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理论与方法研究主讲教师:李正良专题1传播与传播学概述一、传播的定义二、传播的特点三、传播的作用四、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五、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六、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一、传播的定义Communication:通信、交流、会话、交往、沟通。传播: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美国社会学家库力《社会组织》1909年传播的唯一手段是像(icon)的集合。————美国学者皮尔士《思想的法则》1911年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传播学家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传播学家阿耶尔〈什么是传播〉传播就是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活动。徐耀魁1990传播是信息的双向流通过程。李彬1993美国传播学者丹斯(FrankDance)就在《人类传播功能》一书中对传播的定义作过统计,结果有126个各不相同的定义。中国古代关于传播的说法“传播”,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与“传播”相近的词有“传”、“播”、“布”、“流”、“宣”、“扬”等。通常,“传”表示纵横地传播,“播”表示广泛地传播,“布”表示伸展地传播,“流”表示连续地传播,“宣”表示庄重地传播,“扬”表示宏大地传播(黄金贵,1994)。《墨子·所染》:“此王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此为纵向传播;《礼记·祭统》:“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传,不仁也。”此为横向传播。《国语·晋语三》:“夫人美于中,必播于外”。《文心雕龙·檄移》:“明白之文,或称露布,播诸视听也。”其义为广泛地宣传和散布。“传”与“播”合成为“传播”一词,大约最早见于〈〈北史·突厥传〉一书:“宜传播天下,咸使知闻。”含义为长久而广泛地宣布、传扬。此义已与今义相近。小结: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人是传播的主体和轴心。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行为的施控者,又是行为的受控者;既是产生传播的原因,又是导致传播的结果。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是简单地输出信息,还应含有复杂的双向交流;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不论是传播信息还是接受信息,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有动机的。二、传播的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相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案例:山羊goat/buck领带与菊花电扇)5、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一个系统。三、传播的作用沟通信息传承文化协调关系监视环境规范行为生产意义(互动)特殊作用——麻醉心灵、消解烦闷等(乞讨技巧、马超事件与伊莎贝拉事件)总之,传播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社会化不可或缺的因素,是构成群体社会的必备要素。四、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学科。2、研究传播,要研究人——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他们所属集团、组织、和社会关系;研究他们怎样相互影响。3、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传播过程”。社会传播的系统性指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区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这五种传播系统,也称信息系统。重要概念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及其规律的科学。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从传播的社会功能出发,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基础理论,以社会信息交流尤其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五、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传播学起源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形成一个学科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但人类的传播活动与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传播学发展的阶段划分萌芽阶段(1920年以前)形成阶段(1920—1950)发展阶段(1950—1965)成熟阶段(1965年以后)萌芽阶段(1920年以前)传播学早期的学术思想有两个研究之源,一是欧洲;二是美国。诸多学者从不同领域、不同视角揭示了传播学的概念、范畴的初期思想。亚里斯多德:修辞学T·塔尔德:模仿观G·西默尔:信息链条观J·杜威:社会变革工具观H·库利:社会化过程观E·帕克:传播互动观H·米德:社会自我观W·李普曼:传播双重观两千年前亚里斯多德的《修辞学》一书,对于传播的基本内容进行了论述,被视为最早的传播理论著作德国社会心理学家J·T·塔尔德(J·T·arde),在1890年出版了《模仿的法则》。他认为,一切社会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纯粹的发明是极少见的,大量的行为是模仿。而模仿是通过人与人的接触和传播发生的德国著名社会学家G·西默尔(G·immel),在1890年出版的《社会分化论》、1908年出版的《社会学》和1918年出版的《社会学的根本问题》中,提出了传播的信息链条思想。他认为,社会上的个人都是由特定的信息渠道联接起来的,只有研究清楚了个人在传播链中的位置,才能解释清楚个人行为的意义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J·杜威(J.Dewey),认为大众传播是变革社会的重要工具,对于改造社会和使社会价值体系的重新建构具有积极意义美国著名社会学家C·H·库利(C.H.Cooley),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对传播思想进行了研究。他从社会学与传播学两个方面对于人的社会化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人的“初级群体”和“镜中我”的概念。并且称之为个人社会化的途径和将整个社会连成一个整体的纽带美国著名社会学家R·E·帕克,在1904年完成的《群众与公众》的博士论文中,他系统研究了报刊的社会功能,认为在人的社会性过程中,传播起着重要作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H·米德,在由他的讲稿和课堂笔记整理出版的《精神、社会与自我》等四部著作中,提出了关于人的社会化、社会角色取得以及社会自我理论。他的关于“主我”(I)和“客我”(Me)理论,对于理解人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美国政治学家和新闻学者W·李普曼(W·Lippmann),提出“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的概念,并且指出大众传播既是“拟态环境”的营造者,又对形成、维护、修正和改变刻板成见具有积极的影响上述这些传播观念,代表了早期传播理论研究的最高水平。他们天才的猜测中带有明显的相关学科概念色彩和脱胎母板的印记形成阶段(1920—1950)奠基人:(1)拉斯韦尔:五W模式(2)拉扎斯菲尔德:意见领袖、二级传播、固定样本法、有限效果论(3)卢因:守门人(4)霍夫兰:个人差异论、军人心理研究创立者:施拉姆:开山鼻祖、传播模式发展阶段(1950—1965)C·香农: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型W·施拉姆:循环模型(1954年)赖利夫妇:传播系统模式(1959年)J·克拉帕:有限效果论(1960年)A·拉姆斯丹尼:两面提示、免疫效果I·珍尼斯:恐惧诉求研究成熟阶段(1965年以后)E·内尔诺依曼:沉默的螺旋”理论(1974)P·蒂奇诺:“知沟”与“上限效果”理论M.霍克海默等:批判学派(criticalschool)是在法兰克福学派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主要代表有、H.马尔库塞、T.W.阿多诺等人政治经济学派传播学家公认批判学派的哲学基础来源于卡尔·马克思。“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群中M·胡克海默、T·阿得诺、J·哈贝马斯等“树立起了一个以不断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本质为目标的广阔视角。他们试图暴露其背后的本质,并且通过意识上的革命为社会变革奠定基础”。他们认为,大众传播是为垄断资本服务的,应该从所有制关系和经济结构上来揭示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的内在矛盾“文化研究”学派该学派创始人是G·马尔库塞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经过S·霍尔、D·莫利等人的发展,形成了“文化研究”学派。其思想是,大众传播通过新闻、娱乐和商业信息的选择、加工和结构化活动,时时刻刻在为社会事物赋予各种“意义”,但是“赋予的意义”并不是中立的,而是有着利益和意识形态的驱动。“文化研究”成为批判学派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意识形态与霸权”研究A·格拉姆西把霸权与现代西方意识形态相结合,把现代国家看作“强制装置”和“霸权装置”的融合,E·M·艾森伯格等人认为:意识形态“构建我们的思想,控制我们对现实的理解”。。G·色尔本指出,意识形态涉及到几乎不曾受到质疑或审视的假设。他们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主要通过大众传媒的意识形态“霸权装置”来维护自身利益。传播学家有责任揭露其“虚假的合意”“解放”思想批判学派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是“解放”。M·艾尔威森、H·威奥姆特强调,批判学家所追求的目标是“将人们从传统束缚、意识形态、假设、权力关系、认同形式等对自主的追求、真正需求的澄清以至更高层次、更持久的满足造成压抑或扭曲的现象中解放出来。”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被西方社会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的德国学者J·哈贝马斯(J.Habermas)在1962年、1968年、1971年先后出版了《公共性的结构转换》、《传播行为理论》和《知识和人类兴趣》。他认为大众传播属于“公共领域”,要以“传播的合理性”来取代“工具合理性”。主张建立没有“支配和强制”的传播关系的社会,反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带来的人的异化的现实存在。他指出,批判学派的作用在于揭露导致意识形态霸权的社会结构和过程,只有当人们真正思考自己的存在时,才有可能实现人的解放女权主义理论该理论由“自由女权主义者”、“激进女权主义者”、“立场女权主义者”和“后现代女权主义者”的学说构成。主要代表人J·马绍、P·巴泽乃尔和D·蒙比、R·克莱尔等人。该流派认为,传统形式的组织天然就是“父权制”,女性有自己独特的观察世界和通过互动创造意义的独特方式。他们强调突出女性地位,提倡合作的价值、综合性思维和相互联系。克莱尔通过对“性骚扰”的研究,揭示出了组织文化赋予官僚人员特权,而把其他人(性骚扰的受害者)边缘化的规律性认识。在批判学派理论家这里,他们运用的研究方法是“意识形态批判方法”,采用的是“解构”技巧,来分析传播现象及其社会政治意义网络传播理论9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领域的广泛运用,网络作为新的传播形式正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T·罗斯扎克(T.Roszak)的《信息崇拜》(1994)、比尔·盖茨(BillGates)的《未来之路》(1995年)、N·尼葛洛庞帝(N.Negroponte)的《数字化生存》(1996年)和D·普泰斯科特(D.Tapscott)的《普泰斯科特预言:21世纪人类生活新模式》(1997年)、《数字化成长———网络时代的崛起》(1998年)等著作六、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1、传播学进入中国30余年,正处于发展时期。2、译著、队伍、观念改变。正确处理引进与吸收,批判与借鉴的关系,实现传播学本土化。3、最前沿动态:深层次本土化、网络传播、分众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