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建筑设计赏析这座极其漂亮、无与伦比的建筑建成于1959年。坐落在美国纽约市一条街道的拐角处,看上去就像一条巨大的白色弹簧。古根海姆博物馆建筑物的外部向上、向外螺旋上升,内部的曲线和斜坡则通到6层。螺旋的中部形成一个敞开的空间,从玻璃圆层顶采光。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外部非常朴实无华,只是将博物馆的名字装饰了一下。平滑的白色混凝土覆盖在墙上,使它们仿佛更像一座巨大的雕塑而不是建筑物。下图:古根海姆博物馆坐落在纽约市的一个拐角处。它与其他任何建筑物都迥然不同。旧式的博物馆就像是保存艺术品的仓库,分隔成一个个的小间,基本上没有考虑参观者的需求和感受。莱特斯毫不掩饰他对几条街之隔的大都会博物馆的建筑风格的不屑一顾。他建造了一座能将艺术品,人和自然的精神和气息贯通的建筑。展厅是环绕圆形建筑的螺旋线,从底层盘旋上升直到最高层,没有阶梯。圆形的中庭有一个玻璃穹顶。螺旋线表达了他对远方和广阔空间的追求。下图:古根海姆内一条长长的螺旋通道伸向不同部位或长廊的地板。螺旋线结束了,可是玻璃屋顶却和更高更远的天空相联系着。从博物馆的外面看,并不算很高。可是走进博物馆,向上一望,却觉得很高。这是螺旋线的特殊视觉效果。它仿佛是一座没有神像的崇高的殿堂。在大多数的高大教堂里,你会觉得人的渺小,在这里并不会。莱特并没有利用建筑贬低人的存在,人与艺术和自然是平等的。该博物馆保存了所罗门.R.古根海姆有现代艺术收藏品,因此该馆以个的名字来命名。许多展品由金属杆悬挂着,看起来似浮在空中。按照传统,博物馆在沿大厅四周的墙上展览艺术作品。但古根海姆打破了传统的惯例。索罗门古根海姆在博物馆开工前就已经去世,1959年古根海姆博物馆对外开放时,设计此博物馆的著名建筑大师弗兰克.劳埃德.莱特也已经去世半年多了。古根海姆博物馆最初用来展览非实体艺术—也就是抽象画。今天,对现代艺术和古根海姆博物馆的误解已经烟消云散了。全球共有五个古根海姆博物,并且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在世界各地筹建新的博物馆。几乎每一个新馆都是现代艺术的精品,都带来震撼和惊叹,又不免有些争议。古根海姆博物馆的某些商业运作手段也招来批评,可是观众从来却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西班牙古根汉姆博物馆柏林古根汉姆博物馆威尼斯古根汉姆博物馆(暂无图片)拉斯维加斯古根汉姆博物馆中银大厦香港中国银行大厦,由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设计,1990年完工。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地上70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时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亦是美国地区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厦。结构采用4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支撑,室内无一根柱子。中银大厦结构简介中银大厦采用合成的超强结构体,即以钢组构成盒状,内灌注混凝土,以之做为抗风力暨承重的主干。它贝氏作品惯用的设计,以平面为例,中银大厦是一个正方平面,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节节高升,使得各个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内变化多端,至于平面的概念,可以溯至1973年的马德里大厦,马德里大厦亦是以方正的正面做多边的分割,分析其组合,乃系两个平等四边形的变化。中银大厦外部仰视图中银大厦周围环境西南处耸立朱铭的“和谐相处”铜塑,对着的两个个巨大青铜像在灰色的花岗岩衬托下,甚是抢眼,铜塑的位置正是到香港观光胜地山顶缆车站的必经之处,就整个敷地计划而言,颇有点睛之妙,贝氏从事敷地计划,未若香港一般的惯常方式将建筑盖满整个基地,而用心地在东西两侧规划了庭园,为人挤楼拥的香港创造了精致的室外空间,诚乃可贵之举。大厦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庭园,园中有流水、瀑布、奇石与树木、流水顺着地势潺潺而下。水在此具有双重意义,实质方面,水声可以消灭周围高架道路的交通噪音,另一方面水流生生不息,隐喻财源广进,象征为银行带来佳运。中银大厦整体图(一)中银大厦整体图(二)音乐花园位于拉维拉特公园的南出入口附近,由两个互为补充但又有很大不同的建筑组成。音乐花园法国巴黎1984-1995两座建筑面对面地布置,分别位于大会堂的一侧。西边的建筑是音乐学院,南边的建筑则组织了音乐厅,音乐博物馆、排练房以及管理办公室。形成了一个独特地音乐和舞蹈地综合体,从而扩大了法国国家音乐学院的影响范围。西楼采用了曲面和退台的外立面处理方法,使得这个建筑似乎漂浮在位于建筑前的水池上方。更为自由的东楼采用一个长方形的形式,并且面向公园。首先,设计打破了大会堂的轴线,创造了一种不和谐,与公园的关系也更为自然。两个楼限定了一个比较宽广的矩形空间,延伸了大会堂的轴线,并且通过远景中的水晶剧院,与公园的动态轴线相融合,从而使东楼和西楼、大会堂、公园以及其中的景观形成了一种逻辑关系。音乐花园的内部空间遵循独特的原则:在形式和尺度上具有很大的不同性的各个全封闭空间,共同处于一个通透的大空间,并且由构成室内肌理的光束限定其边界。通道和通道的交叉点或者被玻璃围合或者与室外连通。因此,尽管这个项目的建筑密度很高,但光线和景观却无处不在。音乐花园这个综合场所充满活力,具有流动性,其中的建筑可以在快速的一瞥中得到快速“体验”。这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序列组合,持续、断裂以及趣味性的发现,构成了这个建筑综合体的音乐氛围,叙述了这个建筑综合体的音乐故事。建筑在这儿是运动中的声音艺术。光之教堂光之教堂日本最著名的建筑之一。它是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的成名代表作,因其在教堂一面墙上开了一个十字形的洞而营造了特殊的光影效果,使信徒们产生接近上帝的错觉而名垂青史。它获得了由罗马教皇颁发的二十世纪最佳教堂奖。光之教堂的魅力不在于外部,而是在里面,那就像朗香教堂一样的光影交叠所带来的震撼力。然而朗香带来的是宁静,光教堂带来的却是强烈震动。光之教堂的区位远不如前两者那般得天独厚,也没有太大的预算。但是,这丝毫没有局限了安藤忠雄的想象世界。坚实厚硬的清水混凝土绝对的围合,创造出一片黑暗空间,让进去的人瞬间感觉到与外界的隔绝,而阳光便从墙体的水平垂直交错开口里泄进来,那便是著名的“光之十字”——神圣,清澈,纯净,震撼。光之教堂位于大阪城郊茨木市北春日丘一片住宅区的一角,是现有一个木结构教堂和牧师住宅的独立式扩建。没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入口,只有门前一个不太显眼的门牌。进入它的主体前,必须先经过一条小小的长廊。这其实只是一个面积颇小的教堂,大约113平米,能容纳约100人,但当人置身其中,自然会感受到它所散发出的神圣与庄严。随后,你会听到由自己双脚与木地板接触时所发出的声响。建筑物由一个混凝土长方体和一道与之成15度横贯的墙体构成,长方体中嵌入三个直径5.9米的球体。这道独立的墙把空间分割成礼拜堂和入口部分。廊道两侧为素面混凝土墙,顶部由玻璃拱与H型横梁构成。廓道前后没有墙体阻隔,新鲜空气自由地在这个空间中穿行,其末端是绿色的树木和遥远的海景。透过毛玻璃拱顶,人们能感觉到天空、阳光和绿树。教堂内部的光线是定向性的,而不同于廊道中均匀分布的光线。教堂内部的地面愈往牧师讲台方向愈称阶梯状下降。前方是一面十字形分割的墙壁,嵌入了玻璃,以这里射入的光线显现出光的十字架。由于考虑了预算与材料之感,地板和椅子均采用低成本的脚手架木板。光之教堂由混凝土作墙壁,除了那个置身于墙壁中的大十字架外,并没有放置任何多余的装饰物。安藤忠雄说,他的墙不用挂画,因为有太阳这位画家为他作画。教堂里只有一段向下的斜路,没有阶梯;最重要的是,信徒的座位位置高于圣坛,这有别于大部分的教堂(圣坛都会位于高台之上,庄严而冷酷地俯视着信徒),此乃打破了传统的教堂建筑,亦反映了世界上每个人都应该平等的思想。光之教堂在安藤的作品中是十分独特的,安藤以其抽象的、肃然的、静寂的、纯粹的、几何学的空间创造,让人类精神找到了栖息之所。教堂设计是极端抽象简洁的,没有传统教堂中标志性的尖塔,但它内部是极富宗教意义的空间,呈现出一种静寂的美,与日本枯山水庭园有着相同的气氛。建筑的布置是根据用地内原有教堂的位置以及太阳方位来决定的。礼拜堂正面的混凝土墙壁上,留出十字形切口,呈现出光的十字架。建筑内部尽可能减少开口,限定在对自然要素“光”的表现上。十字形分割的墙壁,产生了特殊的光影效果,使信徒产生了一种接近上帝的奇妙感觉。安藤忠雄在讲座中提到:“其实大家都没懂光之教堂。”“很多人都说那十字形光很漂亮。”“我很在意人人平等,在梵蒂冈,教堂是高高在上的,牧师站的比观众高,而我希望光之教堂中牧师与观众人人平等,在光之教堂中,台阶是往下走的,这样牧师站的与坐着的观众一样高,这样就消除了不平等的心理。这才是光之教堂的精华。格蒂中心(1984-1997)格蒂中心是一个集展览、研究、行政、服务于一体的建筑群,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昂贵的博物馆之一。它坐落于一座小山丘上,建筑共8.8万平方米,面向洛杉矶市区和太平洋,周围景色优美。整个中心由6组建筑综合体组成,从中可以看到几乎所有迈耶个性化手法,堪称迈耶设计生涯的里程碑之作。从形体到光线,从空间到环境景观,迈耶无不全力以赴。格蒂中心设计最成功之处在于建筑群的组织与环境的完美结合。对照示意图1.礼堂2.办公室、信息研究所3.文保研究所4.博物馆5.到达广场6.餐厅7.中心花园8.艺术、人文研究所平面布置,用清晰的轴线关系组合圆形和方形将他们分离、合并、交叉、扭转产生明确的几何构图,使人想到理性的思维;1.礼堂2.办公室、信息研究所3.文保研究所4.博物馆5.到达广场6.餐厅7.中心花园8.艺术、人文研究所24568173示意图结构分析几何形状分析地形分析外部空间分析1.礼堂2.办公室、信息研究所3.文保研究所4.博物馆5.到达广场6.餐厅7.中心花园8.艺术、人文研究所24568173在造型上,仍然是几何立体的排列、穿插、迭合、扭转、凹凸,并在墙面的设计上多样变化,墙面、玻璃、柱子、石材相互作用产生统一的立体构图。格蒂中心的主体是由大厅和一组独立展厅组成的美术馆,依山就势的展厅被的楼群,六幢展厅建筑造型巧妙地分为两组不对称风格相近,但却又各具变化,方向形态错落有致,楼群中间则是露天庭院和水池。各展厅由天桥、楼梯和过廊相连接,空间的转换自然而流畅,观众在看完一个厅后,可以间歇地回到室外环境中,让身心得到调整。外墙面大面积采用了白色的金属铝板和来自意大利的大理石,金属外墙板的不同形式表示了建筑群中各种建筑的不同性质和功能。博物馆部分是重要的公众要素采用劈裂的大理石覆盖墙面,传达一种永恒和对艺术尊重的情感并且在山脊上与山体融合及过渡。主要的建筑物均采用这种来自意大利罗马的大理石使得整个场地统一连贯起来。谢谢欣赏,请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