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植物病害的防治植物病害的防治是通过人为干预,改变植物病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减少病原物数量,削弱其致病性;保持与提高植物的抗病性;优化生态环境,以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从而减少植物因病害流行而蒙受的损失。按其原理,分为:回避、杜绝、铲除、保护、抵抗和治疗。防治方法检物检疫农业防治抗病性利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我国的植保方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综合防治一是防治对象上的综合二是各项措施的综合•“综合防治”与国际上常用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植物病害管理”(PDM)的含意一致,即:“对有害生物进行管理”:①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各种措施综合使用。②防治要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③要注意自然界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植物病的种类很多,发生和发展规律不同,防治方法也因病害性质不同而异,有些病害只要用一种防治方法就可得到控制,但大多数病害都要有几种措施相配合,才能得到较好的效果。第一节植物检疫一、植物检疫的概念、目的、目标:概念:植物检疫,又称为法规防治,是由政府主管部门或其授权的检疫机构依法强制执行的政府行为。属性:强制性、预防性。目的:利用立法和行政措施防止或延缓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检疫的目标:在检疫法规中规定为检疫性有害生物。(各国检疫政策不同,设立的检疫有害生物不同)检疫目标的条件是:1、危险性病害2、局部地区发生的病害,或普遍发生,而只有局部地区未发生的病害。3、人为传播的病害二、植物检疫的任务:1、保护无病区:禁止危险性有害生物随农产品从病区输出或向无病区输入。2、限制、缩小疫区:国内局部地区已发现的危险性病、虫、杂草等有害生物,须封锁在一定范围内,尽可能地限制、缩小疫区。3、一旦危险性有害生物传入,应立即采取措施,彻底铲除。三、植物检疫的类别:1、国内植物检疫(对内检疫,简称内检)2、进出境植物检疫(对外检疫,外检)1、国内植物检疫(对内检疫,简称内检)目的:防止国内局部发生的或新传入的危险性病、虫、杂草传播蔓延,保护农业、林业生产安全。全国农业植物检疫工作主管部门:农业部。机构设立:各省(自治区)、市、县农业主管部门,主管本地区植检工作。如农业厅(省)——植保植检站、农业局(县)——植保植检站等,检疫国内调运、邮寄的农产品。实行的主要法规:《植物检疫条例》(有所规定的检疫对象名单)2、进出境植物检疫(对外检疫,外检)目的:防止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和植物危险性病、虫、杂草以及其它有害生物传入、传出国境,保护农、林、牧、渔业生产和人体健康,促进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管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动植物检疫总局。机构设立:设立在对外开放的口岸、国境线、港口、机场、车站等,负责检疫进出口的农产品。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四、植物检疫的措施:1、禁止进境:2、限制进境:3、调运检疫:4、产地检疫:5、引种检疫:6、旅客携带物、邮寄和托运物检疫:7、紧急防治:1、禁止进境:禁止可以传带危险性很大的有害生物的活植物、种子、无性繁殖材料、植物产品、土壤入境。2、限制进境:①提出允许进境的条件。②要求出具检疫证书,说明进境植物或产品不带有规定的有害生物,其生产、检疫检验、除害处理状况符合进境条件。③限制进境时间、地点、进境植物种类及数量。3、调运检疫:对于国家间和国内地区调运的植物、植物产品、包装材料、运载工具等,在指定地点和场所进行检疫检验和处理,检疫合格者,签发检疫证书,准予调运,不合格者必须进行除害处理或退货。4、产地检疫:种子、无性繁殖材料在原产地、农产品在产地或加工地实施检疫和处理。5、引种检疫:对于引进种子、苗木、无性繁殖材料,要经过下列步骤:①经审批同意②检疫机构提出具体检疫要求③限制引进数量④实施常规检疫,并在隔离苗圃中试种。6、旅客携带物、邮寄和托运物检疫:①国际旅客进境时携带的植物和植物产品。②国际、国内通过邮政、民航、铁路和交通运输部门邮寄、托运的种子、苗木、植物和植物产品等,需按规定进行检疫。7、紧急防治:对新侵入和定植的病原物与其它有害生物,必须利用一切有效的防治手段,尽快扑灭。第二节农业防治农业防治即环境管理或栽培防治。农业防治的目的:在全面分析寄主、病原和环境三者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农业调控措施:①压低病原数量②提高植物抗病性③创造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农业防治措施,大都是农业管理的基本措施,可与常规栽培管理措施结合。主要有以下措施:农业防治措施一、建立无病留种田,使用无病繁殖材料:二、建立合理的种植制度:(重点讲授轮作)三、保持田间卫生:四、加强栽培管理:一、建立无病留种田,使用无病繁殖材料:建立无病留种田,生产和使用无病种子和繁殖材料,可有效地防止病害传播和压低初侵染菌量。无病留种田(或生产基地)设立要求:(1)无病或轻病地区(2)与生产田隔离(3)实行严格的检验和防病措施商品种子应实行种子健康检验,确保种子健康水平。带病种子需进行种子处理(见物理、化学防治)二、建立合理的种植制度:(重点讲授轮作)合理的种植制度的防病作用:①调节农业生态环境②改善土壤肥力和物理性质从而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和有益微生物衍生,又可能减少病原存活,中断病害循环。轮作:实行合理的轮作制度使病原物因缺乏寄主而死亡。适于防治土壤传播的病害。如小麦全蚀病:实行2-3年非寄主作物轮作。瓜类枯萎病:与非葫芦科3年轮作。但若病原菌腐生能力强,或能产生抗性强的休眠体,则可能在无寄主作物的土壤中长期存活,只有长期轮作才能表现防治效果。各地自然条件、气候条件,作物种类不同,应因地制宜地调整种植形式、耕作方式等,如轮作、间作、套作等……总之,应兼顾防病和丰产的需要。三、保持田间卫生:1、清除田间病残体:(1)作物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株残体。(2)果树落叶后及时清扫果园,冬季修剪时,要剪除病枝,摘除病果,刮除病灶。(3)保护地蔬菜为多茬种植,下茬种植前清除病残体。以上措施能有效地减少越冬或越夏菌源数量。2、生长季节中,摘除病叶和消除发病中心,能阻止和减少田间再侵染来源,减缓病害流行。如谷子白发病、番茄溃疡病、马铃薯晚疫病等。四、加强栽培管理:1、合理调节温室、大棚、苗床等保护地的温度、湿度、光照和气体组成,是防治保护地蔬等病害的有效措施,需要根据不同病害的发病规律,妥善安排。原因:创造不适于病菌侵染和发病的生态条件。四、加强栽培管理:2、合理调节播种期、播种深度、合理密植都可减轻发病。如:(1)冬小麦早播、春小麦晚播、浅播,地温高,利于小麦出土而不利于病菌冬孢子萌发,可减轻小麦腥黑穗病发生。(2)田间合理密植、通风透气好,小环境内湿度小,有利于控制茎、叶病害发生。四、加强栽培管理:3、水肥管理:(1)合理施肥,做到:①因时、因地、因作物种类确定施肥种类数量、施肥方法和时期;②施足基肥(腐熟),适时追肥;③注意氮、磷、钾配合使用,平衡施肥;④增施有机肥、微肥。(2)灌水:①提倡滴灌、喷灌、脉冲灌溉②排灌结合,避免大水灌溉③注意雨后排水水肥管理,在整个作物生育期要结合进行。第三节抗病品种的利用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植物病害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许多难以运用农业措施和农药防治的病害(特别是土壤病害,病毒病害),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唯一可行的防治途径。人类利用大面积种植抗病品种的方法,有效地控制了许多大范围流行的毁灭性病害,如小麦锈病和稻瘟病等。.主要内容一、植物抗病育种二、植物抗病性鉴定三、抗病品种的合理利用一、植物抗病育种:植物抗病育种的方法和原理与一般植物育种相同,但侧重抗病性鉴定和抗病基因转导。育种目标除高产、优质和适应性外,还应有抗病要求,如:主要抗病对象、兼抗对象、抗病性类型、抗病程度……抗病育种的主要途径:1、引种2、选种3、杂交育种4、诱变育种5、抗病育种的新技术1、引种:由国外或国内不同省区引入抗病品种,引入后可直接用于生产、驯化后利用、作为亲本材料。引种前,应先引入少量种子,在当地病害流行的条件下鉴定抗病性,确认有使用价值后,再扩大引进(注意地区适应性)2、选种:又称系统选种或单株选择法。在感病品种群体中,因遗传分离、异交、突变以及其它原因会出现极少数的抗病单株、单穗、单个块茎、块根……。选种,即是在充分发病的感病群体中选择抗病单株,单收、单打、单藏,第二年单种,观察后代有无分离现象,继续选择抗病单株……以此类推,培育成兼具丰产性和抗病性的新品种。3、杂交育种:(1)常规杂交育种(2)远缘杂交育种(1)常规杂交育种:广泛收集国内外抗病种质资源,进行品种间、种间、属间杂交,使基因进行重组,亲本间主要性状互相取长补短,达到后代高产、优质、无病的目的。其中品种间的杂交是最基本、最主要的育种途径。杂交育种的亲本通常要有:综合性状好的当地适应品种——农艺亲本。具有高度抗病性的——抗病害亲本。(2)远缘杂交育种:利用农作物的近缘野生种的抗病性,远缘杂交后,可将异源抗病基因转入农作物,选育出高抗和多抗品种。现可利用遗传工程的手段,将抗病基因导入。4、诱变育种:利用钴60、r射线或其它人工诱变手段,诱发抗病性突变体,经严格的鉴定和筛选后,作抗原,再进行杂交育种。5、抗病育种的新技术: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抗病育种新技术,有:单倍体育种体细胞抗病变异体筛选与利用体细胞杂交转基因杂交二、植物抗病性鉴定:抗病性鉴定——是用一定的病原物,在适宜发病的条件下,通过比较供测品种与已知抗病性品种的发病程度来评定供测品种的抗病性。抗病性鉴定的任务:在病害自然流行或人工接种发病的条件下,鉴别植物材料的抗病性类型和评定抗病程度。抗病性鉴定主要用于:植物抗源筛选杂交育种的后代选择作物品种、品系的比较评定抗病性鉴定的要求:鉴定方法准确可行,发病要适度对病原物接种体和环境条件应有严格的控制在田间鉴定时应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调查记载使用标准的感病和对照品种。抗病性鉴定的方法①按鉴定场所分田间鉴定法和室内鉴定法②按植物材料的生育阶段或状态分有成株期鉴定法、苗期鉴定法和离体鉴定法③按评价抗病性的指标区分有直接鉴定法和间接鉴定法。重点讲以下几种方法:田间鉴定:在田间自然条件下鉴定。通常在特设的抗病性鉴定圃——病圃中进行。这是最重要的鉴定方法。病圃分为天然病圃和人工病圃。天然病圃:依据自然菌源造成病害流行,应设在病害常发区或老病区,所采用的农业措施应促进发病。人工病圃:需接种病原物,造成人为的病害流行,多设在不受或少受自然菌源干扰的地区。室内鉴定:是在温室、植物生长箱以及其它人工设施内鉴定植物抗病性。田间鉴定和室内鉴定的优缺点:离体鉴定:是用植物离体器官、组织或细胞作材料,接种病原物或用毒素处理来鉴定抗病性。只适于鉴定能在器官、组织和细胞水平表达的抗病性。离体叶片、枝条、茎等都是重要的离体材料。需用培养液等培养,并补充以植物激素,以保持其正常的生理状态和抗病力。间接鉴定:以一些生理的、生物化学的、形态的或血清学的性状为指标,来间接地测定抗病性水平。这是一种辅助方法,不能完全取代各种直接鉴定法。三、抗病品种的合理利用:做到以下几点:1、抗性品种要合理布局,防止品种单一化(特别是垂直抗性的品种)2、品种轮换种植,有计划地轮换使用具有不同抗病基因的抗病品种。3、利用多抗品种4、利用水平抗性的品种。第四节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利用有益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的措施。目前,利用最多的是有益微生物,亦称拮抗菌或生防菌。生物防治主要防治对象:土传病害、叶部病害和收获后病害,其防治效益低于化学防治,目前仍作为辅助防治措施。一、生物防治的机制:1、抗菌作用2、溶菌现象3、竞争作用4、重寄生作用5、捕食作用6、交互保护作用1、抗菌作用:利用拮抗生物产生的抗菌物质,抑制或杀死病原物的抗菌作用。如:绿色木霉→胶霉毒素和绿色菌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