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绪论第一节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581年北周重臣杨坚建隋。589年,隋灭陈,统一中国。618年,唐王朝建立。907年,后梁建立,五代国号为梁唐晋汉周,至959年止。注意以下唐代帝王(唐代帝王共22人):2.太宗:626~6493.高宗:649~6836.武后:684~7058.玄宗:712~7569.肃宗:756~76210.代宗:762~77912.顺宗:805~80513.宪宗:805~82016.文帝:826~84017.武帝:840~84620.僖宗:873~88822.哀帝:904~907元人杨士宏所著《唐音》对唐代之四分:初唐:高祖至睿宗;盛唐:玄宗至肃宗;中唐:代宗至文宗;晚唐:武宗至哀帝。现代习惯上对唐代之四分:初唐:高祖~睿宗(618~712);盛唐:玄宗朝(712~755);中唐:肃宗~宪宗(756~820);晚唐:穆宗~哀帝(820~907)。第二节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与唐文学一、唐代士人的漫游之风:山水游赏神仙信仰二、唐代士人的幕府生活:藩镇与幕府幕府中的文人唱和三、隐逸与山林之风:禅宗的发展隐逸的双重意义四、士人的贬谪经历:贬谪之原因不同“诗穷而后工”第三节佛、道二家对唐文学的影响一、三教并重与唐代思想主线佛教思想的发展呈现本土化倾向。佛教在士人阶层的广泛影响。儒佛之间的争端与融合。官方对道教的重视与求仙之风。二、佛教对文学的影响佛理对作家的影响。佛教场所的文化意义。三、道家思想与道教对文学的影响道家审美趣味的导向。道教思想对文学题材的渗透。第四节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隋唐五代主要的文学样式诗:以盛唐诗歌为高潮。两个代表诗人两个代表诗派。散文:以中唐韩柳古文为代表。风格¡ª韩之奇柳之峻。骈文:初唐、晚唐为突出。传奇:文言小说成熟的标志。变文与俗讲:讲唱文学的新局面。词:由民间词发展到文人词。唐诗最有名的普及本是清乾隆时蘅唐退士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有陈婉俊的补注。以古近各体五七杂言分选作品,较有代表性。康熙时彭定求等编纂的《全唐诗》共九百卷,含二千二百多位诗人,收四万八千九百多首诗,是最全的唐诗集。后来还有《全唐诗补编》、《全唐诗续补遗》等书。对于唐代诗人研究,唐殷璠的《河岳英灵集》,是关于唐之诗人较早、较可靠的材料;宋尤袤的《全唐诗话》、宋计有功的《唐诗纪事》、元辛文房的《唐才子传》(已散佚)是早期比较有名的唐诗研究资料。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第一节隋代文学一、隋代作家的情况北齐、北周旧臣卢思道《从军行·朔方烽火照甘泉》薛道衡《人日思归》《昭君辞》杨素《出塞·汉虏未和亲》梁、陈文人江总、虞世基等隋代南北文学合流主要是诗风相互影响。薛道衡《昔昔盐》垂柳覆金堤,蘼芜叶复齐。水溢芙蓉沼,花飞桃李蹊。采桑秦氏女,织锦窦家妻。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恒敛千金笑,长垂双玉啼。盘龙随镜隐,彩凤逐帷低。飞魂同夜鹊,惓寝忆晨鸡。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前年过代北,今岁往辽西。一去无消息,那能惜马蹄。第二节初唐诗坛一、贞观诗风及上官体史臣魏征等:崇古尚质。太宗的文学口味:华美典雅。上官体:贞观、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诗歌内容多为应制咏物之作。风格“绮错婉媚”,讲求对仗(“六对”“八对”)与声辞之美。上官体是当时宫廷诗人创作的典范,一定程度上改革了齐梁诗风的局限,影响律诗形成。六对八对六对:一曰正名对,天地日月是也;二曰同类对,花叶草芽是也;三曰连珠对,萧萧赫赫是也;四曰双声对,黄槐绿柳是也;五曰叠韵对,彷徨放旷是也;六曰双拟对,春风秋池是也。八对:1.地名对:送酒东南去,迎琴西北来。2.异类对:风织池间树,虫穿草上文。3.双声对: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4.叠韵对:放荡千般意,迁延一介信。5.联绵对:残河若带,初月若眉。6.双拟对:议月眉欺月,论花颊升花。7.回文对: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8.隔句对:相思复相异,夜夜泪沾衣;空叹复空泣,朝朝君未归。唐太宗的见识太宗诗气格豪迈,他颇好南朝华靡之风但并未沉溺其中。他所招纳的“十八学士”也是既承南朝风习,亦染北朝之气概。“十八学士”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已扫平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人,拜大策上将军。在天策府开设文学馆,广招天下学士入馆,先后入选的有褚亮、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薛收、姚思廉、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勖十八人,号称“十八学士”。李世民《采芙蓉》结伴戏芳塘,携手上雕航。船移分细浪,风波动浮香。游莺无定曲,擎凫有乳行。莲稀钏声断,水广棹歌长。栋鸟还密树,泛流归建章。李世民《经破薛举战地》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灵。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沉沙无故迹,灭灶有残痕。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第二节初唐诗坛二、王绩与初唐四杰王绩:平淡自然的隐逸诗风。《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四杰”: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重视抒发不平之气,有慷慨悲凉之感。对五律形成有促进之功。–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言。–卢照邻《行路难》、《长安古意》。–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杨炯《从军行》。–骆宾王《在狱咏蝉》、《帝京篇》。三、杜审言与“沈宋”•杜审言五律《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宋之问五律《度大庾岭》•沈佺期七律《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五律的定型完成于“沈宋”文章四友崔融(653-706)、李峤(645-714)、苏味道(648-705)、杜审言(约645-708)四人作品风格较接近,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他们的一些作品在诗律和诗艺方面有新尝试,对律诗体制成熟作出了积极贡献。四人从高宗朝后期以诗文为友,“文章四友”因此得名。崔融《留别杜审言并呈洛中旧游》斑鬓今为别,红颜昨共游。年年春不待,处处酒相留。驻马西桥上,回车南陌头。故人从此隔,风月坐悠悠。李峤《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杜审言《蓬莱三殿侍宴奉敕咏终南山应制》北斗挂城边,南山倚殿前。云标金阙迥,树杪玉堂悬。半岭通佳气,中峰绕瑞烟。小臣持献寿,长此戴尧天。第三节陈子昂与唐诗风骨一、陈子昂的复古主张陈子昂出身庶族,有强烈的入仕愿望。其复古主张暗含着儒家积极进取的人生观。陈子昂提倡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不仅是形式上对齐梁诗风、上官体的改革,内容上也转而注重抒发个体情感。参看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二、陈子昂诗歌的昂扬情调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是陈子昂诗歌的个性风采。感遇三十八首(其二)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三、陈子昂与唐诗风骨陈子昂在理论上提倡兴寄与风骨,是对建安诗歌的继承,而这成为唐代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可以说,陈子昂的创作为奠定唐诗基调做出了贡献。上官仪、沈宋等人的探索,更偏重于体制、格律方面,四杰、陈子昂等人则侧重于风格、内容方面的突破。唐诗兴象是多方面努力促成的。第四节张若虚与唐诗兴象一、《春江花月夜》的特点1.情感、景象的完美结合——兴象。2.对宫体诗的继承与突破。3.诗境的扩大、对人生哲理的表达。4.情感多向性。二、刘夷《代悲白头翁》的诗境营造特点: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的结合。选段: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附:吴中四士江浙一带唐时属吴郡,贺知章(659~744),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张旭,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市)人。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包融,润州延陵(今江苏省丹阳市)人。四人称为“吴中四士”,诗风清新婉丽。第二章盛唐的诗人群体第一节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一、王维(字摩诘)经历:游学-求仕-获罪-“官隐”王维创作,以安史之乱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青年时积极奋发,诗作体现盛唐雄浑壮阔的气势;中年之后,思想中的佛学倾向表面化,诗歌完全走入空明宁静的禅境。“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早期雄浑壮阔的诗风:《使至塞上》•中后期隐逸山水诗:《山居秋暝》《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是737年(开元25年)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途中所作。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长河:疑指今石羊河,此河流经凉州以北的沙漠。《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主旨:《唐诗合选详解》王云翼云:“前是写山居秋暝之景,后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见。”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艺术手法: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之美和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评价:“诗中有画”——对自然之美的细腻刻画;禅诗——淡泊心境与清幽景色的结合。王维诗、画俱佳,善画人物、山水,这对其诗歌描绘山水有影响。曾官至尚书右丞,隐居亦无衣食之忧,再加上禅宗思想的作用,诗风和内容都有自己的特点。“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二、孟浩然生平:游历为主,终身未仕。风格:自然平淡,亦有真朴清远之气。代表作:《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境界宏阔;《过故人庄》清秀真纯;《春晓》自然平易;《宿建德江》明秀清远。孟浩然《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开元16年(728),40岁的孟浩然应进士举落第,只好归隐。这首诗主要抒发诗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感慨以及愁寂空虚之情。《新唐书》云:王维私邀浩然入内署,偶遇玄宗。玄宗览《岁暮归南山》,怫然曰:“朕不曾弃人,自是卿不求进。奈何有此作!“因命放归南山。三、裴迪等人。1.裴迪《辋川集二十首·华子冈》2.储光羲《杂咏五首·垂钓绿湾春》3.刘昚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4.张子容《泛永嘉江日暮回舟》5.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共同点:此类型诗人大多仕途坎坷或终生未仕,有游历游学或隐居的经历,多描写清丽山水,形式上多为五言。盛唐隐逸之风催生山水田园诗士人心态:人格独立的要求。禅宗影响:山林的文化意义。“终南捷径“:独特的求仕方法。唐刘肃《大唐新语·隐逸》:卢藏用隐居终南山中,以冀征召。后果以高士名被召入仕,时人称为随驾隐士。司马承祯尝被召,将还山,藏用指终南山(在长安附近)曰:“此中大有嘉处。”承祯徐曰:“以仆视之,仕官之捷径耳。”唐代山水画的发展青绿山水始创于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受展子虔画风影响,其山水画笔调细密、设色浓重,采用青绿勾斫,并在山石坡脚勾以金线,开创“青绿为质,金碧为纹”的金碧山水画。盛唐山水田园诗是对陶、谢诗的发展[清]沈德潜:“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储太祝有其朴实,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仪曹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说诗晬语》)盛唐山水田园诗兴盛之因:隐逸之风、艺术趣味、前代影响第二节王昌龄和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一、王昌龄(别称“王江宁”)擅长七绝。风格豪爽俊丽,绪密思清。《出塞》二首大气磅礴,为其代表作。送别、闺情也很出色。又:王翰亦擅七言,风格壮丽俊爽。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之三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