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仙”李白(701年—762年)“东坡居士”苏轼(1037年-1101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位于中国中部江西省九江市南,北濒长江,东接鄱阳湖,南靠南昌滕王阁,西邻京九铁路大通脉,是座地垒式断块山。相传在周朝时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结庐为舍,由此而得名。庐山区长约25公里,宽约20公里,山体总面积302平方公里。全山共90多座山峰,最高峰为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群峰间散布有许多壑谷、岩洞、瀑布、溪涧,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庐山是一座集风景、文化、宗教、教育、政治为一体的千古名山,自然与文化积淀非常深厚。白鹿洞书院历史悠久,以其深远的学术文化底蕴而影响着一代代的学子。庐山具有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是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的诞生地,遗留着末次冰期时由古季风环流产生的独特的风沙丘群。本区地质构造复杂,形迹明显。庐山是第四纪强烈上升的断块山,周围断层颇多,特别是东南部和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规模较大,北部以扭曲构造为主要特征,形成了一系列秀丽的岭谷地貌、南部和西北部则由一系列的断层崖,形成雄伟高峻的五老峰、秀峰、石门涧等。山地中分布着宽谷和峡谷,外围则发育着阶地和谷阶。山上和山麓地带都存在着古地面。在庐山与长江的交接地带、鄱阳湖的形成与扩张、塑造出一系列独特的湖滨地貌,与之相连,长江九江河段的地貌演变,湖洲交错的鄱阳湖大平原,形成了多种地貌的汇集,表现出极高的地理地质科学价值与旅游观赏价值。公元前126年司马迁在他的《史记·河渠书》中首载“庐山”,并记录秦始皇、汉武帝南巡时“浮江而下”、“过彭蠡,祀其名山川”以来,庐山在国家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唐玄宗建太平宫于庐山,并御书“九天使者之殿”匾。南唐中主李璟在庐山隐居读书,登基后舍宅为寺取名开先。南唐后李煜又建圆通寺。宋太祖赐白鹿洞书院国子监印本《九经》,敕书院为“白鹿国学”。又赐额开先寺“开先华藏”。明太祖朱元璋封庐山为“庐岳”,“爵以尊号,禄以秩祀”。明太祖、成祖、宣宗又三次分别为天池寺敕额。清太祖赐开先寺御书《般若心经》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3年夏,周恩来两度上庐山与蒋介石谈判,提出了著名的《中共中央国共合作宣言》,促成了国共合作抗日,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主战场之一的中国战场。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有关抗日战争的重要讲话。1959、1961、1970年,中共中央在庐山举行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影响的三次会议。庐山和中国历史,特别是现代历史紧密相连。它与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信仰、事件和人物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为世界瞩目。古代至近代,庐山曾经有三个时期体现了中国历史的走向。著名学者胡适1928年指出:庐山有三处古迹代表三大趋势牯岭,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慧远的东林,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白鹿洞,代表中国近世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公元四世纪,高僧慧远在庐山建东林寺,首创净土宗,开创中国化佛教,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太平天国战争以前,庐山曾经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鼎盛时期全山寺庙多达三百多处。白鹿洞书院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建于公元940年,南宋时理学大师朱熹重建扩充,成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代表着中国近世七百年的程朱理学大趋势。19世纪末,英国传教士李德立规划、开发牯岭避暑地,代表着西学东渐的新趋势。到20世纪初,牯岭曾经汇集二十余国的数千名基督教传教士,兴建欧美风格的避暑别墅近千幢,以及各宗派的教堂多座。形成中国最有规模的一处避暑胜地和山地别墅群。今天,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都在庐山各有一席之地。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唐代诗人李白五《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道:江西庐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佛教和道教庙观,代表理学观念的白鹿洞书院,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联系的文化景观。然而,在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各个层面的一系列问题与矛盾也不断涌现,这些问题的存在与不断升级,严重影响了庐山风景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进行可持续发展的风景区旅游规划方法与实践研究已经是一个紧迫的课题。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论述国内外风景区旅游规划的研究状况,阐述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建立庐山风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以和合思维为指导的在复杂适应系统背景下的整合规划方法,介绍公众参与理论,并从利益共生角度构建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复杂适应系统为背景、以整合规划为方法、以公众参与旅游规划为实施途径的庐山风景区旅游规划方法模型。为了实现“人本关怀”,就旅游市场、居民搬迁意愿、居民旅游感知及游客旅游满意度等问题进行大量的问卷调查,并采用层次分析法、七级量表主成份分析法及ASEB栅格分析法等方法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最后,在庐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现状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庐山风景区的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发展状况的调查与分析结果,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庐山风景区旅游规划方法模型的方法和思路,对庐山风景区的旅游产品、旅游商品、旅游形象营销、旅游管理体制、旅游人力资源、旅游环境、旅游绿化与景观等具体项目进行了整合规划,实现旅游规划方法论与旅游规划实践有机融合。1.庐山风景区在1990~2000年其可持续发展协调性很差,多年都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经济上缺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支持,旅游业易受突发事件的影响与制约;风景区旅游资源与环境的保护问题比较突出。2.庐山风景区旅游资源种类丰富,级别较高,其中特品级景点、四级景点、三级景点所占比重较大,并以水域风光和地文景观为主,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随着“山一江—湖”战略的提出,通过对庐山风景区及其外围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促进庐山风景区大旅游系统和谐发展。3.庐山风景区的国内客源市场以南昌市场圈、上海市场圈、京津市场圈和深圳市场圈等为一级市场,以湖南、河南、河北、四川、广西、山西、陕西等省市为二级市场,以其他省市为三级市场;国外一级客源市场主要包括港澳台等华人市场中心和日韩等东方市场中心,二级市场包括美国、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等西方市场中心,三级市场为国外其他市场中心。庐山风景区游客主要以15-45岁年龄段,具有高中以上学历,收入在501-2500元的教师、管理干部、学生、企事业单位职工为主,交通方式主要为铁路和公路,以观光旅游为主要目的,旅游消费多在501-1000元和1001-1500元之间,过夜以2天者居多,以自己游玩占优势,对庐山风景区的认知以亲朋同事介绍为主流,游览时多选择传统景点,旅游购物消费以201-300元者占多数。4.游客对庐山风景区的自然景观比较满意,而对住宿设施质量、旅游信息的提供、外国语言的辅助、夜生活质量、购物机会、饮食等方面不太满意,并对旅游产品的可参与性和体验性表示失望。在进行旅游产品开发与整合时,应以其参与性和体验性为重点。5.庐山风景区管理体制错综复杂,建议在和合思维指导下,采取“求同存异”政策,将各管理机构进行整合,成立旅游管理委员会,共同负责风景区的旅游开发与管理;成立旅游协调与监督委员会对其进行监督与协调;根据居民的问卷调查结果,在妥善处理居民搬迁问题的基础上,积极鼓励社区公众通过成立旅游任务小组和组织社团等形式,共同进行和谐社区与景区建设。6.为了完善庐山风景区的产业结构,促进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增加游客在庐山风景区的旅游购物消费,必须整合现有茶叶资源,通过社区共建的方式积极打造“和谐”牌庐山云雾茶知名品牌,最终实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8.为了提升庐山风景区的整体旅游形象和影响力度,本文提出了旅游产品整合、路线整合、形象整合及营销整合的基本思路,并就举办“中国首届和谐风景区高峰论坛”活动进行了初步策划。此外,从公众参与角度出发,对庐山风景区旅游资源与环境的保护、监测与评估方法及人力资源发展的阶段目标进行了整合规划,并就主要的绿化和景观环境问题运用加法整形与减法整形等手法进行了具体的整合设计。7.基于复杂适应系统多主体的建模方法与体系对于解决庐山风景区的现存矛盾与问题意义重大,为其今后的旅游规划提供了全新的规划方法与实施平台,对促进庐山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第1点中对于文化遗产的说明:“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份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以及第二条第3点中对于自然遗产的说明:“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庐山不仅具有秀美的以“奇、秀、险、雄”为特色的自然风光,而且还具有庐山山水诗文化以及白鹿洞书院这样的文化价值深厚的历史场所,还有各式迥异的异国建筑,故符合对于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定义。另外更加突出的是,白鹿洞书院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书院,文化意义和教育意义深远,彰显了庐山文化名山、教育名山的特色,故庐山还被评为“文化景观”。庐山不仅因其“匡庐奇秀甲天下”这样极具特色的自然景观而闻名于世,还以白鹿洞书院“海内书院第一”,“天下书院之首”这样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意义而具有典型性和独特性,因此而言符合遗产的真实性标准。另外,庐山的秀丽景色千百年来一直保存完好,愈发地优美动人,而白鹿洞书院也得到了很好的崇仰与保护,至今犹存,因此独具完整性优势,符合遗产的完整性标准。庐山作为世界文化景观,将会收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