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人物介绍研究方法发展阶段道德认识发展阶段推移与道德教育柯尔伯格:•柯尔伯格是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追随者,同时,他又在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了修改、提炼和扩充,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自己的一套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他的研究主要是采用“两难故事”,让儿童在两难推理中作出选择并说明理由。根据横段研究中不同年龄的儿童所作出的不同反应,柯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与皮氏的共同点:1、道德发展有一个固定的、不变的发展顺序;2、肯定道德判断要以一般的认知发展为基础;3、强调社会相互作用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柯尔伯格的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法欧洲有一个妇女患有一种特殊的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诊断后认为,只有本城药剂师最新发明的新药—镭能救她的病。这个药的成本约400美元,但是药剂师要价是成本的10倍。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多方求援,请求把药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赊账,但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因此走投无路,竟铤而走险,在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撬开了药剂师经营的药店,为妻子偷走了药。•研究对象:72男孩,来自芝加哥中产阶级和较下层的家庭,年龄分别是10、13、16,以后他又加入了小年龄的儿童、犯过错误的儿童和来自美国其他城市和乡村的男孩和女孩思考: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海因茨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海因茨有责任和义务去偷药么?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性命是否很重要?海因茨偷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仔细回忆故事中的情景,你认为海因茨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什么?为什么?•研究方法:两难推理故事•研究结果: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水平I-前习俗水平阶段1:法律道德•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外力的屈从或逃避惩罚。他们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成年人来决定的,对成人或准则采取服从的态度,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赞成者认为汉斯应该去偷,否则妻子家的人会来打他,反对者认为汉斯不应该去偷,因为偷东西是违法的,被抓住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阶段2:个人主义、工具性目的和交换•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要求的满足,偶尔也来自对他人需要的满足。在进行道德评价时,开始从不同角度将行为与需要联系起来,但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性,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大多数儿童持赞成态度,认为汉斯应该去偷,理由是妻子过去替他做饭、洗衣,所以汉斯应该帮助她。同时丈夫有照顾妻子的义务和责任,只要汉斯愿意,药剂师又无理,汉斯就可以去偷。水平II-习俗水平阶段3:个人之间的相互期待、相互关系和一致·儿童的价值是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众的意见,谋求大家的称赞。在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考虑到社会对一个“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总是按照这种要求去展开思维。•有的认为汉斯应该去偷,因为他的妻子现在需要帮助,有的认为汉斯不应该去偷,因为好孩子是不偷的,偷就不成为好孩子。他们认为遵守“互助”的习俗或“诚实”的规定都是舆论认可的,会受到社会的赞许,他们并不考虑汉斯这样决定的社会后果。阶段4:社会体系和良心•道德价值是以服从权威为导向。包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对汉斯的偷药行为,认为汉斯虽然有责任照顾和挽救自己的妻子,但如果偷药就会危害社会秩序,而这种秩序是由法律和道德规范来维持的。所以,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遵守法律,汉斯不应该去偷,如果大家都根据自己的念头去偷,社会就会不成样子。那么既不能违法偷药挽救生命的话,这个阶段就很难解决汉斯的困境。水平III-习俗水平阶段5:社会契约或功用和个人权利·以法制观念为导向,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义务感,但不再把社会公则和法律看成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条文,而认识到了它们的人为性和灵活性,他们尊重法制但不拘于法律条文,认为法律是人制定的,不合时的条文可以修改。也就是说,他们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仅仅是一种社会的契约,它是由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变的,而不是固定僵死的。•认为汉斯偷要是触犯法律的,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了挽救病人的生命,汉斯偷药是对的,而药剂师的行为也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他也没有错。他们认为汉斯偷药的行为可以得到辩护或从轻处理,不合理的法律应当予以纠正。阶段6:普遍的伦理原则·以价值观念为导向,有自己的人生哲学,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有独立的价值标准,思想超越了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行为完全自律。由于认识到了社会的重要性与维持这种共同秩序所带来的弊病,看到了社会公则与法律的界限性,所以在进行道德评价时,能超越以前的社会契约所规定的责任,而且是以正义、公平、平等、尊严等这些最高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以普遍的标准来判断人们的行为。·认为汉斯的做法是正确的,因为人类生命的价值无条件的高于一切,人的生命要比财产的价值高的多,汉斯的行为是对允许药剂师牟取暴利的法律的一种抗拒。这是最高层次的道德判断水平,已超越某些规章制度,而考虑较多的事道德的本质而不是具体的道德准则。•前习俗水平:按行动的结果判断是非。•阶段一:对是否的定义,即一个人为了避免惩罚,应该服从规则。•阶段二:发展了简单的交互的道义。•习俗道德水平:重点在社会需要方面,价值观放在个人兴趣之上。•阶段三:有良好的动机,表现出对别人的关心,儿童通过做好人而寻求认可。•阶段四:社会观点取得了优先地位,儿童不仅关心对社会秩序的遵守,而且也关心对这个秩序的维持、支持和论证。•后习俗或原则性水平:根据考虑过和接受了的原则。认知冲突法•程序一:教育课程的焦点集中在由教师和学生进行的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上。目的:引起认知的冲突。•程序二:引起两个相邻发展阶段学生的讨论,教师要支持和澄清超过这些学生中最低水平的一个阶段之上的观点,当这个观点为学生理解时,教师又提出新的情境向这个阶段的思维挑战,并澄清先前发展阶段的那种论点。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发生矛盾冲突,使他们找到思维方式中的前后矛盾和不当之处,并发现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角色扮演:儿童从自我中心向考虑别人的情感、观点和动机的转化是道德认识发展的关键。对柯尔伯格理论的简評:•(1)针对故事情节进行打分时比较主观的,可能会导致错误的解释。•(2)道德发展的阶段并不像柯尔伯格理论所认为的那样时领域一般性的。•(3)柯尔伯格发现人们的行为会出现倒退,说明思维与行为实际上联系不是非常紧密(言行不一致)。•(4)该理论最初只在少数白人身上得到验证,而且样本仅限于美国17岁以下的男性。虽然其他研究者找到了一些跨文化的证据,但在一些人群(犹太人聚居区)发现存在不同于柯尔伯格所说的价值体系的更高的道德水平。柯氏的道德认识发展阶段的推移与道德教育认知冲突法角色扮演道德发展是一种不断增长着的认识社会现实或组织和联合社会经验的那种能力的结果,有原则的道德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足条件——是逻辑推理能力(它是由形式运算的个阶段表示的的发展。——柯尔伯格柯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德育教育的启示•第一,中国的道德教育中,对道德主体的价值认识不够,将一方的价值强行规范和限制于道德主体,对道德主体进行限制和防范。科尔伯格否定教育者所扮演的这种价值代言人的角色,他认为,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应以基本的价值体系为根基,以正义为核心,在可实施的道德教育策略的运用中,提高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第二,道德目标的设定不能从实际出发,不能根据道德主体的需求来设定,道德教育缺乏感召力。科尔伯格认为,道德的发展遵循着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不变的、普遍的顺序阶段。在一切文化中,除了严重的身心缺陷外,发展总是依序向前发展,不能逆退,也不能逾越。•第三,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把学生看作单纯的受动方,无视其兴趣和需要,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立人格,道德教育所具有的情感性和丰富性就会消失殆尽。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自由意志,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智活动和实践获得道德上的进步,即在教学中,以受教育者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第四,柯尔伯格的科学性的道德教育研究方法为我国道德教育提供了借鉴。柯尔伯格把实证研究植入传统的道德教育之中,增强了其科学性,使道德教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