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概况一、古代经济发展概况1、阶段特征(1)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底下,远古人类以其有限的劳动经验和劳动协作在同大自然的艰苦抗争中,不断改进生产工具发展生产力,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和原始手工业出现并缓慢发展。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原始社会组织的演变和社会的进步。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出现,贫富分化加剧,并逐渐产生了阶级,开始向奴隶制过渡。(2)奴隶制的确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在当时条件下,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夏代农业工具以木石工具为主,出现了原始的水利灌溉技术,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夏朝有了历法。商朝奴隶制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农业是主要部门,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手工业以青铜制造最重要。西周井田制盛行,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农作物品种比商代更多,手工业分工更细。春秋时期,奴隶主为争霸战争的需要,重视发展生产。这一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增多。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使原有的阶级关系相应地发生变化,形成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各国也相继改革赋税制度,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这样,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为基础的井田制瓦解,我国奴隶社会走向崩溃。(3)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制的确立,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生产工具和水利事业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奴隶制的崩溃使更多的手工业努力转化为个体手工业者,促进了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城市兴起,中原市场繁荣。(4)秦灭六国后,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但由于秦的暴政,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破坏。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封建社会首次盛世局面。西汉时期农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牛耕的普及、铁农具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大量兴修和耕作技术的显著改进,西汉的手工业和商业也有发展,社会经济的进步,是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物质基础。西汉后期,土地兼并严重,生产遭到破坏。东汉初,采取恢复经济的措施,生产又得以恢复和发展。随着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广大农民日益失去土地,沦为依附农民。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黄河流域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5)三国时期,魏、蜀、吴都注重发展经济。曹魏重视农耕、推行屯田制,在淮河流域兴修水利,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在蜀、吴统治之下,西南地区和江南地区也得到开发。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农民大量南迁,江南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迅速,福建和两广也得到一定程度开发。南方的农业生产开始赶上北方,开始改变我国农业经济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北方的社会生产在十六国时期遭到破坏,但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南北经济的发,各地联系的加强,为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6)隋的统一,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但由于隋炀帝滥用民力,迫使大量农民离开土地,阶级矛盾激化,使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唐初,接受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全面发展,国力强盛。那时,对外交往频繁,政治、经济制度影响到国外,唐都长安成为亚洲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唐朝中期以后,随着庄园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唐朝实行两税法,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作为征税的主要标准,改变了以往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7)五代十国时期,黄河流域受到藩镇割据和五代各朝长期混战的严重破坏,直到周世宗改革后,经济才有所恢复。而同期南方经济有较大的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南方相对稳定,北方农民的南迁和割据政权注重发展经济。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农业、手工业发展引人注目,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南宋时,江南农业生产超过北方,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许多方面如水稻和棉花的种植、棉纺织技术、航海造船、对外贸易等成就就非北方所能及。两宋时期,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元朝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棉花种植范围进一步扩大,棉纺织技术进一步推广,海运和漕运的开辟保证了南粮北调,大都成为闻名世界的大都市,对外贸易空前发达。但元朝末年,政治黑暗,经济崩溃,导致元末农民起义。(8)明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积极恢复和发展经济。到明朝中期,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都超过了前代的水平,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投入市场,出现了一批具有专业职能的工商业城市,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在商品经济空前活跃的基础上,江南地区如苏、杭等地个别生产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这种萌芽虽然弱小,但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内部的新现象。明朝后期,政治腐败、土地集中、赋税沉重,社会生产遭到破坏,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而实行的一条鞭法因大地主的反对而被迫废止。明末农民战争中提出的“均田免粮”的口号,直接触及到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清初,奖励垦荒,实行“摊丁入亩”,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得到了缓慢发展,但腐朽的封建制度已经成为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严重障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居主导地位。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原因1、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社会经济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个经济部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和推动。首先是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发展起来。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商业和对外贸易得到发展,而城市、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商品经济繁荣时期和商品经济繁荣的地方,货币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并缓慢发展。在古代经济的发展中,虽然正常的经济发展秩序多次被战乱和社会动荡所打断,但发展是主要的。特别是战国、两汉、三国、南朝、隋唐、两宋、元朝和明清等朝代的初年,经济发展尤为突出。究其原因可大体分为如下几点:①新制度的确立;②国家统一安定局面的出现;③统治政策的调整(包括发展经济的奖励措施);④民族融合的加强;⑤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和农作物的推广;⑥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上述因素中,对某一朝代来讲,可能有两种或更多种起着作用,要根据某一朝代的实际而定。如西汉经济的发展,就是②③⑤⑥几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古代国家所确定和推行的对于社会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政策措施中国古代国家所确定和推行的对于经济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政策措施,主要有:①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政策。②抑制兼并,保护小农经济的政策。③官营工商业的政策。④对外贸易政策。⑤救荒政策。⑥平抑物价政策。⑦增殖人口和扩大劳动劳动力生产政策。⑧推广科学技术政策。⑨重农抑商政策。上述各项政策在内容上多有交错,又各有相对独立的内涵。在其实施时间上,有的延续时间较长,有的责主要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存在。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复习策略一)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农业是主要的经济部门。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长期领先世界,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繁荣昌盛的主要原因。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提高社会形态历史时期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发展奴隶社会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的青铜农具。人们已经懂得使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封建社会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加广泛,铁器时代到来;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牛耕并逐渐推广。耕犁的出现,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两汉时期农具得到改进,牛耕广泛推广。其中,重要的有耕犁上安装了用于翻土碎土的犁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西汉赵过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二牛抬杠的牛耕方法传到珠江流域,一牛挽犁的牛耕法也开始出现。西汉时期干旱地区推行代田法,重视及时收割和优选种子;学会了水稻的育秧移植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曹魏时期,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农业灌溉;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嘉峪关都已经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深耕细作,积粪肥田,后来还传到南方隋唐时期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江东地区出现了便于水田耕作的曲辕犁;通过围湖造田(圩田)和向山要田,进一步开发了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但对自然生态的平衡有所影响注意: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尺度,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物质标志。我国古代生产工具的发明和改进主要发生在唐朝之前,之后,长时间生产工具水平停留在唐朝的水平上农作物品种的发展历史时期农作物的发展商周时期后世所习称的“五谷”都已经种植,甲骨文和《诗经》都有记载两汉时期农作物除了粟、黍等主要品种外,稻麦得到推广种植,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东汉时期已经有了双季稻;在与西域的交往中,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胡麻、胡瓜、胡桃等陆续移植内地隋唐时期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茶叶种植广泛;不少来自于国外的蔬菜,如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的菠菜等开始种植宋元时期棉花种植在北宋时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元朝时棉花种植已经遍及南方;从越南引进的水稻良种占城稻,在北宋时期也传到江淮地区明清时期棉花的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明代由国外引进的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3、兴修水利工程: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因此,历朝统治者都非常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主要水利工程有:春秋时期芍陂的修筑,连接了淮水和长江流域的运河;战国时期修郑国渠和都江堰;秦朝筑灵渠沟通湘水和漓水;隋唐时期开凿大运河;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的水利超过六朝的总和;北宋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水利工程建设,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关系到交通运输和商业的发展。4、农业生产技术经验的总结著作朝代作者主要内容地位和意义《齐民要术》北朝贾思勰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农政全书》明朝徐光启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书中还将他和西方传教士合译的《泰西水法》一书内容引入,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中国古代农业科技中的总结性著作二、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表现及其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提高。2、农业生产的重要原因—生产关系的调整,包括土地政策和赋役制度的调整首先,土地政策的调整。要掌握调整的整体趋势和动机是:缓和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在土地问题上的矛盾,逐渐满足农民对一部分土地的所有权或经营权,借以调动农民生产和对土地投资的积极性,增加政府和农民的收入。以北魏的均田制为标志,各朝代开始重视满足农民对土地占有和使用的愿望,使农民获得一部分土地,实现了农民和土地的结合,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其次,赋役制度的调整。整体趋势是:简便征收手续和名目,逐渐废除了丁税、杂税和户税,突出田亩税;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从秦汉时期的编户制度,到北魏的均田制、隋唐的租庸调制、两税法和明清的一条鞭法、摊丁入亩、“地丁银”,逐渐废除了人头税,简化了征收的名目和手续,将税收逐渐摊入田亩中依据田亩数进行征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松弛了他们对政府的人身依附关系,调动了他们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货币地租的出现和人口的自由流动,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和手工业、商业的发展3、影响农业发展的其他因素首先,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在战乱年代(如唐朝安史之乱)农业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和破坏;相反,在政治稳定时期(如西汉和唐朝前期)农业发展就非常迅速其次,统治者的重视。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统治者的重视。统治者通过政策调整来刺激和推动农业的发展。前面所提到的土地政策和赋役制度的调整就是属于这一类。除此之外,历代政府还出台了一些旨在发展农业的措施,主要事例有:①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②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变法中“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秦国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③唐朝前期:唐太宗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和生产时间;武则天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