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姓名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古代文化常识第一节古代的姓氏和字号现代汉语里,“姓氏”是一个词,“名字”也是一个词,但在古代,“姓”和“氏”、“名”和“字”的概念却完全不同。一、古代的姓和氏(一)古代的姓原始社会的婚姻制度,使孩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一个氏族由一位老祖母带领其儿孙生活在一起,这个生活群体就是一“姓”。《说文解字·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从‘生’,‘生’亦声。”表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个女性祖先的子孙。现在,在云南纳西族仍然有母系制度的残余。那里温泉乡阿古瓦村的益稭亲族,是由当地六个氏族之一分衍出来的。“益稭”一词本来就是一位女祖先的名字,因为她开始建立了新亲族,所以她的名字就逐渐成为该亲族2的称呼,每个成员的名字前面都冠以“益稭”这个姓。《说文解字·女部》所收的姓有十几个。如姜、姬、嬴、姚、妫等。汉代王充在《论衡·诘术》中解释了这些姓氏的来源:“古者因生以赐姓,因其所生赐之姓也,若夏吞薏苡(yiyi)而生,则姓苡(后来写作“姒”si)氏;商吞燕子而生,则姓为子氏;周履大人迹,则姬(与“迹”同音)氏。”现代学者注意到姓氏与图腾的关系。黄文山先生说:“中国古姓,多为图腾之遗留。如秦姓嬴,是瑞兽之名;周姓姬,是鳄鱼的意义;夏姓姒,为妊娠的药草。”(二)古代的氏随着人口的不断增殖,氏族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发生分解,分解出女儿氏族和孙女氏族等。此外,族外婚往往是两个氏族之间相互通婚,男子往往由此氏族出嫁到彼氏族。3在向父系制过度时,就逐渐由男子形成新氏族。这些新氏族逐渐有了自己的称号,这就是氏。可见氏的产生是母系社会逐渐解体、以血缘为纽带的大氏族逐渐分化的结果。古人得氏的途径比较复杂,《通志·氏族略》总结了三十二类。有“以国为氏”、“以郡为氏”、“以邑为氏”、“以乡为氏”、“以亭为氏”、“以族为氏”、“以官为氏”、“以技为氏”、“以事为氏”等。常见的有以下几类:1、得于朝代名、国名。如夏、商、周、秦、齐、楚、燕、韩、魏等。2、得于封邑名。如颛顼帝的第十三代孙名造父,为周王掌管车马,周穆王就把赵成封给他,他的后人就以“赵”为氏。战国时期赵国的平原君赵胜封于武城,他的子孙便以“武”为氏。3、得于地名。即以所居地为氏。如北宫、南郭、西门、东闾等。44、得于字。诸侯王嫡子叫世子,其余的儿子叫公子。公子的儿子叫公孙。公孙的儿子便以祖父的字为氏。如鲁桓公有三个公子:公子庆父的字是仲,公子牙字叔,公子友字季。他们的后人就分别以仲孙、叔孙、季孙为氏。5、得于官职。即以先祖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6、得于职业技能。如巫、屠、优、卜、陶等。姓和氏本来有别。到了战国以后,姓、氏混同。到了汉代,就不能清楚地区分了。古代女子称姓,有一些习惯叫法:如果待嫁,就在姓上冠以排行伯(孟)、仲、叔、季,如姜姓的长女称“孟姜”,子姓的次女叫“仲子”,姬姓的三女叫“叔姬”,嬴姓的四女称“季嬴”等。国君的女儿嫁给他国的国君,可以在姓5的前面冠以自己祖国的国名。如齐国的姜姓国君的女子叫做“齐姜”。也可以在姓前面冠以配偶所封的国名。如姬姓女子嫁到秦国的称为“秦姬”。如果配偶死了,就在姓前面冠以配偶的谥号。如郑武公的妻子叫“武姜”。如果女子死了,就在姓上冠以谥号。如鲁桓公的妻子姓“姜”,谥号为“文”,所以就叫“文姜”。另外,也可以在姓的后面加“氏”字,如郑武公的妻子武姜,又可以叫做“姜氏”。二、古代的名字(一)古代的名名是代表一个人的符号。古人对命名很重视。《礼记》记载:孩子出生三个月,父母要选择吉日良辰为孩子行剪发礼,同时举行命名仪式。命名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根据出生时的情况来命名。如唐叔6虞出生时手心有纹似“虞”字,就名“虞”。郑庄公出生时难产,他母亲就名之曰“寤生”。孔子的儿子出生时有人送鲤鱼,就名为“鲤”。2、根据道德、理想、信仰等来命名。如曹操、庞德、杨修、许慎、周法僧、刘法护、姚菩提等。3、用美好的事物来命名。如周瑜、诸葛瑾等。(二)古代的字古代礼书中说,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时要取字。名是由父亲取的,字是由宾客取的。取字之后,外人只能称其字(表示尊敬),家人才能呼其名。1、男子的字贵族男子的字早期全称用三个字。第一个字表示排行——长幼顺序为伯(孟)、仲、叔、季。第二个字是字。7第三个字表示性别,用“父”或“甫(男子的美称)”。如兮(氏)甲(名),姓和字的全称为兮伯吉父。逢丑父、庆父等等。2、女子的字女子称字与男子大致相同,只是末一个字改成“母”或“女”。男女称字的全称很麻烦,所以往往用简称。(三)名和字的联系古人的名和字之间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这些联系主要有:1、同义的。如宰予,字我。曹操,字孟德。诸葛亮,字孔明。张辽,字文远。2、反义的。如端木赐,字子贡。韩愈,字退之。徐退,字进之。3、连义的。如司马牛,字耕。赵云,字8子龙,苏轼,字子瞻。4、辨物统类的。如蔡琬,字季玉。周鼎,字伯器。萧珪,字君玉。5、暗含成语诗句的。潘岳,字安仁,寓“仁者乐山”之意。薛玉壶,字冰心,本自“一片冰心在玉壶”之句。(四)名和字的连称汉代以前,当名和字连称时,往往是先称字后称名。如白里(氏)孟明(字)视(名)。汉代以后,一般是先名后字。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籍贯)萧(姓)君圭(名)君玉(字),长乐(籍贯)王(姓)回(名)深父(字),余弟安国(名)平父(字)、安上(名)纯父(字)。三、古代的号9号有别号、谥号和庙号三种。(一)别号。一个人的姓氏名字都不由自己选择,但别号(又称“号”)可以由自己选择。同时,一个人可以有几个别号。从别号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情趣、志向等。别号有两大类:1、以自己的身分命号。如杜甫号“杜陵布衣”。齐白石号“老木工”。2、以自己的居处命号。如朱熹,号“晦庵”。杨万里,号“诚斋”。邵雍,号“安乐窝”。黄庭坚号“山谷”。文人的号往往有文雅清高的含义。(二)谥号。历代帝王、后妃、百官等有爵位的人死后,朝廷议定的特殊称号叫做谥号。谥号是根据死者生平事迹给予的褒贬称号,可以分为三类:1、表示褒奖的。有“文”、“武”、“昭”10“景”、“惠”、“穆”等。如秦穆公、汉文帝、汉武帝。2、表示贬责的。有“幽”、“厉”、“灵”、“炀”等。如周幽王、周厉王、晋灵公、隋炀帝。3、表示同情的。有“哀”、“愍”、“怀”、“悼”等。如汉哀帝、楚怀王、齐愍王、晋悼公。大臣的谥号往往是两个字。如诸葛亮谥号为“忠武”,岳飞的谥号为“武穆”。除了朝廷议定的谥号,还有私谥。这是德高望重的学者死后,其亲友门人所加的谥号。私谥出现于春秋末年,到宋代发展到鼎盛时期。如南朝·宋·延颜之为东晋·陶潜作诔文时,谥为“靖节征士”。宋代黄庭坚死后,门人谥之为“文节先生”。此外,谥法中还有追谥、加谥、改谥、11夺谥等名目。追谥是给死了很久的人赐谥。加谥是在原来的谥号上加字。改谥是改变谥号。夺谥是撤消原来的谥号。(三)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叫做庙号。起庙号是从殷商时代开始的。如武丁的庙号为“高宗”。汉代承殷制,汉惠帝追尊汉高祖的庙号为“太祖”,汉景帝追尊汉文帝的庙号为“太宗”,汉宣帝追尊汉武帝的庙号为“世宗”等等。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第二节12第二节古代的职官古代知识分子往往把入仕做官作为人生价值的重要标准,所以古代文献中每每不厌其烦地叙述某人做官的履历。因而,弄清古代官秩,是读懂古书的重要环节。历代职官体系庞杂,既有制度的更易,又有官名的变化,加上中央的、地方的大大小小正副杂官,简直难以理清。古代职官是一门专门的学问,这里只能描述其大致轮廓。一、中央官制秦汉时期为三公九卿制,隋唐时期为三省六部制,魏晋时期为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的过渡时期,明清时期为内阁制。(一)三公九卿制1、三公三公是最高的官位,各个朝代所指不一。13西周时期的三公是指司徒、司马、司空,另一种说法是太师、太傅、太保。秦汉时期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丞”“相”二字都有辅佐之义,得名于“丞天子,助理万机”,又名“相国”、“相帮”。西汉末期,汉哀帝继承古制,改名为大司徒。丞相或置一,或置二(称左、右丞相)。太尉从秦代开始设置,是全国最高的军事长官,汉武帝时期改称为大司马,东汉时期又改称为太尉。御史大夫,丞相之副、侍御史之长,负责监察百官。西汉时期的御史大夫往往升任为丞相。汉成帝时期改称为大司空,汉哀帝时期又改称为御史大夫。东汉不设置御史大夫,而设置大司空,后来称为司空。2、九卿九卿原为中央各主要行政机关的总14称。其名称最早见于《周礼》。当时的九卿,指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少师、少傅、少保九种官职。秦代设置的九卿为: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傅。汉代继承了秦代的官制。奉常掌管宗庙祭祀及各种礼仪,。西汉景帝时期更名为太常,下设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等。郎中令主管守卫宫殿门户,属官有大夫、郎、谒者等。汉武帝时期更名为光禄勋。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主管宫廷车马,及全国的马政。廷尉为最高司法审判官,汉景帝时期更名为大理,汉武帝时期复称廷尉。典客负责对少数民族的来往、接待等事务,秦代称典客,汉景帝更名为大行令,汉15武帝时期改称为大鸿庐,东汉改为大鸿庐卿。宗正掌管皇族事务。治粟内史掌管粮食、货币等国家经济财政。汉景帝时期更名为大农令,汉武帝时期改称大司农。少傅主管的事务很广,包括宫廷事务,经营山海池泽和皇帝手工业。其收入不入国库,而是皇帝的私财。需要注意的是:“三”、“九”是古人心目中的神秘数字。事实上,行政官员远不止这些。三公九卿制虽然是秦汉时期的职官制度,但是并不是说只有秦汉时期才有三公、九卿的名目,就是到了明清时期,也还有“三公”,不过名存而权失,成为虚设的荣誉了。九卿也是如此,明清时期仍然有大小九卿,但其职能、地位已经是今非昔比了。16(二)三省六部制1、三省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时代不同,分工也不同。隋代时期,实行的是中书省取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的“三省制”。唐代是中书省定策,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执行。三者互相配合,又互相制约,共议国政。2、六部尚书省在执行政令时,要指挥六个部门工作,以取代“九卿”的职守。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自的职守为:吏部掌管官吏的升迁、罢免、考察等。户部掌管土地、户籍、赋税等。礼部掌管礼仪、科举、学校等。17兵部掌管军事、武官选用等。刑部掌管司法行政等。工部掌管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三)内阁制明代初期,沿袭旧的“三公”制,在中央设置中书省、都督府、御史台三大机构,分管行政、军事、监察事务。其中以中书省权利最大,直接领导六部,省内设左、右相国,后来改名为丞相。这种分权制很不适合封建社会晚期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谋反”罪名杀了丞相胡惟庸之后,就顺便撤消了中书省,并宣布永远废除丞相一职,同时提高六部的职权,直接归皇帝领导。朱元璋使用翰林院的学士、编修、检讨、修撰、侍读等来协助做文书工作,帮助皇帝阅览各机关的奏章,根据皇帝意图草拟处理18意见等,渐渐地位重要起来,被称为内阁学士或大学士。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在全国精选了解缙等七位年轻有为的士子入内阁,让他们参与议论国家的核心机密。从此以后,内阁中地位较高的首辅、次辅、群辅等人便慢慢具有了“三公”的权势。清代实行内阁与军机处双轨制的中央辅政制。一方面,清朝统治者仿照明朝官制,设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为内阁,所设大学士地位优越;另一方面,满族人入关以前属于奴隶制,其议事受奴隶制末期军事民主会议制的影响,设置所谓议政制。后来,因为康熙初年发生过鳌拜等辅政大臣操纵议政王大臣会议,压制皇权之事,康熙十六年,设立了南书房,由皇帝亲自挑选某些亲信文人入内办事,组成了以皇帝直接控制的机要秘书班子。雍正时期,又在此基础上设立了军机处,议政制就名存实19亡了。此时,一些日常公事仍由内阁办理,但是不再掌管机要了。二、地方官制地方官制与行政区划密切相关。就行政区划来说,大致可以分为秦及汉初的郡县制、西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州郡县制、唐宋时期的道路制和元明清时

1 / 2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