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勤奋学习和伟大实践第四章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完善第四章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完善第一节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第二节原始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与德国古典哲学关系的阐述第四节对于资本主义发展新趋势的探索第五节对于无产阶级革命策略的新阐述第六节历史唯物主义书信对唯物史观的新贡献第一节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的起始时间▲马克思恩格斯晚年主要理论活动及其成果▲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主要文本第一节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一、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二、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三、全面论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第一节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一、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及其与旧哲学的区别。2、马克思主义自然观。3、马克思主义历史观。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第一节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二、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恩格斯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创立了广义政治经济学。他说:“政治经济学,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第一节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三、全面论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1、科学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基本理论第二节原始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一、两种生产理论二、原始社会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规律三、私有制的起源和阶级的产生四、国家的起源、实质和相对对立性五、马克思主义爱情婚姻家庭理论(女性解放理论)六、对文明的批判第二节原始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一、两种生产理论第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即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的生产。第二,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氏族社会,生产关系包裹在血缘关系中,社会制度更大程度上受血缘关系支配。第三,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成为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第二节原始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二、原始社会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规律恩格斯根据两种生产理论和摩尔根的研究成果,详细地分析了原始社会基本结构。认为血缘关系是人类早期社会的基础和基本关系,氏族是原始社会的基本组织。氏族是原始群婚中产生出来的出自共同祖先的血缘亲属集团。它既是组织原始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本经济单位,也是最早的社会组织,这是一种血缘组织。家庭从最早的群婚制到一夫一妻制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血缘家庭(排除父母与子女的婚姻关系)、普那路亚家庭(排除同辈的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关系)、对偶家庭(在群婚中相对固定于一对男女的婚姻关系)、一夫一妻制家庭(专偶家庭)。第二节原始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三、私有制的起源和阶级的产生恩格斯从社会分工、商品交换的发展来说明私有制的产生和阶级的形成。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商业从农业和手工业中分离出来。第二节原始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四、国家的起源、实质和相对对立性在《起源》中,恩格斯以古希腊、罗马和德意志国家的产生为例说明了国家的历史起源国家产生的三个途径:(1)雅典国家是最纯粹、最典型的形式,它是直接地和主要地在从氏族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阶级对立中产生的;(2)罗马国家是从由外来移民和被征服地区的居民组成的平民与氏族贵族的斗争中产生的,贵族与平民逐渐融合在国家中;(3)德意志国家是直接从征服外国广大领土中产生的,但氏族制度残余以改变了的地区的形式即以马尔克制度的形式继续存在若干世纪第二节原始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四、国家的起源、实质和相对对立性国家与氏族组织的区别:第一,氏族组织是按照血缘关系组成,而国家是按照地域来划分国民。第二,国家设有公共权力机关,即有专门的武装力量和法庭、监狱等强制性机关。第三,为了维持公共权力机关,国家需要公民纳税。第二节原始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四、国家的起源、实质和相对对立性恩格斯具体论述了国家对于经济基础的相对独立性第一,国家的阶级性的实现的迂回性。第二,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对各个阶级保持某种“平衡”。第二节原始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五、马克思主义爱情婚姻家庭理论(女性解放理论)1、现代的性爱与情欲干部不同2、妇女解放程度是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3、女性的问题不仅仅是性别差异问题,更是社会问题。4、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彻底实现男女平等。5、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第二节原始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五、马克思主义爱情婚姻家庭理论(女性解放理论)6、资产阶级婚姻是建立在财产关系而不是爱情的基础上。7、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事业中去。8、迄今有三种主要的婚姻形式9、结婚的充分自由10、共产主义社会的两性关系第二节原始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六、对文明的批判文明时代是分工、交换以及把二者结合起来的商品生产充分发展的阶段。第一,产品支配着生产者,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以盲目的自然必然性支配着生产者和交换者活动。第二,社会发生了大分裂,先后形成了奴隶制、农奴制和雇佣奴隶制三大奴役形式。第三,鄙俗的贪欲是文明时代起推动作用的灵魂第四,全部文明都是在经常的矛盾中发展第五,文明发展与伪善相伴而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又称《费尔巴哈论》(或简称《终结》)。恩格斯写于1886年,最初发表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机关杂志《新时代》刊物上(第四期·第五期)。1888年,恩格斯作了进一步修改,并补写了一篇序言,以单行本出版。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与德国古典哲学关系的阐述(一)理论原因——当时理论斗争的需要“马克思的世界观在德国和欧洲境界以外,在文明世界的一切语言中都找到了代表。”在英国,出现了新黑格尔主义——宣扬黑格尔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在德国,出现了新康德主义——折衷主义。(二)历史原因——全面系统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多年来的心愿早在1845年他们二人就立下了一个共同的心愿:即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对立,把他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他们合著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德国古典哲学:是指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德国资产阶级哲学。从康德开始,经过费希特和谢林到黑格尔,创立了庞大的唯心主义体系。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中唯一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也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个代表。(三)直接原因——评述施达克论费尔巴哈的书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周刊《新时代》编辑部请恩格斯评述施达克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书。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与德国古典哲学关系的阐述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关系二、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阵营的区分三、概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与德国古典哲学关系的阐述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关系2、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与根本缺陷。1、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与合理内核。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与德国古典哲学关系的阐述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关系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缺点:一是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时,把其中包含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也抛弃了。二是认为人的本质(理性、意志、爱三位一体)的核心是爱(性爱、友谊、同情等人们之间的情感),它只有借助于宗教名义使之神圣化才获得完整的意义,因而主张建立一种“爱”的宗教代替传统的神的宗教。三是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四是内容贫乏的抽象的伦理学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与德国古典哲学关系的阐述二、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阵营的区分第一,“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第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第三个缺陷是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与德国古典哲学关系的阐述三、概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1、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异同。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旧哲学的克服。第四节对于资本主义发展新趋势的探索1、考察了垄断组织的各种形式,提出“竞争已经为垄断所取代”的重要论断。2、考察了股份公司和垄断组织的生产特点,提出资本主义私人生产及其无计划性已经被扬弃的重要论断。3、考察了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中的商业道德的变化,提出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的发展必然生长出诚信等市场经济发展所必须的道德。4、研究了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发展的趋势所造成的国际国内矛盾,提出未来世界战争不可避免的科学预测。第五节对于无产阶级革命策略的新阐述二、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和策略问题一、无产阶级革命中的农民问题第五节对于无产阶级革命策略的新阐述一、无产阶级革命中的农民问题1、建立工农联盟的重要性。2、建立工农联盟的关键是对小农的政策是否正确。3、引导农民通过合作社走上社会主义。第五节对于无产阶级革命策略的新阐述二、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和策略问题1、对1848年至1849年革命中制定的斗争策略进行反思和总结。2、未来无产阶级革命的新策略第六节历史唯物主义书信对唯物史观的新贡献四、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性质和功能三、关于历史发展的“合力论”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一、历史唯物主义书信的背景第六节历史唯物主义书信对唯物史观的新贡献一、历史唯物主义书信的背景1、德国资产阶级社会学家保·巴尔特的《黑格尔和包括马克思及哈特曼在内的黑格尔派的历史哲学》一文是恩格斯写作这些历史唯物主义书信的直接原因。2、许多社会民主党领导人理论上的不够成熟是促使恩格斯写这些书信的一个重要原因。3、为了帮助德国社会主义者和社会主义理论家在理解唯物史观实质方面释疑解惑,克服社会民主党和无产阶级队伍中把在理解和运用唯物史观存在的简单化和片面化、庸俗化的倾向。4、为了揭示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的实质。第六节历史唯物主义书信对唯物史观的新贡献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1、物质生产方式或经济因素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是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的。2、突出了历史过程中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第六节历史唯物主义书信对唯物史观的新贡献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恩格斯在书信中阐述了意识形态的相对对立性。第一,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二,意识形态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第三,意识形态各个部门之间以及各个部门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的相互作用。第四,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第六节历史唯物主义书信对唯物史观的新贡献三、关于历史发展的“合力论”“合力论”思想说明了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受动性与能动性、必然与自由、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关系一方面说明了社会历史的主体性、主观性特征,这是社会与自然的区别另一方面说明了社会历史的客观性特征,这是社会与自然的一致;同时说明了二者的统一性。第六节历史唯物主义书信对唯物史观的新贡献四、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性质和功能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又是认识社会、研究历史、改造社会的科学方法论。恩格斯提醒我们:“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作现存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