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州记忆—海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图录丛书》《昌江县分册》编委会:主任:庞大海业务顾问:郝思德主编:黄兆雪副主编:方小玲编委:(以姓氏笔划为序)方小玲文立标庞大海郝思德钟海娇符启平黄兆雪谢来龙谢良平目录昌江县不可移动文物分布图前言一、古遗址1、信冲洞动物化石地点2、红林动物化石地点3、燕窝岭旧石器地点4、皇帝洞遗址5、乌烈村遗址6、老烈村遗址7、棋子湾遗址8、大仍遗址9、内坑角遗址10、唐村遗址11、牙营遗址12、下干沟遗址13、纳凤遗址14、大章村遗址15、乙在遗址16、大仍铜器遗物点17、昌化故城18、新城城址19、的牙楼烽火台遗址20、昌化—儋州古道遗址21、旧县村窑址22、海尾老港旧址23、清代铁炮出土地点24、新港清代瓷器水下遗物点25、新港清代沉船地点二、古墓葬1、赵鼎衣冠墓2、文翁周公墓3、卢王公墓4、南门园墓群三、古建筑1、峻灵王庙2、沙地天后庙3、沙渔塘神山庙4、恩荣坊5、马地村敬字亭四、古碑刻1、禁采石碌碑2、治平寺碑3、南天策马碑4、金戈铁马碑5、北黎图民事裁革碑五、近现代重要史迹1、里仁桥—海尾十三村农民抗捐起事旧址2、昌化港侵琼日军兵舰沉埋地点3、石碌日本碉堡4、石八铁路5、石碌火车站6、国民党昌江县党部旧址7、死难矿工纪念碑8、道隆革命烈士纪念碑9、保满村文革时期标语口号10、叉河镇文革时期标语口号11、海钢电影院毛主席塑像12、石碌矿山13、昌化铅锌矿旧址14、海南石碌钢铁厂旧址15、农垦石碌机械厂旧址16、叉河水泥厂17、昌化江铁路大桥18、石碌水库19、洪水村黎族金字形茅屋后记前言昌江黎族自治县位于海南岛西部,东与白沙黎族族自治县接壤,南连乐东黎族自治县,西隔昌化江与东方市相邻,东北与儋州市相连。全县分布面积约1569平方公里,其下辖8个乡镇。全县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呈阶梯状逐级下降,东南部为山区,山势很陡峭;中部均为丘陵,坡度比较平缓;西北沿海为平原和沙丘,地势较为平坦。主要河流有昌化江、珠碧江、石碌河等。在河流近旁台地和较高的岗坡上以及一些洞穴分布有史前时期人类活动的古代文化遗址。文物是国家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2007年4月,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这是国务院部署的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当前我国最大规模、首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在海南省政府及昌江县政府的重视和省文体厅及省文物局的指导下,在昌江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的领导组织下,我县于2008年正式开始实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此次普查范围主要是分布在全县境内地上、地下、水下保存的不可移动文物,同时也对已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近四年来,在实地文物调查中,我县广大文物普查工作者顶烈日、冒酷暑,爬山涉水,走村入户,发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传统,深入到全县8个乡镇、79个村委会、186个自然村进行了田野实地调查和水下文物调查,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共调查登录不可移动文物114处,其中,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51处,复查63处,主要包括有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碑刻和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类别,尤其是发现了部分工业和农业遗产等文物。昌江黎族自治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所获得的丰硕成果,反映了我县历史文化十分悠久灿烂。约40-60万年前的信冲洞、红林化石地点是海南岛发现最早的古动物化石地点,为探讨海南岛古环境、古地理变迁及寻找古人类化石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新发现的燕窝岭旧石器地点可能是海南较早的史前文化遗存。我县登录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十分丰富,主要分布在江河台地和丘陵岗坡,其中乌烈村新石器时代遗址采集上百件遗物,为研究海南西部史前文化的基本面貌特征提供了新的考古资料。古墓葬、古建筑、古碑刻等文物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昌江古代历史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保存下来的近现代重要史迹,主要有昌江地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革命斗争遗迹,这是同侵琼日军和国民党反动派军队进行了英勇斗争的历史见证。其他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和水下遗物点也是具有一定历史文物价值。为了充分反映我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所取得的成果,省文体厅决定推出《琼州记忆—海南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图录丛书》。因此,我们编辑了《昌江县分册》文物普查图录,其内容是我们从全县已登记的114处不可移动文物中,选出较重要的58处文物,它们都是具有较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本书基本上是依据不可移动文物的分类标准,将录入的文物按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碑刻和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五大类别体例进行编排的。其中,书中收录的不可移动文物既突出地域历史文化特色,同时也较关注近现代重要史迹、乡土建筑和工农业遗产等。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比较全面生动地反映和展示我县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本书的编辑,既反映了我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取得的成果,也体现着全体文物普查工作人员的辛劳和智慧。希望通过本书的出版,能使人民群众了解我县比较悠久而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增强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物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为我县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做出新的贡献。同时,也希望其为昌江黎族自治县在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中,增加新的历史人文旅游景点,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一古遗址1、信冲洞动物化石地点位于昌江县七叉镇西南昌化江支流南阳溪左岸的混雅岭信冲洞内。该动物化石地点发现于1995年,1998年又复查了动物化石地点,2006年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昌江县博物馆三方业务人员对该化石地点进行了科学发掘。洞口高出南阳溪水面约20米,洞口高约15米,内深约10米。主要在洞穴内次生的裂隙堆积中出土了较为丰富的动物化石,包括灵长目、食肉目、奇蹄目、偶蹄目、啮齿目、长鼻目及爬行类、鸟类、鱼类等,重要的化石有巨猿、剑齿象、中国犀、鹿、牛、野猪等哺乳类动物化石,有的还属于灭绝种动物。经过电子自旋共振法(ESR)测定,该动物群化石年代距今约40-60万年,地质年代相当于中更世中期。这是海南岛发现最早的古动物化石地点,为探讨海南岛古气候、古环境、古地理变迁及第四纪地质学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尤其是巨猿化石的发现,为认识我国巨猿的分布、演化及在海南省寻找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现为海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红林动物化石地点位于昌江县石碌镇鸡心村西南约3公里,分布在红林农场三队北近500米的石山岭上。2003年村民采石时发现该化石地点,采集的化石多为哺乳类动物,主要有熊猫、猩猩、象、中国犀、貘、野猪、鹿、牛等遗骨残骸,有的属灭种动物,化石程度较高。据初步分析,红林化石地点发现的动物化石与信冲洞地点出土的动物化石年代大致相当,其地质年代也当在中更世中期。其中,熊猫化石是在海南岛的首次发现,为了解中更世时期熊猫的分布及迁徙提供了一定的线索。3、燕窝岭旧石器地点燕窝岭旧石器地点位于昌江县七叉镇保由村西南约2公里,坐落在南阳溪较高的台地上。其北临南阳溪,南近燕窝岭。河漫滩上可见到有部分文化层堆积分布,在河旁台地断层中采集有多刃石质砍砸器1件,另在地表上采集到一些灰砂红褐粗陶片等。2007年对该旧石器地点进行了考古试掘,仅出土了部分灰砂粗褐陶片。据对采集的砍砸器器形、制作特征进行初步分析,可能为海南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制品。而在试掘中出土的灰砂粗褐陶片,则当表明这里也应有海南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4、皇帝洞遗址皇帝洞位于昌江县王下乡牙迫村五勤岭下,坐落在南尧河南面约200米。皇帝洞为石灰岩溶洞,内深约50米,高约25米,面积约570平方米。洞顶近呈穹状,洞的前半部分地面较平坦,洞的后半部分地表近呈斜坡状,为原来的岩石堆积。在洞内采集到一些磨制双肩石锛和米字纹、网形纹的泥质印纹陶片等遗物,经初步分析,当为海南新石器时代及汉时代的文物。现为昌江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乌烈村遗址位于昌江县乌烈镇乌烈村东约7公里处,坐落在较平缓的山岗坡地上,分布面积约15000平方米。在我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进行实地调查时被发现,地表上采集到147件文化遗物,其中大都为石器,加工方法多为磨制,有的通身磨光,主要有石拍、梯形石斧、有肩石锛、梯形石锛、小石锛、石凿、石壁等,其中又以石锛为多。这些石器主要为砍伐、切割等生产工具,反映了遗址的居民主要从事渔猎和采集生产经济。另有少量夹砂粗褐陶片,全为手制,器型以罐为主。经初步分析,这处岗坡遗址的文化内涵较为丰富,应为海南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它的发现,为认识和研究海南西部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布及其基本特征提供了新的考古资料。6、老烈村遗址遗址位于昌江县叉河镇老烈村东南约1.5公里,坐落在昌化江右岸高台地上,距江边约200米。遗址地表散布有一些石器、陶片等遗物,采集有磨制的梯形石斧、梯形石锛、有肩石锛及残石器等生产工具。另采集有夹砂黄褐陶片,多为罐口沿,均为手制。经初步分析,这是一处台地遗址,从采集文物来考察,它应为海南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这不仅丰富了对该地区史前文化的认识,也从一个侧面表明,早在三、四千年前古代先民就已劳动生活在昌江大地上。7、棋子湾遗址遗址位于昌江县昌化镇棋子湾东南近100米的海边沙地上,是由鹅岭、草岭等三个遗物点组成。其中,鹅岭遗物点分布面积约2000平方米,暴露在地表的遗物有夹砂粗褐陶片、泥质硬陶片及三角灶石、贝壳等。草岭Ⅰ号遗物点位于鹅岭东南约300米,分布范围长约3000平方米。草岭Ⅱ号遗物点位于鹅岭东南约100米,草岭东北约1公里,分布面积约1800平方米。草岭Ⅰ、Ⅱ号遗物点与鹅岭遗物点的文化面貌特征基本相同。据对这三个遗物点采集文物进行初步分析,棋子湾遗址应为海南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现为昌江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大仍遗址位于昌江县七叉镇大仍村西南约4公里,坐落在昌化江东岸的二级台地上。2006年由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昌江县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对大仍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约600平方米。出土遗物主要有石器、陶器、瓷器和铁器等。石器主要有石棒、石球、石饼等,仅为一般加工后直接使用。陶器可分为夹砂陶和泥质陶,器型有罐、盆、碗、钵等,除素面外,还有少量水波纹、弦纹等。瓷器仅有少量青釉瓷片。另有几件铁削、铁镖等。据初步分析,大仍遗址时代当为唐宋时期,这为探讨海南西部地区古代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9、内坑角遗址位于昌江县昌化镇东北约500米的青岭脚下,遗址平面随青岭山势大致呈等腰三角形分布,南北长约200米。暴露在地表的遗物有陶碗底、水波纹和菱形纹几何印纹硬陶片等。这当是一处唐代遗址。10、唐村遗址位于昌江县叉河镇唐村西约500米的昌化江右岸台地上,遗址地势比较平坦。在唐村遗址地表采集到部分陶片和青釉瓷片、青花瓷片等遗物,器形主要有碗、罐、钵、盆等,多为器物的口沿和足底。从地表采集的遗物来分析,初步认为当是唐代和清代遗址。11、牙营遗址位于昌江县石碌镇牙营村西约2公里的布盖岗上。遗址为南北走向,分布面积不大。1996年当地村民在挖土方时,于距地表深近0.5米处发现了一些磨制的石器,其中,有梯形石锛、有肩石锛、有肩石斧、石凿等,另有打制的砍砸器。经对发现石器的制作、器形特点考察,这应是一处海南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12、下干沟遗址位于昌江县乌烈镇乌烈村东北,坐落在山丘下一干沟旁的台地上,分布面积约15000平方米。1996年,当地村民在开垦荒地挖土时发现一些遗物,主要为石斧、石凿等石器工具。从出土遗物的制作、器形特点来分析,这当是一处海南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2009年县文物普查队又在遗址地表采集到少量夹砂粗褐陶片。13、纳凤遗址位于昌江县乌烈镇纳凤村东,坐落在昌化江右岸的台地上,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分布面积约为3000平方米。在遗址地表面散布有较多的夹砂粗褐陶片和几何印纹硬陶片,器形仅有罐、盆等,且多为口沿和足底。据初步分析,当为汉代遗址。14、大章村遗址位于昌江县七叉镇大章村内,为一处岗坡遗址。遗址呈东西走向,分布面积较大,约13500平方米。在地表采集有梯形石锛、双肩石斧、双肩石锛、双肩石铲和夹砂粗褐陶片等遗物。据对采集遗物的文化特征初步分析,应属海南新石器时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