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识别及腕带识别制度一、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患者住院期间均需佩戴腕带。2、护士为患者进行输液、输血、给药、标本采集、发放特殊饮食等各种治疗、护理操作和转运前,禁止用床号作为唯一识别依据,必须使用2种以上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如姓名、年龄、腕带标识),各项信息无误后方可执行。3、对重点患者和无法进行有效沟通的患者(产妇、新生儿、手术、ICU、儿童、昏迷、意识不清、危重且无自主能力患者、语言不通或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相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并核对患者腕带信息加以确认。4、患者在医技科室做相关辅助检查或治疗时,操作前必须使用2种以上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患者信息,确保身份正确。5、对有药物过敏或传染病等特殊患者,腕带和床头卡应有相应标识。6、向患者做好宣教,以取得配合。若腕带损坏时,应及时更换,护理质量控制小组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有督导并有记录。经患者或家属确认住院信息,打印腕带给患者佩戴腕带损坏时及时更换,并确认信息正确病区执行各项操作,双人核对腕带识别身份信息执行特检时,操作者核对腕带,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确认护理质量控制小组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有督导并有记录二门、急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门、急诊患者由患者本人或其家属提供患者信息并填写病历楣栏中姓名、年龄等信息,确保准确;若患者为昏迷或神志不清的无名氏者应佩戴腕带,腕带标记为“无名氏+大写字母”作为临时姓名。2、急诊留观、昏迷、危重、抢救患者等均应佩戴腕带。腕带完好,信息准确、字迹清晰。3、护士为患者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和转运病人前,均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用2种身份识别方法。入住观察室,做好床头及腕带标识医生评估患者不需要住院,开留观医嘱检查、护理、治疗时落实核实门诊、急诊病人病情较轻时:门诊、急诊病人病情较重时医生评估患者依病情需要住院急诊医生告知患者及家属交代患者病情及注意事项电话联系相关科室,介绍病情,并开具入院证核对患者信息,引导患者家属办理入院手续急诊护士登记住院信息、再次评估患者病情、核对患者信息生命体征稳定者急诊科人员互送检查后送入病房相关病房准备好准备工作急诊科人员护送检查后送入病房双人核对,严格交接并记录急诊患者入住病房急诊患者入住病房生命体征不稳定者遵医嘱进行初步抢救,进入绿色通道相关病房准备好抢救用物医护人员陪同护送,配合抢救用品双人核对,严格交接并记录急诊患者入住病房急诊患者入住病房腕带使用管理制度为杜绝因患者身份识别错误造成医疗、护理差错事件,防范医疗纠纷与医疗事故,所有门诊、急诊、住院患者进行各种医疗活动时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识别患者身份的方法,以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特制订本制度。LOGO三、住院患者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识别标识,普通病人使用粉色腕带,对于无法标记手术部位的手术患者(如眼科、肛门手术),加带蓝色腕带。原则上“腕带”佩戴于患者左手腕部(左手有疾患时,佩戴右手),对于腕带过敏患者,可将腕带系于患者衣服第二个扣眼处,以便于核对,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均应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信息,准确确认患者身份。二、门诊患者由患者自述姓名,以及至少一项个人资料(如身份证号码、出生日期、电话号码、住址、病历或附有照片的证件、医保卡等)。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四、住院患者在进行各项检查、治疗、护理活动中,应同时使用床头卡、治疗单、腕带等方法确认患者身份;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对昏迷或婴幼儿患者,由其陪护人员报患者姓名,对无法进行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必须严格执行身份标识的方法和核对流程,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五、完善并落实医疗、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监护室、产房之间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六、医务人员在进行诊疗操作时,必须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患者识别的方法,并核对治疗单信息与腕带、床头卡信息是否一致,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七、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亲自与患者及家属沟通,陈述患者姓名,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八、患者转科交接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做好转科交接登记。评估患者建立入院腕带标识,核对姓名、性别核对住院证与腕带姓名、性别无误建立腕带标识,腕带内容完整,床号、姓名、性别告知患者身份识别相关注意事项,并于患者再次确认腕带信息无误检查腕带松紧度、肢端血运及皮肤完整性班班交接,随时观察,标识无脱落,字迹清晰出院解除腕带与患者再次核对腕带标识,无误摘除腕带标识,签字Thank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