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工业化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胡列曲云南财经大学2要点工业化的阶段中国的工业化及其国际比较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3工业化的阶段工业化的定义张培刚教授对工业化的定义是“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巴格奇提出的工业化过程的基本特征有:1.国民收入(或地区收入)中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提高了,或许因经济周期造成的中断除外;2.在制造业和第二产业就业的劳动人口的比例一般也有增加的趋势;3.在这两种比率增加的同时,除了暂时的中断以外,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也增加了。钱纳里提出的工业化的一般特征更多地是从结构上考虑的:“工业化模型指出,工业份额增加的原因是国内需求的变动、工业产品中间使用量的增加,以及随要素比例变动而发生的比较优势的变化”。工业化是通过经济结构变化来启动经济增长的过程,并经历了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结构转变过程。4工业化的阶段Morris和Adelman(1988)提出了发达国家走过的三种工业化道路:1.工业革命先行者大规模的工业自治化,如英国和美国;2.工业革命的后进国家由政府领导的工业化过程,如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俄国和西班牙;3.拥有众多社会资本的小国中政府援助的、开放经济的以及平衡发展的进程,如比利时、丹麦、荷兰、瑞典和瑞士。对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主要有:罗斯托的增长五阶段论、钱纳里等人的人均收入六阶段理论、霍夫曼工业结构四阶段说、库兹涅茨的工业化五阶段理论,以及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与世界银行合作研究提出的以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加值比重作为划分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标准。5可以从中性的角度,将工业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与工业化后期,工业化完成时,发展中国家就成为了发达国家。这一划分可以与罗斯托的五个发展阶段作比较,如图2-1。另外,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经济发展处于非均衡发展阶段,到了工业化后期,经济发展已经走向了均衡发展之路。所以,工业化进程是一个从非均衡发展到均衡发展的过程。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市场化的工业化和非市场化的工业化。前者如印度、巴西,后者如前苏联东欧国家和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6传统社会起飞前提条件起飞走向成熟大众高消费时代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非均衡发展阶段均衡发展阶段图2-1经济发展阶段的比较7基于以上理由,本文主要从宏观经济、企业行为、经济结构、市场特征、金融系统五个方面来界定工业化阶段及其特点,列表如2-1。按照这一工业化阶段的定义,中国的工业化初期是1949年到90年代初,工业化中期是90年代初到现在;印度的工业化初期是1950年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巴西的工业化初期是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末,工业化中期是80年代末到现在。8发展阶段特点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宏观经济人均GDP及其增长很低、不稳定增长较低、快速增长较高、平稳增长增长的主要源泉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企业行为融资及治理银行银行+资本市场银行+资本市场竞争力无国际竞争力在国内市场有国际竞争力在国外市场有国际竞争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农业占主要比重制造业快速上升服务业占主要比重贸易结构初级产品出口制成品出口制成品和服务出口空间结构二元结构二元结构一元结构市场特征低成熟度市场市场深化与开放较高市场成熟度金融系统金融管制金融深化较发达的金融市场表2-1工业化阶段及其特点9中国的工业化及其国际比较在中国、印度和巴西三国中,巴西的现代工业化进程起步最早,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而中国和印度则开始于40年代末期,这三个国家的工业化都是从进口替代开始的,而且内向型发展的时间较长。中国在1978年以前一直是国家主导的工业化,并且采取了内向型的发展战略,自1978年开始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以来,开始注重引进外资和扩大出口。印度长期奉行内向型发展战略,其开放度在发展中大国中一直是最低的。巴西经济主要以80年代债务危机为分界线,在60年代中后期,巴西曾注重扩大出口和引进外资,并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巴西奇迹”,但债务危机以后巴西的经济增长一直在低水平徘徊,不少年份还出现了负增长。另外,印度和巴西的市场化改革在90年代初期才真正开始。10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化呈快速发展趋势,首先从产业结构上看,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在1958年开始超过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并曾经分别在1960年和1980年达到过两次高峰,1960年以后出现了快速下降,1969年以后又快速上升,整个70年代处于快速上升的时期,80年代以来一直在45%左右波动,如图2-2。110.0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055.01952195419561958196019621964196619681970197219741976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图2-2中国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1952-2005年12从就业结构上看,虽然农业的就业人口呈不断下降趋势,但到目前为止,依然在三次产业中占主要比重,工业就业人口则呈不断上升趋势,如图2-3。01020304050607080901952196219701980199020002005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图2-3中国就业结构变化(%),1952-2005年13从产业贡献度上看,工业对GDP的贡献度在1991年已超过农业,并一直占主要地位。从90年代以来,农业对GDP的贡献度较为稳定,工业的贡献度有缓慢下降趋势,而服务业则呈缓慢上升趋势,如图2-4。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图2-4中国各产业对GDP的贡献率(%),1990-2005年14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很高,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同属于发展中大国的印度和巴西。但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或后工业化国家,由于需求模式已从制造业转向了服务业,制造业的比重在下降,而服务业的比重在上升并且居于主要地位。中国服务业的比重偏低,不但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比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还要低;而农业的比重偏高,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如表2-2。15国别农业(%GDP)工业服务业(%GDP)(%GDP)制造业(%GDP)19902004199020041990200419902004中国2713424633373141印度3121282717164152巴西810394025115350美国21282219157077日本31393127215868德国21382928236170世界64332822186168低收入国家3223262815154249中低收入国家1812373623184552中等水平国家1610393725184653高收入国家32332622186572表2-2大国产业结构的比较16再从对外开放结构上看,中国的对外开放度不断提高,外贸依存度和金融依存度到2005年已分别达到68%和10.2%,如图2-5。这一比重要远远高于印度的29.8%和2.8%(2003年)以及巴西的29.2%和3.9%。同时,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之一,是一个对进口原材料和出口产成品依赖性很大的国家,过高的对外依存度使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从而增加了经济发展的潜在风险。在贸易结构方面,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已在1981年超过初级产品,由1981年占货物出口的53.4%上升到2005年的93.6%。自1995年机电产品成为出口的主导产品后,在出口中的比例已从1995年30%上升到2006年56.7%;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1995年只占出口的5%,2006年已占出口的29%。另外,贸易顺差和引进外资在1994年以来不断扩大,到2006年底外汇储备已高达10663亿美元。17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贸易依存度金融依存度图2-5中国的对外依存度(%),1982-2005年18从以上分析来看,中国工业化的三个阶段依此是: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初是初期阶段,90年代中期到2020年可能是工业化的中期阶段,2020年以后可能是工业化的后期阶段。不同的工业化阶段的划分标准,对每个国家的阶段划分可能是不同的,但国内学者对中国工业化阶段的判断,普遍认同中国目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同时,也认同中国仍然存在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19发展中大国工业化中期的重要标志有四个方面:1.工业增加值在GDP中占据主导地位;2.重化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占主要比重;3.机电产品的出口在出口总额中占主要位置;4.外商直接投资(FDI)快速增长。无论是工业化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验都表明,在工业化中期,引进外资和发展出口贸易对促进工业化是重要的,一是弥补储蓄缺口,加快资本形成;其次是通过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加快学习过程,从而促进技术进步。这两点都会加速结构转变和经济增长。20目前中国工业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但增长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开始显现,但金融市场还存在大量制度性缺陷,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还很欠缺。国内市场容量较大,但国内需求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较小。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汇率制度的严重制约。21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钱纳里(1995)把经济发展战略分为进口替代战略、出口导向战略和平衡发展战略三种基本战略。进口替代战略的特点是通过关税保护和外汇配给限制进口;保持一个高估的实际汇率以加剧反出口偏向刺激;较低的资本流入。典型例子是土耳其和墨西哥等。出口导向战略的主要特点是减少进口保护;通过实际贬值刺激资源向可贸易部门转移;利用反出口偏向消除刺激。典型例子是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平衡发展结合了两者的要素,其特点是资本流入分阶段进行;通过汇率政策而不是通过关税保护和外汇配给来限制进口需求。为了给扩大进口筹集资金,平衡发展战略在早期要较多地从国外借贷,并要减小实际汇率贬值。实行平衡发展战略的典型例子是以色列。22无论是进口替代还是出口导向,都是一种非平衡发展战略。平衡发展战略融合了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的基本因素,并把贸易保护和贸易自由化适当地结合起来,力图建立一个既不忽视进口替代,也不轻视出口扩张的中性经济。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各国经济发展战略基本上是沿着进口替代—平衡发展—出口导向的轨迹演变的,分别体现了一国不同发展阶段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推进工业化进程,加速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选择。23我的理解:小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大国经济发展战略,并推论出经济发展中的大国模式和小国模式。我们可以把经济发展战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大国模式,如美国、中国、巴西、印度等;另外一种是小国模式:如英国、亚洲“四小龙”等。两者具有很大的差别:1.大国模式以国内需求为主,小国模式以国外需求为主。2.不同发展战略对金融市场的要求不同,大国模式要求国内金融市场的较为发达,小国模式要求迅速融入国际金融市场。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关乎发展战略,这个方面强调的文献不多。3.汇率制度安排不同,大国模式市场以国内需求为主,要求汇率基本中性。小国模式以国外需求为主,要求汇率适当低估并固定。4.吸引外资的特点不同,跨国并购在小国容易形成垄断,而在大国形成垄断地位更加困难。24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与经济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大国而言,经济发展的实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