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导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导学(修订版)亲爱的同学:你好!欢迎你参加“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的学习!我是郑学文,是本课程的责任教师。我很高兴能为你提供本课程的学习支持和服务。下面,我给你介绍有关本课程的一些情况,让你对本课程有更多的了解。一、课程介绍。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限选课程,属中央电大统服课。本课程课内学时为108,共6学分,开设两个学期。第一学期为小说部分,第二学期则是散文、诗歌、戏剧部分。阅读名著是人生一大幸事,充满了无限的乐趣,相信你也有同感。因此,这门课应该是你我都喜欢的,因为钱理群先生选编了他认为是最好的作品。现当代文学经过近百年的积淀,确实巳经拥有了一批名著与经典。以钱先生的眼光,他所选的作品自然是好的,当然,由于教材的篇幅有限难免有所割爱,不可能把所有的好的作品都一网打尽,这也在情理之中。阅读名著是乐事,但一想到要把她作为一门课来上,也许有人就高兴不起来了,为什么?因为,他很可能想起了以往那种“一主题二分段三写作特点”式的机械、冷漠的传统阅读方法。确实,这有点使人扫兴,不过,钱先生主张的可不是那种令人兴趣索然的传统阅读方法,而是“主体性的阅读”,即通过阅读、欣赏,将外在的作品中的文学因素内化为阅读者自己的主体感受,激发与培育起自身的想象力、感知力、创造力……,鼓励每一个学习者从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出发,对作品做出不同于他人的阐释。怎么样,钱先生的主张巳激起你的学习欲望了吧!不过,作为一门课程我们还是需要了解诸如教学目的、要求啦等等问题,以便更好地进行“主体性阅读”式的学习。那就让我继续为你作介绍吧。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同学们通过对所选文学作品的认真研读,掌握其要义和艺术特色,达到对现当代文学成就的深一层认识,并提高阅读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达到上述教学目的,教师将对作品的要义和艺术特色进行评析,要求同学们必须阅读所选的作品。由于篇幅所限,许多作品只是节选,有条件的同学应阅读所选作品的全部内容。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课程实施细则等教学文件请上中央电大或云南电大网站查寻。二、学习进度安排表学习时限学习或完成实践的章节学习时数备注(相关辅导)第1周鲁迅:《野草》3第2周鲁迅:《灯下漫笔》等3第3周周作人3第4周废名3第5周何其芳、沈从文3第6、7周张爱玲、巴金、汪曾祺3第8周杨绛、贾平凹、史铁生3第9周徐志摩、闻一多3第10周戴望舒、卞之琳3第11周艾青、冯至3第12周穆旦、牛汉32第13周昌耀、北岛、翟永明、海子3第14周翟永明、海子3第15、16周《酒后》、《日出》2第17周《北京人》3第18周《茶馆》3第19周复习6三、学习重点第二编散文部分⑴鲁迅:《野草》选读(三篇)《死火》是鲁迅关于“火”的想象:不是从单一的“生命”视角,而是从“生命”与“死亡”的双向视角去想象“火”。——要抓住这一基本点来阅读本文。1、鲁迅为什么将“(死)火”置于“冰”(冰山,冰天,冻云,冰树林,冰谷)的背景下?注意“红色”与“青白色”的“互相反映”和转换。2、注意鲁迅怎样描写“死火”的形象。3、琢磨这些描写:“我拾起死火……那冷气已使我的指头焦灼”——“冷气”怎么会产生火的焦灼感?“登时满有红焰流动……”,火怎么会如水般的“流动?这些反常识、反常规的想象与描写,传达了鲁迅怎样的一种独特体验与思维?4、怎样理解“死火”生存的两难困境:不动就将“冻灭”,跳出继续燃烧仍不免“烧完”,以及最后的选择:“那我就不如烧完”?——这将是理解本文的难点所在。《影的告别》要抓住几个关键词语——第一部分(“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如彷徨于无地”):连续十一个“我不”,表达了怎样一种无条件、无讨论余地的拒斥态度?“我”拒斥了什么?第二部分(“我不过一个影,……如果现是黎明”):连续四个“然而”,表达了怎样一种选择的困境?为什么“黑暗又会吞没我”,“光明又会使我消失”?第三部分(“朋友,时候近了。……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连续三个“我愿意”,表达了怎样一种选择?试体验一下:“只有我被黑暗吞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这是怎样一种生命状态与境界?《腊叶》首先要注意本文写作的特殊背景:本文写于1925年12月26日,发表于1926年1月4日;而据鲁迅日记记载,从1925年9月23日起,到1926年7月5日正是鲁迅肺病复发,3面临死亡威胁的时刻。本文是“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也可以看作是鲁迅留给后人的“遗言”,文中的主旨:“旧时的颜色”必在后人“记忆中消失”,与十年后“遗嘱”中一再叮咛“忘掉我”是一个意思。由此产生了本文构思的特点:“那假设被摘下来夹在《雁门集》里的斑驳的枫叶,就是(作者的)自况”。阅读本文应抓住这一重点: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生命的同构与融合,鲁迅如何把他的生命的颜色化作了枫树的生命之色。特别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这使我记起去年的深秋。……明眸似的向人凝视”这一节,象征病痛与死亡的“乌黑”的阴影,竟出现在生命之色的“红,黄和绿的斑驳中”,这“死”与“生”的并置与交融,是死的绚斓,也是生命之美,“明眸”似的“凝视”,更让人悚然而思。⑵《阿长与〈山海经〉》1、阅读本文要抓住“语感”这一环节——要学会感悟词语背后的东西。文章一开始就大谈如何“憎恶”长妈妈。注意从一联串充满贬义的词语(“实在不大佩服”、“最讨厌”、“不耐烦”、“磨难”、“繁琐之至”、“非常麻烦”等等)中读出一丝温馨,一种爱恋,以及掩饰不住的幽默感。长妈妈一声高喊把文章引入一个新的境界。从“哥儿”的称呼,“三哼经”的误读,快人快语的说话语气中,你对长妈妈有什么新的感受,新的发现?写到哥儿的反应,作者着意用了一联串的“大词”:又是“霹雳”、“震悚”,又是“敬意”,“伟大的神力”。幼年的“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你自己幼年生活中有过这样的心目中的“伟人”吗?而最后作者的仰天长啸:“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在鲁迅作品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你由此对鲁迅的内心世界有什么新的感悟?2、有兴趣的话,可以写一篇《鲁迅〈朝花夕拾〉里的儿童世界》;再有兴趣,可以将《朝花夕拾》与《野草》连起来读,研究一下“鲁迅心中的两个园子”。⑶《灯下漫笔》1、“漫笔”之一:要抓住三个逐渐升级的论断,这构成了作者思维的三大跳:“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欢喜”——“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是如此”——(中国的历史就是)“想作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循环。请琢磨作者是怎样逐步深入地引出这些论断?他的依据是什么?这些分析能说服你吗?“漫笔”之二:要抓住全文最后的高潮:“这人肉的筵席现在还排着,……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前面所有的文字都在“蓄势”:不仅是理性分析的推演,更是情感的酝酿,一步步逼到顶点。请分析这一过程,并从中体会鲁迅杂文的逻辑力量与抒情特性。2、以上几个石破天惊的论断,不知惊醒了多少中国人。如果你的灵魂同样受到了震动,试写下你的读后感。也可以联系扩展性阅读的篇目,写一篇《鲁迅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剖析》。4⑷鲁迅:《女吊》《女吊》是鲁迅晚年极为自得的杰作,其匠心独运之处,值得仔细体会。1、文章写的是“女吊”,但直接写“女吊”的文字实际上极少,可以标出有关字句,看看篇幅占整篇文章多少——这些内容是最核心的部分。2、文章写的是戏台上的“女吊”,“女吊”出场之前,先写看客、“起殇”、“男吊”等等,为“女吊”作铺垫,可以标出有关字句,看看篇幅占整篇文章多少——这些内容是直接相关的部分。3、在这些文字之间,鲁迅插入各种各样的议论性内容,与叙述交叉进行,这些内容将叙述各部分“隔断”,一松一紧,使整篇文章呈现一起一伏的“节奏”。4、最后一段有明显的转折,谈了另一层意思,试思考这是对文章开头的良好呼应还是损伤了全文的流畅。5、本文主题是“复仇”,有条件请阅读鲁迅其他有关作品如《野草》中两篇《复仇》、《故事新编·铸剑》等,以及相关研究文字,思考鲁迅这一人生与思想命题。⑸周作人:《苦雨》:这是一篇“借物咏怀”的文章,“苦雨”很能代表当时作者的心境,借着回忆、想象以及叙述,各种各样的“雨”被搬到笔下,写得相当自如,而整篇文章始终笼罩在淡淡的哀愁里。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使用的是“书信体”,借着这一“私人化”文体,叙述更显得娓娓而谈。本文也很能体现周作人文章的特点,所用材料都是一般情况下不入诗文的,而他都能写出味道来,自有其过人之长。文章写得似有意似无意,似有意思似无意思,所谈的确都是“私事”,又在结尾若有所指若无所指,凡此种种,皆为典型周氏风格。㈥周作人:《水里的东西》和鲁迅《女吊》相类,本文写的也是“鬼物”或至少是“异类”,对读将获益匪浅——无论其同其异:1、两篇文章同样征引繁富,可见“史才”;同样写出鬼的可敬或可爱,可见“诗笔”;同样不局限于就事说事,可见“议论”。2、《女吊》夹叙夹议,在叙述中逐渐展开议论;本文纯是议论,娓娓而谈,环环相扣,仔细体会这两种写法。3、文中有一节写到河水鬼“在岸上柳树下‘顿铜钱’”,淡淡勾勒;对比《女吊》中对“女吊”浓墨重彩的描绘,体会二者不同的审美趣味。54、周作人曾说他不喜欢《伊索寓言》,是因为它讲完故事后每每多此一举地谈意义。本文明知故犯,就文章本身来说,是败笔吗?⑹周作人:《金鱼》:与鲁迅一样,周作人文字也是变化多端,本文就是一例。开首议论“三不喜”,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想象一个大池”以下,写得风云舒卷;结尾议论,出语辛辣。试与《苦雨》比较文字特点异同。文章开头一段分文章“有题目的”和“没有题目的”两种,结尾呼应出文学有“载道”、“言志”两种,是此文命意所在。周作人认为文学应该是表达个人感情产物,而不应该成为政治或势力的工具。⑺周作人:《鬼的生长》:《鬼的生长》属于引起很多争议的“文抄公体”,亦即整篇文章大部分由抄书而成,这是周作人的特殊文体之一。文章开头一本正经地考证人死后是否继续生长的问题,歪题正做,试体味其诙谐之意。后半部分大量抄引《乩谈日记》,并说是“我读过的最悲哀的书之一”,悲哀在于何处。作者重“人情物理”,他从这荒唐的“扶乩”记录中读出了什么。文中说:“我不信人死为鬼,却相信鬼后有人。”这是解读作者谈鬼文字如《水里的东西》,乃至鲁迅《无常》、《女吊》的钥匙,宜深加体会。“文抄”所抄皆为古文,相应的,作者叙述文字也很大程度文言化了,这其中是否有什么道理。⑻废名:《放猖》、《三竿两竿》《放猖》:1、本文题材与《女吊》、《水里的东西》相类,但所要表达的意思与周氏兄弟“说鬼”文字并不一样,请考虑其中区别。2、写法上,《女吊》、《水里的东西》涉及极广,有上天入地之感;本文纯粹写实,不越雷池一步。这体现“大家”、“名家”之别的一个方面,试体会其间不同。3、全文皆落实处,仅结尾发了两句议论,并出现一个出人意料的比喻——“仿佛一朵花已经谢了”,这样收束是否佳妙。《三竿两竿》:6文中提到苦茶庵长老评论六朝人“写文章是乱写的”,其实本文也是“乱写”:开篇数句没头没脑;结尾也是似结非结;文中各层意思象是胡乱衔接而又极自然。《放猖》刻意为文,本篇乃不经意而成,试比较二者的笔法。⑼何其芳:《独语》1、普通散文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皆有实指,这篇散文名曰“独语”,指向内心,也可以说以想象为材料。这是另一类文章,更准确地说,这是写文章的另一种方式。2、这类冥想式的文字使得叙述和语言显现出特殊的风格;另外,作者的文字总的说来有好用修饰语、略伤华丽的毛病,试予体会。3、文中说:“可爱的灵魂都是倔强的独语者。”请结合全文,考虑作者的命意。⑽沈从文:《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是《湘行散记》中的一篇,描绘坐船经历由桃源到沅陵一段水路的风物和心境。重点阅读从“我坐到后舱日光下,向着河流清算我对于这条河水这个地方的一切旧帐”到“我有点担心,地方一切虽没有什么变动,我或者变得太多了一点”。你如何理解这里所谓“一套用文字写成”的历史与河流上的人“千年不变无可记载”的历史?⑾沈从文:《烛虚·五》《烛虚·五》表现了40年代后期沈从文创作所追求的“抽象的抒情”的创作特点。在作品的表

1 / 3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