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列传——荆轲专诸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与其交好。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春秋战国四大刺客:要离、专诸、聂政、荆轲要离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zé),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举荐羸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聂政战国时期魏国人,原居轵(zhǐ)地深井,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姐窨yìn避居齐国都城临淄,乃吴起好友。后吴起因私利将其荐给豪富严遂,聂政到达韩国都城平阳后,成功的刺杀了忘恩负义的韩相国侠累。荆轲战国末期燕赵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赢政,功败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户晓,也就不多写了。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高渐离的师傅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娥。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历史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熟读、落实1-5节一、翻译1.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爱好喝酒,天天同杀狗的屠夫和高渐离在燕国的街市上喝酒,喝到尽情以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就在街市上和着节拍唱歌,相互娱乐,(可是)过一会又相对哭泣,好象旁边没有别人一般。2.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鲁勾践与荆轲博戏,争执博局的路数鲁勾践生气地呵斥他,荆轲默默地离开了,于是不再见面。3.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刚才我跟他讨论剑术,有不同意的意见,我用眼睛瞪了他;去看看也好,(不过)在这种情形下(他)是该走了,不敢再停留的。3.思考:结合司马迁的生平,谈谈本文开头写荆轲遭盖聂和鲁勾践的怒目、怒叱,都不计较的意图。①这和《淮阴侯列传》中叙述受胯下之辱的故事一样,意在表现他们“含羞忍耻丈夫事,一朝之愤非良图”的励志精神。②司马迁因为李陵之祸遭受宫刑,借荆轲、韩信这些人的做法来激励自己忍辱负重、发愤著书。③真正的勇敢,是对正义的维护,是对真理的仗义执言,做有胸怀有担当的“大勇”者,不在小节上斤斤计较。第二课时一、落实“四十分钟”(二)二、落实6-9段(一)翻译:1.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2.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3.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祸必不振矣。4.夫行危欲求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5.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二)思考:1.燕太子丹与秦之间有什么矛盾?燕国面临的形势如何?2.鞠武为太子丹提出了怎样的建议?3.在这一部分里,你认为燕太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细节看出来的?你认为荆轲是燕太子要找的人吗?他能胜任吗?阅读10---15段荆轲刺秦王整体把握刺开端——刺的缘起发展——刺的准备高潮——廷刺秦王结局——刺秦失败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让他慷慨献身?思考阅读第11段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患报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於期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三问易水送别送行者景物背景音乐背景烘托赏析一:秋风萧瑟,筑声悲凉。在这悲壮而又凄怆的气氛之中,荆轲先是以歌声抒怀,最后则毅然“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大义凛然,勇往直前。而送行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听到荆轲的歌声后,起初“皆垂泪涕泣”,继而“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三个“皆”字,写出了全体送行者的强烈反应,烘托了送行场面的壮烈气氛。整个送行场面的描写,有主,有次;有景,有情;有呼,有应。不足百字,却写得感人肺腑,撼人心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赏析二:慷慨悲歌,易水诀别,尽显荆轲不避艰险、视死如归的无畏精神。他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让人扼腕不已。不管这些刺客们曾经都是怎样的人,青史记录下了他们生命颠峰的光芒。生百年又能有几次如此奋力一搏?只求在这辉煌的一瞬有完美的展现。让我们铭记:那一种决绝,那一股勇气,那一份当机立断;那片友情,那腔忠义,那为知己而死的豪迈。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赏析三:再向前跨一步,你便征服天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明知前方的路生死未知,你却毅然跨马飞去,消失在血色残阳余辉中。英雄跨出了这一步,成就了“荆轲”的生命之伟岸,让英雄的生命在历史的天空中回荡豪迈的弦音,唱响中华民族的精神璀璨的篇章。生与死之间,英雄选择舍生取义,便再向前跨一步———走向死亡,征服苍生……行刺这一过程可谓是惊心动魄,作者通过哪些方法描写这一场面?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秦王惊—引—起—拔—走—拔—击—击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1.分析荆轲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要求:(1)先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2)再结合文本谈依据。(3)力求全面。勇:顾笑武阳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智:私会樊於期顾笑舞阳。义:为燕国百姓为报太子之恩。信:一诺千金,虽遭误会而不辞。荆轲是一位机智果敢、见义勇为、不畏豪强、一诺千金、视死如归的侠客。【合作探究】北宋苏洵非议荆轲之行曰:“始速祸焉”。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说:“轲不足道也。”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肯定荆轲的人更多,司马迁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的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合作探究】2.你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行为?(小体代表准备发言,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有条理,发言控制在一分钟之内。)1.精神感人至深,激荡人心。2.存在历史局限性。3.影响深远。4.失败的英雄。【总结提升】【语句翻译】重点句子翻译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④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微太子言,臣愿谒之。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语句翻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无且爱我,乃以药囊提荆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