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水论沈镐凡作邑者,负山而临水。吾望之水以雷名。旧说昔有蛟龙乘雷雨起而河渠成,理或然也。然雷水一耳。自其潴泽而言,则曰雷池;自其流出而言,则曰雷港。因而有雷沙、雷岸之名,因而有大雷戌、大雷郡之号。续水经注者曰:“江水东流过兰溪,又东过浔阳。其南有鄱湖水入之,东北过桑落洲,又北过小孤山,又北过雷岸,雷水入之。”又北过海渚,皖水入之,可谓实录矣。然雷也皖出大江,则各为口;而在内地,则无不通。盖雷水之西北皆得山。其南其东悉积沙为渚,洼则为湖为池;流则为溪为港。古今迁,无定在,无定名。而朔源穷矣,则起自黄梅之龙潭,外之距江有远近,内之收揽有边岸,支之入水有短长。形势参差出入,若黄之诸泽,宿之众湖,毕雷水所为也。而入望成巨浸,则荡为泊湖,流为急水,汉晋之势出雷港,宋以来出华阳,其支流余裔,别为杨溪,为县埠河;汇而潴,则为武昌、为漳湖。望之四泽,统名之曰雷水,而又漫而与皖水相通。由炼坂趋皖口,月为张港以入江,此雷水始终分合之大概也。古雷池的黄梅文化安庆是黄梅戏的故乡,望江是黄梅戏的故乡之一。望江对黄梅戏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黄梅戏的起源有几种说法:一是梅子黄熟的时候,安庆地区采摘黄梅的劳动调子即采梅调亦即黄梅调。这里的“黄梅”是水果。二是梅子黄熟的季节即黄梅时节正是安庆地区沿江湖一带的梅雨季节,长江大堤未修之前,安庆地区沿江各地十年九涝,百姓祈求上苍风调雨顺而开展祭祀活动的一种曲调即黄梅调。这里的“黄梅”是季节。正如南宋诗人赵师秀所作《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诗中的“黄梅”一样。三是黄梅县茶农采茶时唱的曲调——采茶调也叫黄梅调。这里的“黄梅”是地名。四是望江古代哭丧的调子即黄梅调。在望江方言中,亡=王=黄的读音。望江方言中“黄衣服”念着“王衣服”,“黄牛”念着“王牛”,王、黄同音念wáng,黄梅调与亡母调用望江方言读出来,几乎无法区分。从黄梅戏传统剧目如《慈母泪》、《泪洒相思地》、《荞麦记》、《天仙配》、《女驸马》等,哭的场面唱腔最能体现黄梅戏的感染力,这也是一个佐证。这里的“黄梅”是“亡母”二字望江方言普通话讹译。前三者是陆洪非的观点,第四者是刘富强的观点。无论是哪种观点,望江人对黄梅戏的贡献都是巨大的。蔡仲贤(生于1821年)是黄梅戏的鼻祖。原麦元乡中山村蔡家大屋人,年轻的时候做过砻匠,十九世纪末期,徽剧、京剧在望江、怀宁、宿松、太湖一带盛行,仲贤一边做活,一边唱着嗯着京剧、徽剧的调子,麦元、鸦滩一带的男女皆会唱黄梅调。蔡仲贤音质优美,对戏剧流露出浓厚兴趣和特殊天赋,渐渐地他由做砻匠活转向唱徽剧、京剧。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尝试着将徽剧、京剧的服装、道具、舞台、表演包装黄梅调搬上舞台,黄梅调舞台形式深受望江、怀宁、太湖、宿松、东流、至德等地观众的广泛欢迎。黄梅调到黄梅戏即从劳动曲调或祭祀曲调到舞台戏艺术发生了质的飞跃,正如猿猴到人的飞跃一样。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蔡仲贤在家乡举办长春班,专门培训黄梅戏学员。黄梅戏长春班的开办,是黄梅戏历史上的里程碑。同时,长春班又是中国职业学校的雏形。蔡仲贤既是黄梅戏的鼻祖,又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胡普伢,望江人,生于清同治年间,是黄梅戏最早的女艺人,她原是童养媳,先偷学黄梅戏,后拜蔡仲贤为师唱黄梅戏,学成后在怀宁县石牌镇唱戏,成了职业黄梅戏艺人。根据陆洪非的《黄梅戏源流》研究,蔡仲贤是已知最早的黄梅戏演员,胡普伢是黄梅戏第一个女演员,在此之前只有男性演员。胡玉庭,望江人,生于清光绪年间,曾师承杨润保,祖师爷蔡仲贤也传授给他许多东西,尤其是有关黄梅戏起源和发展方面的口头史料,对后人研究黄梅戏源流提供强有力的证据。“三十六本大戏”和“七十二本小戏”他全会唱。他又名胡卯林,时流行说:“卯林一到,魂被拉掉”。可见他的表演艺术极具感染力。胡玉庭1956年病逝于东至,享年69岁。陆洪非,望江雷港人,1923年10月生,高中毕业。1946-1949年在《皖民日报》大雷通讯社、合肥《皖报》和安庆《新皖锋报》当过记者和编辑;1949-1951年在望江中学任教;1951年在安庆地区文教局工作。根据胡玉庭口述,他创作《天仙配》剧本。1952年严凤英、王少舫在上海上演《天仙配》等,令上海观众为之倾倒,黄梅戏从乡村走向都市。《天仙配》二度拍成电影,享誉海内外。《天仙配》是黄梅戏走向辉煌时代里程碑式的作品,陆洪非由此成为全国知名的剧作家。他终身致力于黄梅戏的创作和研究,成果丰厚,卓有建树。他的代表作《天仙配》、《牛郎织女》和专著《黄梅戏源流》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和学术价值,对黄梅戏源流的研究结论,至今仍是经典权威结论。国务院特殊津贴终身享受者、国家一级编剧陆洪非于2007年7月29日在合肥逝世,享年84岁。另一位国家一级编剧、著名剧作家、望江县文联原主席谢樵森,从1979年至今,共创作舞台剧剧本9部,并且在省级刊物上发表4部(其中2部获华东地区田汉戏剧奖二等奖);创作黄梅戏电视剧剧本10余部,拍成电视剧且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就有11部;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二次;获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飞天奖”五次,其中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三等奖各两次;获大众电视金鹰奖四次。代表作有《凤阳情》、《挑花女》、《风流谢家村》、《嫦娥奔月》、《小乔与大乔》、《木瓜上市》、《平湖秋月》等。正在拍摄的黄梅戏音乐电视连续剧有《诗仙李白》即《明月当涂》等。还有一位国家一级编剧、著名剧作家、望江县文化馆原馆长廖善友,2001年获全国少数民族汇演创作金奖。解放后,望江县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得益于政府扶植的专业艺术团体。1952年县级黄梅戏剧团是在龙甲丙创办的黄梅戏流动班社的基础上创建的,1955年命名为曙光黄梅戏剧团,1957年改为县黄梅戏剧团,经过九任团长五十多年的风雨历程,望江县黄梅戏剧团——雷池文化的传播使者,足迹遍及浙江、湖北、安徽、江苏、湖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在自身增加创收的同时,扩大了望江在外的影响,提高了望江在外的知名度。近几年,县剧团演出场次、演出收入均列全省第一,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任春松:初读雷池(一)1983年,胡耀邦总书记访问日本,日首相中曾根康弘在会谈中就汉语成语“不敢越雷池一步”中“雷池”一词向胡总书记请教,世界上最大政党的当家人被“雷池”要塞塞住了……回国后,胡总书记念念不忘雷池,在北京见到安徽省委书记黄璜时表示,一定要挤时间到望江雷池去看一看、走一走。黄书记指示中共望江县委、望江县政府为迎接胡总书记做准备。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拨专款兴建雷池宾馆楼(家兄是该工程的承包者,笔者有幸参与建设),专候总书记的到来。雷池宾馆楼于1985年底动工,1986年初如期竣工,望江县政府招待所更名为雷池宾馆。后来因故总书记没有成行,成为总书记的遗憾,也成为望江人民的遗憾!前几年改制又更名为雷池迎宾馆,但雷池宾馆楼一直保留着。让中日两国领导人牵挂的雷池、难住了两位伟人的要塞在哪里?怎样去解读?这是本文试图阐述的观点。一、影响望江历史乃至中国文学史、军事史的两封书信1929年年底,林彪写信给毛泽东,提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写了一封回信,这就是影响中国革命深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解答了林彪的疑问。堪与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著名书信相提并论的影响望江历史乃至中国文学史、军事史的另外两封书信:一封是《报温峤书》,一封是《登大雷岸与妹书》。《晋书·庾亮传》记载:因晋成帝司马衍年幼,太后的哥哥中书令庾亮大权独揽,把持朝政,引起一些贵族和大臣强烈不满。东晋咸和二年(327年)历阳(今安徽省和县)镇将苏峻联合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刺史祖约以杀庾亮为由,起兵攻打东晋都城建康(今南京),都城告急。庾亮的密友、忠于晋廷的江州(今九江)刺史温峤,准备从江州率军东下,解建康之围。庾亮从全局考虑,更害怕手握重兵的荆州刺史陶侃乘虚而入,因此坚决不同意温峤东进保卫建康的军事行动,驰《报温峤书》严加阻止:“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意思是严令温峤守住江州,最东端的军事力量只能放在雷池,不要过雷池而东进,以免因小失大。这就是“不敢越雷池一步”典故的由来。从此雷池名扬天下。另一封信则是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四月,临川王刘义庆(403-444,《世说新语》编纂者)出任江州刺史。刘义庆在京城时,鲍照曾想拜在他门下,但刘是当时知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不是想见就能见的,鲍照只好让门卫转交自己的一篇文章给刘义庆,刘看后,赞叹不已,立马令门卫将鲍照追回。刘义庆到江州上任不久,引鲍照(鲍明远)为佐史。鲍明远从建康出发到江州赴任,经过十多天的旅途劳顿到达雷池,因担心家人挂念,给妹妹鲍令晖写了一封《登大雷岸与妹书》家书报平安。26岁的鲍照以天才文学家的笔墨描写了雷池美丽的湖光山色、旖旎风光,《登大雷岸与妹书》奠定了自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对后世文学产生重大影响。鲍令晖是宋、齐两朝唯一留有著作的女诗人文学家,否则鲍明远就是对牛弹琴。鲍令晖著有《香茗山赋》,一般说来令晖应该到过香茗山,或许是439年以后的事了。《登大雷岸与妹书》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可以比肩,一个写的是雷池,一个写的是洞庭湖。我们赞美二者描写湖光山色的妙笔华章,赞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家的理想情怀,更赞美鲍照“寒暑难适,汝专自慎!夙夜戒护,勿我为念!恐欲知之,聊书所睹。临涂草蹙,辞意不周”字里行间流露关心体贴妹妹的亲情,这正是平民百姓的心理需要。它既是当今建设和谐社会所推崇的人文精神,又是爱国主义的道德基石。从百姓的普遍性来说,《登大雷岸与妹书》比《岳阳楼记》所表达的思想情怀更贴近生活,更贴近百姓,更具有现实意义。庾亮说的雷池及鲍照登的大雷岸究竟具体方位在哪里呢?二、陶氏桃花滩与鲍氏大雷岸据《望江县志》记载:民国25年,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前来处理安徽、江西、湖北三省边界的插花地域,决定将江西彭泽的新彭、龙泽、白河、江调、同陆等5保划归望江,吉水河之南、天河村之西的现在的望江县域1936年前是属于彭泽县管辖。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任彭泽县令,任职时间之短非常罕见。南宋学者、文学家洪迈在《容斋随笔》中为陶渊明感叹道:“然中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即自免去职。所谓秫粳,盖未尝得颗粒到口也,悲夫!”这段文字三层意思:在县令任上从中秋至初冬一共八十余日;自动辞职;陶渊明当县令没有拿到福利,任职时间太短和节令原因,高粱和粳稻连播种都谈不上,更谈不上收获了。按当时规定,县令拥有几百亩田地种植农作物,收成作为县令福利。陶渊明为何刚刚到任就辞职,我们姑且不去研究,而把眼球盯在桃花滩上。《望江县志》载:华阳镇附近的陶寓滩,原名桃花滩。很久以前,从外地来了一户人家,在此开荒垦殖,屋前屋后,栽满桃树,待到桃花盛开季节,一片火红,又因地处江滩,人称桃花滩。陶渊明任彭泽县令那年春天曾乘舟至桃花滩观赏桃花。那既是陶渊明寻古踏青之旅,又是为即将赴任彭泽令而做准备的调查研究之旅、熟悉环境之旅、体恤民情之旅。陶弃官隐居后,人们为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所感动,便把桃花滩改为陶寓滩,其所在村称作陶寓村。陶渊明隐居在寻阳柴桑老家,既不会经商,又不会耕耘,可谓生活没有经济来源。408年,整天靠酒度日的陶渊明所住的几间草屋被一场大火烧为灰烬,穷困潦倒的陶渊明写下了充满诗情画意、泽国水乡、人间仙境的《桃花源记》,借此在心灵上摆脱当时的困境。我们不敢武断地说,《桃花源记》写的就是望江的桃花滩,但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来说,新冶县(今望江县)的桃花滩对陶渊明创作理想国——《桃花源记》肯定有影响。至于西递的桃花源、宿松的桃花源、武陵的桃花源,那都是旅游经济的需要,望江的桃花滩才是陶渊明曾到过的大雷岸。439年,鲍明远从建康出发经新冶县到江州赴任,深秋寒雨,险径游历,栈石星饭,一路辛劳,逆水行舟十余日,行程千里,仅仅抵达雷池岸边。《登大雷岸与妹书》第二自然段按照南东北西方位描写了雷池的四周景色。“南则积山万状,争气负高。含霞饮景,参差代雄。凌跨长陇,前后相属。带天有匝,横地无穷。”清代望江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