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忠论翻译“一个常被翻译界忽略的人”案本—求信—神似—化境《马氏文通》(1898)参考拉丁语法研究古代汉语的结构规律《拟设翻译书院议》(1894)善译论创设新式翻译书院该书不仅是中国语法学的开山之作,而且标志着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端马建忠的“善译”无疑就是翻译的最高境界,无论是奈达的“等效”,还是傅雷的“神似”,抑或钱钟书的“化境”,均未跳出“善译”的圈子。生平介绍“善译论”解读拟设翻译书院评价生平介绍马建中(1845-1900),别名乾,学名马斯才,字眉叔,江苏丹徒(今镇江)人。《文献通考》作者马端临第二十世孙。二哥马建勋,入李鸿章幕府,司淮军粮台。四哥即著名爱国人士,震旦、复旦大学的创始人马相伯。改良主义者,语言学家,翻译实践家时代背景列强入侵清廷懦弱巢之将覆完卵焉存?“愤外患日深,乃专究西学”“善古文辞,尤精欧文,英、法现行文字以至希腊、拉丁古文,无不兼通”主要经历1870年(同治九年)入李鸿章幕府办理洋务。1876年(光绪二年),被派赴法国留学,专攻法律、政治、外交,曾任驻法公史郭嵩焘的翻译。1879年返国后,为李鸿章办洋务,成为其重要幕僚。曾数度去朝鲜、印度处理外交事务,后又任轮船招商局会办及上海织布局总办。1890年后,居家著书。中日甲午战争时,建议创设翻译书院。1900年7月,因赶译长篇急电而猝然去世,终年55岁。《富民说》1890年著,主张发展对外贸易、扶持民间工商业等措施以富民强国,并将《富民说》上呈李鸿章。《适可斋记言》1896年,马建忠与上海《时务报》主笔梁启超相识后出版。《拟设翻译书院议》为其中一篇。《马氏文通》1898年出版,是汉语语法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主要作品“夫译之为事难矣。译之将奈何?其平日冥心钩考,必先将所译者与所以译者两国之文字,深嗜笃好,字栉句比,以考彼此文字孳生之源,同异之故。所有相当之实义,委曲推究,务审其音声之高下,析其字句之繁简,尽其文体之变态,及其义理精深奥折之所由然。夫如是,则一书到手,经营反复,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摩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然后心悟神解,振笔而书,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是则为善译也已。”———《拟设翻译书院议》“夫译之为事难矣。”善译论是翻译研究语言学模式的开端: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linguistics)音系学句法学语义学词源学文体学“审其音声之高下”“字栉句比”“析字句之繁简”“所有相当之实义,委曲推究”“及其义理精深奥折之所由然”“考彼此文字孳生之源,同异之故”“尽其文体之变态”马建忠vs.严复“夫译之为事难矣。译之将奈何?其平日冥心钩考,必先将所译者与所以译者两国之文字,深嗜笃好,字栉句比,以考彼此文字孳生之源,同异之故。所有相当之实义,委曲推究,务审其音声之高下,析其字句之繁简,尽其文体之变态,及其义理精深奥折之所由然。夫如是,则一书到手,经营反复,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摩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然后心悟神解,振笔而书,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是则为善译也已。”信达马建忠vs.Nida“夫译之为事难矣。译之将奈何?其平日冥心钩考,必先将所译者与所以译者两国之文字,深嗜笃好,字栉句比,以考彼此文字孳生之源,同异之故。所有相当之实义,委曲推究,务审其音声之高下,析其字句之繁简,尽其文体之变态,及其义理精深奥折之所由然。夫如是,则一书到手,经营反复,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摩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然后心悟神解,振笔而书,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是则为善译也已。”读者反应论Dynamicequivalenceisthereforetobedefinedintermsofthedegreetowhichthereceptorsofthemessageinthereceptorlanguagerespondtoitinsubstantiallythesamemannerasthereceptorsinthesourcelanguage.---Nida提出善译论的原因矫正洋务翻译的弊端培养“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翻译人才矫正洋务翻译的弊端译者语言和专业知识普遍较低华人译者在翻译中处于从属地位译者语言和专业知识普遍较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回国留学生“惟以所学者为资本,赖以致富”实际翻译人员“大抵于外国之语言,或稍涉其藩篱,而其文字之微辞奥旨与夫各国之所谓古文辞者,率茫然而未识其名称,或仅通外国文字言语,而汉文则麤陋鄙俚,未窥门径”译本质量低劣“阅者展卷未终,俗恶之气触人欲呕”“文辞艰涩”、“驳杂迂讹”、“挂一漏万,割裂复重,未足资为考订之助”,为“天下识者所鄙夷而讥笑也”华人译者在翻译中处于从属地位西译中述“西人先熟览胸中而书理已明,则与华士同译,乃以西书之义,逐句读成华语,华士以笔述之;若有难言处,则与华士斟酌何法可明;若华士有不明处,则讲明之。译后,华士将初稿改正润色,令合于中国文法”提出善译论的原因矫正洋务翻译的弊端培养“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翻译人才培养“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翻译人才“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始”---魏源“驭夷为今天下第一要政”---冯桂芬翻译制敌培养“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翻译人才但洋务翻译“言艺之事多,言政与教之事少”,只局限于“语言文字之浅,兵学之末,不务其大,不揣其大”“在位有志之士又苦于语言不达、文字不通,不能遍览其书,遂不能遍知其风尚”培养“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翻译人才“今日之中国,其见欺于外人也,甚矣!道光季年以来,彼与我所立约款税则,则以向欺东方诸国者,转而欺我。于是其公使傲昵于京师以陵我政府;其领事强梁于口岸以抗我官长;其大小商贾盘踞于租界以剥我工商;其诸色教士散布于腹地以惑我子民。”列强“之所以悍然不顾敢于为此者,欺我不知其情伪、不知其虚实也”要在对外交涉中“尽知其情实、尽通其雍弊,因而参观互证,尽得其刚柔操纵之所以然,则译书一事,非当今之急务”。---马建忠拟设翻译书院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之“采西学议”中提出设立翻译书院。冯桂芬提议创设的“翻译公所”只是教学中外语言文字的外语学校。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京师同文馆等洋务翻译机构主要从事外交、海军军事和部分自然科学书籍的翻译。“专门之业不分,精致无自”。马建忠拟设的翻译书院培养“善译”人才视翻译为专业,扩大译书范围将翻译产业化马建忠拟设翻译书院培养“善译”人才招收已通外语者为1班,长于汉文者为另1班,聘用兼通汉文、洋文之人除正常语言教学外,还要求日译新事数篇以为工课马建忠认为先通汉文后读洋文者从事翻译,往往事半功倍马建忠拟设的翻译书院视翻译为专业,扩大译书范围第1类:对外交涉书籍第2类:居官者考订之书第3类:西方教科书即“各国之时政”、“外洋诸国内治之政”以及“各国交涉之件”的书籍即涉及自然、社会、人文、历史、军事、法律、经济等西方“政令治教”的各类科学书籍包括算学、热学、光学、声学、电学、动植物学、金石之学、性理、格致等近代科学马建忠拟设翻译书院将翻译产业化:1.设立印刷所2.配备专门人员督查学生3.设立图书馆4.配备专项经费正面评价近代第一个探讨翻译的人“有的文章说,严复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探讨翻译理论的人,此说不确切。严复的《天演论.译例言》写于一八九八年……而早在一八九四年,马建忠在《拟投翻译书院议》中,已提出‘善译’的问题。”——罗新璋《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马建忠的‘善译’理论虽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中国传统译论的理论形态和发展轨迹,但其独特的理论内涵已与主流传统译论迥然各异,由此马建忠为中国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条饱含西学意识,极富现代精神的科学之路。”(王洪涛,2005)负面评价“过于抽象”“难以实现的理想”“法乎其上,仅得其中!”小结马建忠之于翻译的贡献:1.首开翻译研究语言学模式的先河;2.提出创建翻译书院,培养专业翻译人才。Thank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