学生会这么回答?北师版二年级下册读统计表的教学中,在统计了人们都喜欢吃什么水果后,接着教师组织形式进行统计表的分析时,题目提出来了类似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商店的老板,你会多进些什么水果?”在问学生集体时,学生回答:“人们比较喜欢吃的香梨,因为它会卖得最好。”能这么回答的学生都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并能思考的学生。可是也存在着这样的回答:“我会进苹果,因为我比较喜欢吃。”这样的回答的学生占全班学生的15%。如此简单的问题,为什么有些学生会这么回答?原因何在?反思教学过程,笔者认为最关键是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起点,没有真正了解学生,读懂学生。主要表现如下:(1)没有真正读懂学生的原有基础,低估了学生的原有水平,学生受到了以前知识的干扰,因为以前所学的统计内容一般都会问你最喜欢什么,学生因为反应慢的原因,未能进行知识的正迁移,思维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2)没有真正读懂学生的学习经验,这些学生的反应较慢而表现出对问题的不理解,所以以自我为中心地回答。(3)没有真正读懂学生的心理。部分学生存在怕“当众出错”的心理,于是他们自然不会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教师的教学,如果不读懂学生的现实水平或者无视学生的原有基础,那么课堂教学就缺少了针对性和有效性,也就缺乏了生命力,自然也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教师的教学就只不过是单向“教”的活动,是完成教学内容形式化的过程。因此,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把学生的一切“了然于胸”,教学活动才能更高效,才能使教学活动达到教师与学生水乳交融的状态。所以,教师要在教学的4全过程中多角度去关注学生,读懂学生。(三)读懂学生的价值1、从现代教育核心价值分析:以学生发展为本2、从学生的学习与认知发展分析:原有的认知是发展的基础3、从数学学科特点分析:数学化过程4、从教学效果分析:成功的教育离不开研究学生5、从教师专业发展分析:研究学生是提升教师职业能力关键要素(四)读懂学生策略1、课前,读懂学生的基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其著作《教育心理学》的扉页上写道:“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这表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现状,把握教学起点,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所以,教师要善于从不同角度了解、研究、关注学生,及时掌握他们的认知基础,关注他们之间的差异。那么教师怎样才能更真正读懂学生呢?我个人认为教师要努力做到:课前读懂学生的基础;课中读懂学生的学习过程;课后读懂学生的收获。通过读懂学生,实现优质高效教学,让教学充满生命活力。(1)读懂学生的已有基础,找准教学起点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所说:“影响学生学习新知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宽了,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像,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如果教师按事先所设定的内容教学,起点不一定是真实起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基础和经验把握教学的有效起点。例如《认识人民币》的教学,学生对“人民币”的相关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所接触和应用,这就需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起点。一位教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先在小学一年级3个班中对学生做了“认识人民币”、“兑换人民币”、“支付人民币”的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完全认识人民币的比例为68.7%,其余的学生是对2元和2角纸币混淆,硬币一元与一角辨认不清;兑换人民币的正确率为73%。根据这种情况,教师将本课“认识区分2元和2角纸5币,一元与一角硬币”及“明确单位间近率”作为教学起点进行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收效显著。再如《认识分数》的教学,学生还没有学习分数,他就不懂分数吗?显然不是这样的,部分和整体的概念学生已经有了。那他们是怎样看待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呢?他们除了知道部分比整体小以外,还有属于他们自己对分数的认识,这个就叫经验。他们的这个经验用过没有,用过了他就有体验了。我想,教师了解这些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解了这些也就能准确把握教学起点,顺利有效的开展教学。(2)读懂学生的学习需求,把握学习重点教育是生命和生命之间交往与沟通的过程。教师心中不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体的人。要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注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兴趣。读懂学生的学习需求,就需要关注学生对于新学内容的兴趣点、难点是什么,了解学生原有知识固着点与新学知识的“潜在距离”,了解他们的学习态度,思考怎样的方式才更利于他们学习。基于对这些问题的了解,我们才能准确定位学生的学习难点,思考促进学生理解的载体是什么;才能准确定位学生的现实需求,把教学定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支持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例如人教版第八册《小数加减法》一课,绝大多数学生都已经能正确计算小数加整数、都已经知道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而且在计算时下意识地就在这么做,但是很少有学生能够表达清楚,就由此引入并展开新知教学,让学生掌握列竖式时要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这应该作为教学重点之一;几乎每位学生都已经知道小数的基本性质,但在计算小数位数不同的加减法时不会自然想到可以用0补足,在小数加减法得数的小数部分中间有0时有人把0去掉、末尾有0时大多数人没有把0去掉,这应该作为教学重点之二;学生对于14.6+15.47=29.53、15.47-5.43=10.4和6-5.43=1.43等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新旧知识都有关系,这是学生的知能盲区或学习障碍所在,应该作为教学难点。再如,教学《位置与顺序》时可以设计“猫抓老鼠”的游戏:每一轮选1人为“猫”,6人为“老鼠”。活动前先让“猫”观察1分钟,蒙上眼睛,然后由学生指出某只“老鼠”的前后(或左右)各是谁,再由“猫”猜出“老鼠”的名字。该游戏极富童趣,每当猫“捉”到老鼠时,教室里是一片欢腾,学生的参与程度之高可想而知。一般6来说,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动态、新奇”的事物,而高年级的学生更易被“实用、富有挑战性”的内容所吸引。只有把数学的自身特点与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为学生的发展服务。(3)读懂学生的学习差异,把握教学弹性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学生之间的家庭背景、生活经验、学习基础、学习风格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他们的差异既有显性也有隐性。教师在关注群体共性特征的基础上也要关注个体,关注学生的性别、年龄差异,学习兴趣与动机,学习的方式等,要把差异作为教学资源。读懂学生间的差异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只有读懂学生的差异,才能实行因材施教,才能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4)读懂学生的学习障碍,调控教学难点。所谓学生的学习“障碍”,事实上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教学难点”。我们的教学工作,就是要帮助学生跨越这些障碍。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原本就是为了“解疑释惑”而存在的。所以,作为教师,在备课时,应当着力于分析学生学习中将会遇到什么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缘何会成为学生的障碍,这些问题对学生造成的障碍有多大等等。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想学生之所想,摸清学生的认知障碍,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过程,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例如北师版第一册,解决实际问题一个书包65元,小明有30元,买一个书包差多少元?生:30+35=65(元)师:为什么用加法?怎么想的?生:30加35是65元师:差多少元?生:差35元,35+30是65当学生列出错误算式后,教师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学生对“买一个书包差多少元”这句话不明白,题意不理解。然而通过对学生进行访谈,教师了解到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数量关系,但当他们要把这一关系用算式表示时,都表示为加法。可以看出他们在用算式表示关系的过程中存在着障碍。因而教师就要把情境理解和运算意义的对接,即用什么方法解决什么问题作为教学难点进行教学。真正了7解学生的学习障碍,是我们实施有效教学之前所必须要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5)读懂学生的学习思路,调整教学环节。教师在备课时除了按照教材的思路走之外,同时要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读懂学生的思路,这样讲课时才能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让其思维活跃起来,从而一步步引领到教师的授课思路上来。课前预设为教学活动的展开设计了多种渠道,但不可避免的是,有时会出现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实际不符。如“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教师课前预设学生会出现两种和书上一样的写法:14×2=1414×2×2--------------------------82820-------------28第一种,非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