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反应生理反应心理反应一、应激的生理反应生理反应涉及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影响遍及全身。1、坎农的应急反应学说也称“或战或逃”反应(fightorflight),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表现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快、凝血时间缩短、儿茶酚胺增多、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升高,机体变得警觉、敏感,从而为机体投入搏斗或者逃离危险做好准备。2、全身适应综合征(GAS)塞里认为,对机体不利的应激原持续作用下,会出现一般性的长期躯体反应,塞里称之为“全身适应综合征(GAS),也称一般适应综合征。GAS可分为三个阶段:(1)警戒期:由于觉察威胁,出现“或战或逃”反应,根据应激原的强弱而有程度的不同。为对抗应激原而对体内能量进行动员,如果应激原强度足够,可直接导致死亡。(2)、抵抗期机体通过警戒反应适应应激原,处于与应激原长期抗衡的状态。在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协调下,各系统均处于动员状态,生理反应超过正常状态,大量资源被消耗。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胰岛素、内啡肽、白细胞介素均参与抵抗期的应激反应。(3)耗竭期长期暴露于同一应激原,机体不断适应,用来对抗应激的能量已被耗竭,机体需要得到休息和能量的补充。如果机体不再有可供动员的能量储备来对抗不良应激,则可导致心身疾病、严重的心理障碍或彻底崩溃,严重时警戒期的体征可能重现而致个体死亡。二、应激的心理反应心理反应主要包括情绪反应、行为反应、认知反应和心理防御反应。1、情绪反应(1)焦虑:预期发生某种灾难后果的一种紧张情绪。适当焦虑可以提高人的警觉水平,促使人投入行动,以适当的方法应对应激原,从而适应环境,如考试焦虑。C.D.Spielberger将焦虑分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状态焦虑是一种持续较短暂、强度多变、伴有紧张和害怕的心理状态。特质焦虑是一种人格特质,具有特制焦虑的人容易把本来没有危险的事件看成危险,总是怨天尤人、恐惧不安,容易陷入应激状态。天敌同笼生活实验,一个铁笼中间用透明玻璃作为墙壁相隔分为两室,一室放入兔子,隔壁放入猎狗,猎狗见着兔子就凶狠追咬,兔子在笼中乱窜,无路可逃,它终日在猎狗监视之下,不思饮食,夜不敢睡,惶惶不可终日,结果体重锐减,甲状腺机能亢进,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增高,有的兔子在1周至1月后死去。(2)恐惧:多发生于安全和个人价值和信念受到威胁的情况下。1940年前后,巴甫洛夫实验室遭遇彼德格勒一场暴雨洪灾,实验室被淹,迁徙后一些动物原来建立好的条件反应出现紊乱变化。经过一段时间休息,为了追查原因,实验者做过一次天灾模拟实验,人为制造电闪雷鸣,实验室工作人员反穿皮袄,戴怪形面具接近实验狗群,结果实验动物再次出现拒食、吠叫、挣扎、睡眠障碍、脱毛、皮肤表面与内脏黏膜溃疡,营养不良,条件反射紊乱,新的条件反射形成困难,动物烦躁不安等实验性神经症症状,动物出现了应激性疾病,有的迁延数月才逐渐恢复,某公清晨到动物园去游览,走到老虎笼前,见虎近在咫尺,且向他张牙舞爪,想把他当早点,他知道老虎吃不到他,所以面不改色心不跳,然而他看见老虎转身向笼子后面走去,撞开了铁栅门,把头伸了出来,张大口打哈欠,说时迟,那时快,他看见大势不好,报警都来不及,撒腿狂奔逃命。(3)愤怒和敌意遇到不合理的、恶意的或有人故意设置的障碍时产生愤怒、忿恨或者敌意,有时与攻击性欲望有关,辱骂和讽刺多见。(4)抑郁包括一组消极低沉的情绪,如悲观、悲哀、失望、绝望和失助等。表现为发愁、苦闷,对周围事物冷漠,兴趣索然,郁郁寡欢、对生活失去乐趣,自信心下降,自我评估明显下降,严重时,悲观沮丧、绝望、有生不如死的感觉,容易自杀。研究表明,悲观与悲哀是与丧失有关的情绪反应。丧失所失去的是当事人所重视或追求的东西,影响健康。有人对903名新近居丧的男性做了6年的追踪调查,并与年龄、性别相仿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居丧的第一年对健康的影响最大,其死亡率为对照组的12倍,而第二三年的影响就不甚明显。另有调查发现,不仅是配偶死亡,子女或者其他近亲的死亡也有相当大的影响,一年内的死亡率为对照组的5倍。2、行为反应(1)针对自身的行为反应包括远离应激原,或改变自身条件、自己的行为方式或生活习惯等。逃避是最常见的表现。(2)针对应激原的行为反应3、认知反应应激情境下,注意力集中、清晰思维及正确回忆等认知功能会降低。认知能力下降又会促使个体产生动机冲突、并使挫折增多,激发不良情绪。认知反应的另一方面是自我评价降低或丧失,最常见的是对负性事件的潜在后果详加描述和过分强调以及对自己能力的否定。4、心理防御反应又称心理防御机制,是心理动力学派的基本概念之一。所谓防御机制,是指由一定的动机所发动,目的在于避免精神上的痛苦、不快,以及遭受挫折后可能产生的心身疾病、神经症和精神疾病。各种防御机制都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在心理上进行自我保护,犹如生理上具有的免疫功能一样。分类:造成较大现实歪曲的机制包括否认、投射、隔离、曲解。造成中度现实歪曲的机制包括压抑、退行、转移、转换、反向形成和理想化、合理化等等。造成轻度现实歪曲的机制包括补偿、升华和幽默等。(1)否认是指对某种痛苦的现实无意识地加以否定。由于不承认似乎就不会痛苦。“眼不见为净”,“鸵鸟政策”-鸵鸟把它的头埋在沙子里就意味着不可接受的东西不存在,否认正是如此。一个癌症病人否认自己患病;否认是一种保护性质的、正常的防御。只有在干扰了正常行为时才能算是病态的。(2)潜抑是把理智上不能接受的欲望、情感或动机压抑下去。虽然这些欲望、情感和动机没有消失,但人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也就不会为此而紧张焦虑了。(3)反向形成内心有某种冲动和欲望,承认了会引起不安,便形成相反的冲动和欲望如“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想法与说法。(4)退行当遇到挫折时,心理活动退回到早年水平,以原始、幼稚的方法去应付,以回避心理上面临的困难。(5)投射是把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性格、态度、意念、欲望转移到外部世界或他人身上并断言别人有此动机,以免除自我责备之苦。但是习惯于以投射来维持自己心理平衡的人,往往会影响对自己的真正了解,也会影响与别人交往。(6)认同又称“自居作用”,指自我尝试与某一对象潜意识地视为等同,借以减轻焦虑。“东施效颦”是一个典型的例子。(9)转换是把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从而减轻心理紧张。例如,常有神经衰弱的病人否认自己思维方式上的问题,而强调内心的紧张是由于身体衰弱或失眠造成的。(10)抵消以某种象征性的行动来抵消已经发生了的不愉快的事件。如儿童摔跤时母亲敲地面,责骂地面不平;过年时打碎了东西,老人会说上一句“岁岁平安”;强迫症患者作某种仪式动作,抵消不洁感或不安全感。(7)隔离将痛苦情感与事情分开,并排斥到意识之外。一个受迫害的人,平静地诉说受害经历,而忘掉了与之有关的痛苦经验。某些精神病人对于亲人死亡无动于衷,被视为隔离机制的极端表现。(8)转移把对某对象的强烈感情不自觉地转移到另一对象上,以减轻精神压力。心理咨询中的移情现象及日常生活中的“替罪羊”现象。(11)合理化又称文饰作用,不承认自己的真正动机,并找其他理由辩护以免除内心的不安。贬低自己渴望获得而又无法获得的事物的价值,抬高自己不想接受但又无法拒绝的事物的价值。合理化有两种表现:一是酸葡萄心理,即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二是甜柠檬心理,即当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柠檬时,就说柠檬是甜的。两者均是掩盖其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安宁。(12)补偿是指个人所追求的目标、理想受挫,或因自己生理缺陷、行为过失而遭失败时,选择其他能获得成功的活动来代替,借以弥补因失败而丧失的自尊与自信。(13)理智化指以抽象、理智的方式对待紧张的情境,借以将自己超然于情绪困扰之外。急诊医生能够理智地对待发生的任何突发病情。(14)幽默是一种积极地心理防御形式,用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紧张的情境或间接表达潜意识欲望的防御机制。我国春秋时代“晏子使楚”的故事。(15)升华是指一种最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防御机制。因为它可以把社会所不能接受的性欲或攻击性冲动所伴有的力比多能量转向更高级的、社会所能接受的目标或渠道,进行各种创造性的活动。从文艺家的一些著名创作如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等,均可见到升华机制的作用。防御机制是正常人或精神病人都具有的心理活动,但正常人一般不会极端地或长期单独使用。防御机制的适当应用,可以有效地减轻或消除心理痛苦;防御机制运用不当、过分,以致破坏了心理活动的平衡原则,防碍了个人的社会适应,这视为病态。由于建立在虚幻基础上,防御机制防碍准确地考察现实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