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坛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坛•第一节隋代文学(581---618)•一、特点:•隋立国37年,总的来看其诗歌成就不高,坛弥漫着形式主义的宫体诗风,自的文学特点并没有形成。•二、作家:•隋代文学的作者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北齐、北周旧臣。•隋最著名的诗人是薛道衡,《隋书》称之为“一代文宗”。代表作有《人日思归》、《昔昔盐》。•垂柳覆金堤,蘼芜叶复齐。水溢芙蓉沼,花飞桃李蹊。采桑秦氏女,织锦窦家妻。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恒敛千金笑,长垂双玉啼。盘龙随镜隐,彩凤逐帏低。飞魂同夜鹊,倦寝忆晨鸡。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前年过代北,今岁往辽西。一去无消息,那能惜马蹄。(《昔昔盐》)•《昔昔盐》中佳句“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被人所称道,诗中所写虽南朝常见闺怨题材,但清辞丽句,委婉细腻,情调和趣味偏于齐梁诗风。•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以计算归期的细微心理活动,委婉地表达出思家的深情,颇有含蓄不尽的风味。•和薛道衡同时且诗歌创作有特色的,尚有杨素、卢思道等。•春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隋炀帝《春江花月夜》第二节初唐诗坛•初唐自高祖武德元年戊寅岁到玄宗先天元年壬子岁(618-712),凡九十五年。•魏征在《隋书·文学传序》中说“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一、贞观诗风及上官仪:•唐太宗是贞观文学的领袖。贞观诗风主要受南朝文学的影响,逐步走向宫廷化。•贞观诗风:•在南、北朝文学由对立走向融合的历史进程中,初唐的贞观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主掌贞观诗坛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及其身边的北方文人和南朝文士,他们提出“各去所短,合其两长”的文学主张。贞观诗风的新变,起于对六朝声律辞采的模仿和拾掇,太宗及其周围的一批诗人,早年虽有融和南北艺术技巧较为成功的作品,但后来多奉和应制之作,尽管在声律辞藻的运用方面日趋精妙,但在风格趣味方面已日益贵族化和宫廷化。•上官仪是贞观后期的重要诗人。•上官仪对诗的形式与修辞有所探索,他提出“六对”、“八对”之说。•他的“六对”、“八对”之说,是从字音、词义、句法三方面对对偶作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精确解释,其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从字音方面说,有双声对、叠韵对、连珠对、连绵对之分;•双声对:黄槐——绿柳•叠韵对:彷徨——放旷•连珠对:萧萧——赫赫•连绵对:残河河若带——初月月如眉•从词义方面说,有的名对、同类对、异类对、双拟对之别;•的名对:天——地;山——谷;东——西;南——北;——斜;远——近;倾——正。•同类对:花叶——草芽•异类对:天清白云外——山峻紫薇中•双拟对:议月眉欺月——论花颊胜花•从句法方面而言,则有隔句对、回文对两种。•隔句对:•相思复相忆,夜夜泪沾衣。空叹复空泣,朝朝群未归。•回文对:•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回文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殿,•殿佛大过人。•上官体:•指唐初以宫廷诗人上官仪为代表的一种诗体,他的诗多为奉合应诏之作,绮靡浮艳,是齐梁宫体诗的余风。据《旧唐书·上官仪传》记载,上官仪“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上官体代表了追求形式技巧与声辞之美的宫廷化倾向,但有一种天然媚美之致,体现了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对律诗形式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古调别弹的诗人王绩。•他的诗质朴清新,脱尽铅华,抒写真情,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先驱(他上承陶渊明,下启王孟),有《东皋子集》。五律《野望》是他的代表作。•●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二、“初唐四杰”:•《旧唐书·杨炯传》:“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初唐“四杰”:•在初唐诗坛,能摆脱齐粱诗风影响、呈现新的创作倾向的诗人是号称“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他们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他们的诗重视抒发一己之情,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同时,他们还反对继承齐梁遗风的纤巧绮靡的上官体,追求着一种清新刚健的风格,在诗歌的题材、风格,形式诸方面均有新的开拓,成为初唐诗风演变中的第一次重大突破。为因循的初唐诗坛吹进了一阵清新空气,使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开始形成,但他们的诗仍残留不少南朝遗风。•“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一)王勃•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为文,未冠应举及第,授官朝散郎。•●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1、工整、凝炼、深沉、精警。•2、格调高朗。•3、充分体现出了唐代那种充满自信、乐观奋进的时代气息。•“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认不识君。”•——高适《别董大》•沛王李贤闻其名,召为王府侍读,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斥逐出府,入蜀漫游。•673年补虢州参军的小官,因匿杀官奴而获罪,遇赦除名。父受牵连被贬为交趾令。676年勃渡海省父,溺死。•王勃存诗虽然不多,但抒怀言志、写景抒情、羁旅思乡、送人别友诸方面均有佳作。有《王子安集》。骈文有《滕王阁诗序》以传世。工五言诗。•(二)杨炯•杨炯(650—693?),华阴人。年10岁,即中童子科,时人以为神童,待制弘文馆。676年应制举登科,补校书郎,后出为盈川令,世称“杨盈川”,恃才自傲,为政苛酷。在诗歌创作上,杨炯以五律见长,对于五律的定型化、规范化作出了一定贡献。•今存《盈川集》十卷。《全唐诗》仅存诗33首。他在《王子安集·序》中所表达的革新意向,是“四杰”诗歌创新精神很好的理论概括。他的诗歌以《从军行》最为著名。•●《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三)卢照邻•卢照邻(634?—689?),字升之。幽州范阳人。弱冠为邓王府典签,后为益州新都尉,以病去官。贫病交加,自称幽忧子,后投颍水自杀。其诗长于七言歌行,《长安古意》、《行路难》皆是传世佳作。卢照邻有《幽忧子集》。他在“四杰”中身世卑微,境遇痛苦,因此作品也多悲苦之音。•●《长安古意》•这首纵横开合、汪洋恣肆的长诗,可分四个部分,每部分又依次分为若干个小层次。•从“长安大道连狭斜”,到“娼妇盘龙金屈膝”为第一部分。诗人浓墨重彩着力铺陈渲染京都长安的繁华市井和统治阶级穷奢极欲的豪华生活。•从“御史府中乌夜啼”至“燕歌赵舞为君开”为第二部分,细致刻划长安的夜生活。•第三部分自“别有豪华称将相”至“即今唯有青松在”,主要描述与揭露权贵们互相排挤、倾轧的丑行。•最后一部分共四句,“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借汉代大学问家扬雄的典故,希望象扬雄那样终生致力于著述,远离尘世,与芳树为伴,不学干谒,洁身以自好。•这首言辞华丽的《长安古意》,以汉事讽唐,托古讽今。诗中蕴含的“讽刺”使它具有了现实主义意义。•这首诗隔句用韵,平仄协调,四语一转,是“王杨卢骆当时体”的典型特征。•气象阔大,语言华美。•(四)骆宾王•骆宾王(627?—684?),婺州义乌人。七岁口吟成《咏鹅》一诗,被誉为神童。高宗末为长安主薄,迁侍御史,被污下狱,出为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徐敬业讨武后,为作檄文。”徐敬业败,伏诛。一说徐敬业兵败后,与骆宾王俱隐为僧。骆宾王同样擅长七言歌行,五律也有佳作。作品有《骆临海集》。•他的《帝京篇》写帝京长安的华富和贵族的奢糜,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以及篇章结构等都和卢照邻的《长安古意》相近,被人称为“绝唱”。但为人传诵的却是他的一首五律《在狱咏蝉》。•【作品讲读】•●《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这首咏物诗,以托物寄兴手法,由蝉及己,由己及蝉,物我对举,相互融汇,抒情凄恻,寄托遥深,是咏物诗中的佳作,这首诗属对工切,重视兴寄,同样体现了“四杰”诗歌的创新精神。•(五)“初唐四杰”对唐诗的贡献。•1、题材、内容的扩大。使诗歌从宫廷走向了社会,从台阁走向了民间。•2、对待的格律形式作了有益探索。•首先,五言八句的律诗开始初步定型。•其次,古体和歌行体持别是卢照邻和骆宾王的七言歌行已趋向完备化,气势宏大,视野开阔,有刚健之气。•3、为完成南北诗风的统一,实现文质彬彬的理想做出了有力贡献。•三、杜审言与“沈宋”:•(一)文章四友:•指继上官仪之后,武后时代的四个宫廷诗人。即杜审言古、李峤、苏味道,崔融。社审言是社甫的祖父,其诗较少雕饰,对近体持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贡献,代表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二)沈宋:•“沈”指沈佺期,“宋”指宋之问,是高宗、武则天时期的宫庭诗人。二人媚附权贵,品格低下。他们所作律诗多应制奉和之作,佳篇不多,但词采精丽,且数量较多,格律形式完整,为后人所推祟,为近体诗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贞献。沈宋使五律完全定型,又使七律体制开始规范化。他们的五七言近体诗歌作品标志着五七言律体的定型。据《新唐书·宋之问传》记载:“及之问、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把欲听、盼听而又怕听和欲见、急见而又怕见的微妙心情表现得很出色。•●《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沈佺期)•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第三节陈子昂与唐诗风骨•陈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出生豪族,少任侠。18岁后发愤攻读,博览群书。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两次随军北征。后因父老解官还乡,回乡后,被射洪县令段简诬陷入狱,冤死狱中。•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四杰”之后,更高地举起诗歌革新大旗的是陈子昂,他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为唐诗发展开辟了道路。他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是其诗歌革新的一个纲领性文献。•陈子昂对齐梁诗风提出了两点批评:•一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二是“汉魏风骨,晋宋莫传”。•他着重提出了恢复“风骨”与“兴寄”两个问题。•所谓“风骨”,陈子昂称为“汉魏风骨”,也即通常所说的“建安风骨”,这是汉末建安时期出现的诗歌风貌。此时一些优秀诗歌,或反映社会动乱,或表达渴望统一的抱负,内容充实,情调慷慨,语言刚健,在思想和艺术两方面均有鲜明特色。•所谓“兴寄”,就是指《诗经》以来形成的比兴寄托的表现方法,亦即“托物起兴”、“因物喻志”的表现方法,以使诗歌寄意深远,扫除浮艳浅薄的形式主义风气。•其次,他提出了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瑰丽的文学。•陈子昂的诗歌创作•陈子昂的诗歌创作是他的理论主张的具体实践。他的《感遇诗》三十八首以及《登幽州台歌》等是他的代表作品,实践了他的革新理论。•首先,这些诗歌内容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无论是讽刺时政、慨叹现实,或是感怀身世、抒写理想,都具有感慨深沉、刚健质朴的特色,继承建安风骨,洗尽齐梁浮艳。其次,这些作品均重兴寄。•●感遇(其二)•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登

1 / 5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