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常识•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种类可分为:(按论证方法分类)1.立论文定义:指针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正面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要用充足的有说服力的论据来证明所提出的论点。2.驳论文简介驳论文的知识1.什么叫驳论文•驳论是指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错误的反动的见解和主张。•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是驳论文。•2.批驳的方法•⑴直接批驳:①驳论点②驳论据③驳论证•⑵间接批驳——驳立结合说到日本,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中国以后面临的最大威胁恐怕就来自日本!回顾中日历史,与其说是一衣带水,倒不如说是“一衣带血”更为贴切。3000万同胞的死,永远是我们民族无法磨灭的伤疤。可如今,在我们对日本以德抱怨,对历史问题“宽大处理”的同时(1972年,我国政府为了中日“友好”和邦交正常化而宣布放弃500亿美元的战争赔款),而中国在日本人眼中,却成了“亚洲新列强”,“大和民族的祸患”。日本右翼政党多次叫嚣:“日本掌握的是亚洲霸权,这两个国家(中日)非打一仗不可。洛阳解放军150医院和8410生物研究所的研究报告说:“日本利用基因技术以知名化妆品和食品为主要的媒体来试图改变我们中国人的基因。”小小一支日产“SK-II”口红卖价人民币3千多的,还标榜华丽——只限出口到中国。可谁料到里面却特意藏有剧毒成分——能使我们后代的身体免疫力不断的衰弱。至于日本商品,你若知道索尼、三菱重工、本田等企业曾经至现在一直是日本“自卫队”军火(包括化学武器)的生产商的话,你难道还会为拥有日本货而自豪吗?想想惨死在日本化学武器之下的同胞们,这根本就是耻辱!抗战期间的一首小诗,叫做《假如我们不去打仗》,给我感触很深:假如我们不去打仗/那么敌人杀死了我们/还要用刺刀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哪,这是奴隶!鲁迅“民族魂”——鲁迅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时代背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三周年之后,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资产阶级的走狗文人以及所谓社会“名人”,散布“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同年9月25日鲁迅写作本文。义正辞严地批驳了当时对抗战前途悲观亡国的论调,驳斥了上述那些人诬蔑中国革命人民失掉了自信力的无耻谰言,表达了对中国革命前途的信心。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慨叹()搽粉()玄虚()脊梁()渺茫()诓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kǎi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kuāngxuánjǐmiăochá反问句要谈的对象要谈的事件——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第一部分:(1—2)摆出对方的错误论点和论据。第二部分:(3—8)驳斥敌论的论点和论据。第三部分:(9)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分清是非,向英雄人物学习,积极投身革命。研讨问题对方的谬误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对方的论据是——从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谈起:先是自夸“地大物博”,后是寄希望国联,再后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1、对方错误的观点是什么?对方是怎样得出论点的?找批驳的自夸“地大物博”希望国联求神拜佛是信“地”信“物”是信“国联”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他信力”是信迷信“突破口”中国人失去的不是自信力“自欺力”研讨问题作者承认对方的论据是事实,但这只能指一部分人,不是全体中国人,不能以偏概全;而且根据对方的论据“自夸这‘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求神拜佛”,归结出他们失掉的是“他信力”而不是“自信力”。因此,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作者是抓住对方论点和论据的脱节来直接反驳,揭示其论证的错误。研讨问题•作者提出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作者历数从古以来,就有的人,有的人,有的人,有的人,……3、作者正面提出的论点是什么?——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他们都是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研讨问题“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各指什么样的人?请分别说几个人物。“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指广大劳动人民,也包括为人类作出贡献的知识分子。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指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中国的脊梁埋头苦干的人——不求名利,埋头苦干,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毕升、李时珍、华罗庚、李四光、袁隆平拼命硬干的人——不怕流血牺牲,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民族英雄:陈胜、岳飞、文天祥为民请命的人——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和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杜甫、白居易、范仲淹舍身求法的人——历尽艰险,探求真理:玄奘、谭嗣同、李大钊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⑴从人数上看:•⑵从特征上看:•⑶从处境上看:研讨问题何尝少呢?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这句话批驳敌论证的什么毛病?批驳敌论证以偏概全的毛病。“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研讨问题研讨问题“脂粉”“筋骨和脊梁”“状元宰相”“地底下”分别喻指什么?“脂粉”喻美化、伪装;“筋骨和脊梁”喻气节、操守、品格;“状元宰相”喻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喻当时还处在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研讨问题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最后一句话写出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的文章是荒谬的,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观察。小结本文抓住敌论据不能证明敌论点为“突破口”,以反驳对方的论证为武器,一举击中其要害。反驳强劲有力。结构图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㈠论敌的论点、论据①论据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只希望“国联”现在:一味求神拜佛②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㈡直接反驳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㈢间接反驳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论据古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今有确信,不自欺前赴后继的战斗脊梁㈣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本文以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语言,驳斥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错误论调。既猛烈抨击了奉行不抵抗政策的国民党反动派,又热情歌颂了在斗争中英勇的中国人民,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表现了作者一颗爱国的赤诚之心。语言特点1、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2、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自信力”“他信力”“自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