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十年”文革,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何去何从,中华民族再次被推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是关起国门继续搞阶级斗争?还是杀开一条血路,另辟一片天空?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从而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行,在短短的几年中,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农村到处呈现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为了反映农村这一深刻变化,1982年,作曲家施光南与词作家晓光一起满怀激情与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赞颂与希冀写下了这首歌。今天我们一起来回顾、分析这种巨大的变化是如何出现的。课标:(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秀山高级中学邱伟找一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如何?有什么意义呢?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方针)一、制定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12月3、意义:2、主要内容: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揭开了我国经济改革的序幕二、伟大实践:经济体制改革1、含义: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定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行方式,它包括社会经济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制度、方法以及经济运行机制。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前提内容目的实质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解放发展生产力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探究: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其前提、实质和根本目的是什么?2.必要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用农民们的话简单概括就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安徽、四川)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集体生产—分户经营经营方式:分配方式:管理方式:购销体制:人民公社—乡、镇政府生产大队—村民委员会平均主义—按劳分配统购派购制度—市场机制改革:意义:前提:特征:实质:生产资料公有制包产到户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想一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2)、发展乡镇企业——调整产业结构意义: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背景:家庭承包责任制普及后,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政府鼓励他们兴办社会急需的行业,扶助他们发展多种经营。乡镇企业的竹编手工业生产。广东乡镇企业为什么要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材料一:1956年,上海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购买风扇、鼓风机降温的措施,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自主权,要经过层层批报,当时要经过十一个部门审批,盖11个章。等最后的章盖完了,夏天已经过去了。材料二: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两厂仅相隔一墙,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所以导致了冶金部把铜调到外地去,而电缆厂要从云南调进铜,这样就造成了运输上的浪费和时间上的浪费。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国有企业说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没有自主权,不能发挥创造性、积极性,造成了官僚主义,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1)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1)国企存在弊端2)农村改革的推动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2)国企改革的中心环节:(3)国企改革的目标:(4)国企改革的作用就是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现规范化的公司制改革,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以适应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增强企业活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004年中国(包括香港、台湾)共有16家公司入选《财富》杂志排出的全球500强探究:如何看待国有企业职工下岗问题?国有企业改革就是要把企业推向市场,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企业职工下岗是不可避免的。这就需要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以有利于改革的顺利推进,以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5)、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下岗职工增加所谓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它是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发展到相当程度的产物,与所有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无关,其本身不存在姓“资”姓“社”的区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的市场经济三、目标: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认识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特点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资源配置方式行政手段配置市场配置“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邓小平南巡谈话(1992)十四大(1992)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十五大(1997)三、目标: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国家能够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实行有力的宏观调控。5、特征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加快了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策目标小结1、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A、遵义会议B、“文化大革命”结束C、中国共产党“八大”D、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2.首先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省份是()A安徽、四川B安徽、江西C福建、四川D安徽、广西DA3.下列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说法,正确的A.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B.适应了中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C.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D.是国家资本主义的表现4.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A.解放社会生产力B.增强农村和城市的经济活力C.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DB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80000900001234系列119891997200319785.观察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图,其中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因为实行了()A.社会主义工业改造B.企业民主化管理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6、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有一副对联“扶大厦之将倾……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此联创作应不早于()A、1949年B、1956年C、1966年D、1978年D阅读下面材料,想一想: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为什么选在农村呢?在农村实行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集体劳动,统一经营,平均分配,吃“大锅饭”,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生产缓慢,到1977年,人均口粮还没达到1957年水平,有1.5亿农村人口的口粮不足。邓小平指出:“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80%,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第一,人民公社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第二,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050010001500200025001978年1980年1985年1990年1995年1997年1998年1978年-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情况示意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成分户经营,自负盈亏。(1987年全国有1.8亿农户实行,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8%)“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探究】结合材料分析此时中国农民收入增长的原因【提示】原因:根本:直接: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联产承包提高了农民积极性今日凤阳县小岗村1976年产粮0.77亿公斤1980年产粮5.02亿公斤1981年产粮6.70亿公斤1982年产粮7.15亿公斤改革初期的凤阳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改革前的凤阳【探究】从凤阳的前世今生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启示?【提示】启示:改革要持续进行返回今日台州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