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德铭中医外科名家陆德铭万华毛佳琳整理编者按陆德铭,浙江平湖人,生于1935年。1962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曾先后任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外科医师、副院长,上海中医学院、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卫生部政策与管理专家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上海分会副理事长等职。1993年被命名为上海市名中医,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院长。鉴于陆氏的学术成就和工作业绩,1988年被收入美国传记学会《世界著名领导者辞典》、1990年被收入英国剑桥世界传记中心《世界名人辞典》。陆氏生性敦厚、敏思,早年深受导师中医外科大家顾伯华教授青睐,续其薪传。他长期从事中医外科临床研究及教学工作,对乳房病、甲状腺病、痈疽、皮肤病、蛇咬伤、急腹症等疾病的治疗积有丰富的经验,并有不少建树。其《浆细胞性乳腺炎瘘管期的中医治疗》,1986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甲等奖;《调摄冲任法治疗乳腺小叶增生症临床与实验研究》,1992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主要著作有《中医外科学》(规划教材)、《实用中医乳房病学》、《中医外科诊疗图谱》、《实用中医外科临床手册》等。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孙思邈(《千金要方》)陆德铭,1935年出生,浙江平湖人。1956年考入上海中医学院,1962年毕业。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任外科医师、副院长,上海奉贤县齐贤公社卫生院院长;1984年至今,先后担任上海中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院长,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院长等职。还先后任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临床一所乳房病研究室主任、国家教委重点学科龙华医院中医外科学科带头人、《上海中医药杂志》主编、卫生部政策与管理专家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上海市高教局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医学院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上海分会副理事长、上海市中医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气功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全日本气功学会名誉顾问等。1986年晋升为教授、主任医师,1988年成为博士生导师,1993年被命名为上海市名中医。陆氏的学术思想和成就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被收入1988年美国传记学会《世界著名领导者辞典》、1990年英国剑第五卷325####桥世界传记中心《世界名人辞典》及《当代中国科技名人成就大典》等。陆氏大学毕业前在中医外科实习时仰慕导师、中医外科大家顾伯华教授的医术和医德,便萌立雪之心,顾氏见其敦厚、敏思,许为中医外科栋梁之材。时值1960年中央卫生部号召著名老中医带徒传经,乃招为门下,1962年大学毕业后留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中医外科,任医师,侍诊于顾氏,治学甚恭,精读了《外科正宗》、《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旁及西医《外科学》、《皮肤病学》,参合临床,正名、纂要、钩玄。在疮疡、皮肤病、肛肠病、乳房病、急腹症等各科分科领域内全面继承顾氏中医外科学术、临床操作经验。对良性乳房肿块的治疗尤有心得。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陆氏首次将乳癖分成肝气郁滞型、冲任失调型辨证论治,用益肾调冲任法取得显著疗效。陆氏还提出:乳腺增生的冲任不调见症乃是妇女周期性激素失调所致。于是指导研究生从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证实了他的推断,关键是排卵前期雌二醇和黄体生成素水平低下。用中药“乳块消”调整周期性激素失调,拮抗异常雌激素的刺激,从而恢复乳腺组织的正常结构,获得满意的疗效,其对乳腺增生病的病因学和治疗学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陆氏对顾伯华老师1958年在国内首先报道的“慢性复发性伴有乳头内缩的乳晕部瘘管”的临床研究,提出了该病的成因是由于乳腺管先天性异常,乳头内缩畸形所致的学术观点,并指导研究生从实验研究探明了与雌激素有关;结合临床、病理研究,确认本病即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瘘管期;提出该病与其他乳房疾病,特别是乳腺癌的鉴别诊断;在治疗上将单纯性瘘管的挂线手术改革成切开术,缩短了疗程,减轻了病人的痛苦。陆氏为本病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陆氏曾响应领导号召,深入农村医疗第一线,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毒蛇咬伤分风毒、火毒、风火毒的中医辨证和清热解毒、通腑利尿的总治则及其加减法,特别是根据蛇咬牙痕等对中毒程度与预后关系的估计,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遂以毒蛇咬伤专家蜚声沪、江、浙一带。陆氏与导师顾伯华教授一起探索疽毒重症,瘿瘤合并甲状腺机能亢进,骨、关节结核,系统性红斑狼疮,毛发红糠疹,急腹症大量使用抗生素后和脂溢性皮肤病等久病之后出现的阴虚证,用养阴清热为主法,佐证了伤阴在外证后期证治中的重要意义。另外还发现很多外科疾病如: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慢性迁延性炎症,静脉炎,血肿纤维化,非化脓性肋软骨炎,硬皮病等多有瘀血见症,用活血化瘀法取得很好的疗效,为治疗一些疑难外科疾病开拓了一条新的途径。陆氏身处新老交替、换代的第一届新中医学院毕业生,他没有辜负时代的期望,既谦恭地尊敬老师,尊重传统的学术理论和临床经验,至诚地全面继承顾氏中医外科学术经验,谨从师训研习经典,披览各家杂志,尝谓“治学犹高屋建瓴,要在筑基”。于顾师临证经验更是细大不捐、兼收并蓄,观察惟恐不细,辨证要在钩玄,方药力求精当。但又不使自己的思维囿于传统理论的桎梏,坚持不懈的学习,汲取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用之于外科学的研究。陆氏认为传统的研究方法和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发展中医事业不可缺一的科研途径,结合现代医学临床、科研成果融会贯通。陆氏治学之要一是勤奋、二是善思,善于从纷纭的临床表现中抽象出必然的规律来。陆氏为博士生导师、全国名中医、学科带头人,执师道严且慈,严于治学,一丝不苟地指导学生学习经典著作、现代科学理论、操作技能,又尊重学生的思路,刻意雕琢,循循善诱,鼓励学生在学术上有所建树。在生活中又是学生真挚的朋友,常和他们促膝谈心,关心学生的思想、第五卷326####生活,为中医事业造就了不少德才兼优的人才。陆氏性敦厚,敬老携青,深为同道所重,工作中以善于用人著称,尝谓:疑人无用,用人勿疑,凡用人必以信,重大节而略小过。陆氏曾先后主编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外科学》、《实用中医乳房病学》、《关节痛》、《中医外科诊疗图谱》、《实用中医外科临床手册》;参加编写《实用中医外科学》等专著。科技成果有《浆细胞性乳腺炎瘘管期的中医治疗》,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86年重大科技成果甲等奖;《调和冲任法治疗乳腺小叶增生症临床与实验研究》获1992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学术精华一、燮理气血阴阳,崇尚阴阳互求陆氏在临床诊治中,善于运用祖国医学阴阳气血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他指出,辨证论治首当辨明阴阳,因为病因、脉证与药性皆有阴阳,阴阳既明,则治之无讹。(一)首辨阴阳,崇尚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从外科临床所表现的证候群中,可以辨别出阴阳的属性。如发病迅速,皮损浅表,红肿热痛明显,肿势根脚收缩、肿块软硬适度,疮疡溃后脓出稠厚,并症见初起形寒发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者属阳;而发病缓慢,病程较长,病变部位较深,皮色暗紫或不变,肤热不显,肿势平塌,根脚漫散,肿块坚硬如石或柔软如棉,疼痛不显,疮疡溃后脓水稀薄或纯为血水,并伴有初起无明显症状,中期潮热、颧红,或面色白光白、神疲乏力、自汗、盗汗等症者属阴。所以临床辨证,审别阴阳是首要的环节。在论治方面,当考虑到病有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药物的寒凉温热之性,在施治上以阴药治阳病,以阳药治阴病。以阴阳来审别疾病的性质、病变的部位、体质的强弱、邪正的盛衰等,指导临床辨证用药,从而调节机体失和之阴阳,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也即《内经》所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则泻之”,“阴平阳秘”之义。陆氏常告诫学生,在临证辨治时,病情往往是复杂变化着的,不要拘泥于一点,而要综合参考分析,一个病往往是多个症状组合而成,不可能单纯表现为纯阴证或纯阳证,往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交错,而且随着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阴阳的属性也会随之而产生相应变化,所以要从疾病发展的整个过程去辨别阴阳,抓住主要的症状,掌握疾病的性质,施治方可有的放矢。如在治疗乳癖时擅用仙茅、仙灵脾、肉苁蓉、鹿角片等补助肾阳,同时常在助阳药中酌加山萸肉、枸杞子、天冬、生首乌等滋阴补肾,以期治阳顾阴,收阴生阳长、阴阳平补之功。在乳癌术后,病人往往气血两亏,复因化疗、放疗耗竭阴液,故术后多重在调补气血,养阴生津,常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等健脾益气,当归、白芍、枸杞子、生地、玄参、麦冬等养血滋阴,使正气得复,阴精不竭。又如乳癌术后部分患者卵巢切除,更年期症状提前出现,表现为心烦易怒,面颧阴肾阳,收阴阳互补、平衡阴阳之功。第五卷327####(二)再论气血,强调气血贵充裕、调畅气与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在生理上,气与血既是人体脏腑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在病理上,脏腑发生病变可以影响气血的变化,而气血的病变亦必然导致某些脏腑功能活动的异常。陆氏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体的正气旺盛,外来之邪就不易侵犯,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当人体气机紊乱,正气相对薄弱时,则抵御外邪能力减弱,而致人体发病,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陆氏在临床上十分重视扶助正气,常以四君子汤,益气健脾,以固根本,对生黄芪的用量尤为讲究,经常用至60克。陆氏认为,黄芪用量非大不可,否则,难以起到扶助正气的功效。如在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复发性口腔炎时,黄芪常用量为60克,配合养阴方药,症状很快就能得到控制,而有时黄芪用量不足时,往往效果不明显。陆氏善用黄芪,认为黄芪乃补气类之要药,用于久病气虚体弱者,常与党参、白术配伍而达补气健脾之效;用于卫外阳气不固者,常与防风、白术同用,取玉屏风散之意,达固密腠理,益卫固表之效;用于气虚脾弱水肿者,常与防己、白术配伍而行气利水;用于气血不足,疮疡脓成不溃,或溃后久不敛口者,与穿山甲、皂角刺、白术、茯苓、党参等配伍,达补养气血,生肌托毒之功;用于气虚伴血瘀者,常与桃仁、丹参、三棱、莪术合用,达行气活血作用。陆氏认为黄芪具有增加机体免疫功能,消除机体水肿,改善皮肤血液循环的作用。在扶助正气的同时,陆氏也非常重视精血的调理。他认为,气与血共同来源于脾胃化生,气中有血,血中有气,两者相互依附,相互为用,共同滋养温煦脏腑。在临诊时,症见面色萎黄发白,头晕目眩属血虚者,常以当归、白芍、熟地、阿胶、川芎、鸡血藤等,四物之义调补气血;对症见皮肤瘙痒干燥,脱屑等血虚生风者,常以生熟地、当归、肉苁蓉、防风、肥玉竹等养血祛风润燥。在临床上往往气血同病,故常采用气血同治的方法,如补气摄血,行气活血,补气活血等,而气血病变表现在外科临床上,多见于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不摄血等。如在治疗甲状腺病时,由于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脾失健运,而致气滞痰瘀凝聚于颈部而成肿块;往往采用疏肝理气化痰活血等法,使肿块得以消散。又如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疼痛,常多发于年老体弱患者,在皮损痊愈后仍有持续性的剧烈疼痛,陆氏认为多因患者年老体弱有正气不足,气不运血之本虚,同时又兼有气血瘀滞之邪实,故治当标本兼顾,扶正以祛邪,益气活血而化瘀。再如,乳衄一症,多由肝气不舒,郁久化火,迫血妄行而致,也有病久体虚,气不摄血而致,故临床亦多以泻肝凉血和补气摄血等治疗。古人曰:“善补阳者,必于以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化生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助,而用之不竭。”陆氏集多年临床经验,从众多的中药中筛选出: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最善补气健脾;当归、熟地、首乌、枸杞补血生血效果最佳;仙灵脾、仙茅、巴戟肉、肉苁蓉等最宜温肾助阳;玄参、麦冬、石斛、沙参、女贞子、天花粉最善补阴生津;柴胡、制香附、郁金、延胡索等疏肝理气;桃仁、丹参、三棱、莪术等活血化瘀。总之,陆氏治疗气血之病,大多以行气活血,益气活血,补益气血,益气摄血等相兼并用,这些治法应用于临床确实收到了满意的效果。二、识病是关键,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陆氏强调临床诊治首先识病,把辨病与辨证结合,成为其临床思维特色。第五卷328####(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