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派绘画•野兽主义(Fauvism)是自1898至1908年在法国盛行一时的一个现代绘画潮流。它虽然没有明确的理论和纲领,但却是一定数量的画家在一段时期里聚合起来积极活动的结果,因而也可以被视为一个画派。野兽派画家热衷于运用鲜艳、浓重的色彩,往往用直接从颜料管中挤出的颜料,以直率、粗放的笔法,创造强烈的画面效果,充分显示出追求情感表达的表现主义倾向。色彩的抒情——野兽主义绘画•野兽主义得名于1905年巴黎的秋季沙龙展览,当时,以马蒂斯为首的一批前卫艺术家展于同一层厅的作品,引起轩然大波。有人形象地将这些画称作“一罐颜料掼在公众的面前”。而那位后来创出“立体主义”名称的《吉尔·布拉斯》杂志的记者路易·沃塞尔,则突发灵感地想到了这一恰当也合适的名称。他在那个被刺目的色彩弄得喧嚷不已的展厅中央,发现马尔凯(AlbertMarquet)所作的一件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小型铜像,不由得惊叫起来:“多那太罗被关在了野兽笼中!”(多那太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雕塑家)。不久,这一俏皮话便在《吉尔·布拉斯》杂志登出,而“野兽主义”的名称也很快被广泛地认同。•马蒂斯生于法国。父亲是个商人,母亲曾做过陶瓷厂的画工。少年时代的他在维尔曼杜瓦度过,中学毕业后他遵照父亲旨意赴巴黎攻读法律,完成学业后,他回到家乡附近的圣-康丹,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上了办事员。21岁那年,他患阑尾炎而住进医院,为了打发无聊时间,母亲送给他一盒颜料、一套画笔和一本绘画自学手册作为礼物。在画画当中,马蒂斯平生第一次感觉到“自由、安宁和闲静”。马蒂斯马蒂斯《舞蹈》《两个舞蹈者》《白羽毛》《蓝色的裸体》《蓝眼睛的裸像》马蒂斯作品《静物》《有橙子的静物》《有留声机的房间》1924《弹吉它的女人》《红薄棉布.马蒂斯夫人》马蒂斯作品《马蒂斯夫人像》自画像(1906)马蒂斯《红色的画室》马蒂斯《宫女和屏风》马蒂斯《戴帽子的妇人》马蒂斯《开着的窗户》马蒂斯《餐桌》马蒂斯《生活的欢乐》马蒂斯《摩尔式屏风》心灵之火的闪烁——表现主义绘画人们发现,在绘画艺术中,精神分裂症能唤起没有艺术素养的人的艺术活力,有时还能增加已成名的艺术家的创造力.也许像心理学家们所表明的那样,艺术家确实存在潜在的精神病的倾向,而艺术创作则有助于防止潜在的精神错乱表面化.有位作家曾说过:“有时我奇怪,所有那些不写作、谱曲或画画的人是怎样做到得以逃避发疯、忧郁、惊恐这些人类境遇中总是存在的东西.”这种绘画的治疗作用在表现主义绘画之父爱德华·蒙克身上表现得犹为明显。表现主义(Exprisseonism)一词,是德国艺术评论家威廉·沃林格(WillemWorringer)在其发表于1911年8月号《狂飚》杂志的一篇文章中首次采用的;他把这个词,与塞尚、凡高和马蒂斯等人的艺术联系在一起。1912年在狂飚美术馆举行的“青骑士”画展,再次被冠以这个名词。从此,该词便成为德国艺术中诸多偏于情感抒发的倾向的名称。从广义上说,表现主义可用于所有强调以色彩及形式要素进行“自我表现”的画家,但其特指的含义,则是基于二十世纪初叶德国的三大艺术运动,即“桥社”(DieBrucke)、“青骑士派”(DerBlaueReiter)和“新客观派”(DieNeueSachlichkeit)。爱德华·蒙克(1863-1944)爱德华·蒙克,(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是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复制匠。伟大的挪威画家,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他的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毕加索、马蒂斯就曾吸收他的艺术养料,德国和法国的一些艺术家也从他的作品中得到启发。他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为什么我与别人不一样?为什么我生来受到诅咒?为什么一定要来到这个世界?”——爱德华·蒙克表现主义,是指艺术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导致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的一种思潮,用以发泄内心的苦闷,认为主观是唯一真实,否定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反对艺术的目的性,它是20世纪初期绘画领域中特别流行于北欧诸国的艺术潮流,是社会文化危机和精神混乱的反映,在社会动荡的时代表现尤为突出和强烈。蒙克《呐喊》蒙克1893年所作的油画《呐喊》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在这幅画上,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蒙克自己曾叙述了这幅画的由来:《玛利亚》《玛利亚》裸着上身,披散黑发,姿态颓靡,精神困惑,她根本不象神殿上的圣母,她是蒙克已经死去的姐姐,或者是他想象中被爱情的本能折磨得惶恐不安的女性。色彩较厚,形象充满着忧郁感,调子沉着,画家就这样刻画了一个痛苦的心灵。《仲夏夜之梦》《仲夏夜之梦》,心绪不宁的少女,在夏夜里站立阿斯嘎德斯特兰森林里。她似乎毫无戒备,昂首挺胸,像是在挑逗男人,但对于在她背后划船取乐的年轻人的邀请,她却又置之不理。这是在性的憧憬和不安之间彷徨的少女内心的呼声。蒙克是以性的标记(水面摇晃的月光影柱)来表现画中的隐喻。蒙克《病孩》《卡尔约翰的黄昏》《生之不安》《在灵床旁》《街道》《自画像》《海边的男女》《跳舞》《两个女人在海边》《母亲死了》《实习医生》分解与重构——立体主义绘画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运动和流派。又译为立方主义,1908年始于法国。这个名称的出现含有偶然性。1908年,G.布拉克在卡恩韦勒画廊展出作品,马蒂斯批评勃拉克的画是在描绘立方体.评论家L.活塞列斯在《吉尔.布拉斯》杂志上引用此话评论说:”布拉克先生将每件事物都还原了……成为立方体”,这种画风因此得名。立体主义的主将是.毕加索和布拉克。毕加索(1881—1973),是二十世纪西方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一生留下了数量惊人的作品,风格丰富多变,充满非凡的创造性。毕加索生于西班牙的马拉加,后来长期定居法国。他的父亲是一位艺术教师。他自幼喜爱艺术,15岁时以优异成绩进入巴塞罗那美术学校,后来转入马德里圣费尔南多美术学院。毕加索“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毕加索他于1900年来到法国巴黎,开始以极大的同情心描绘穷人的生活。此时,他的作品充满悲剧性。瘦削的形象和冷灰的蓝色调,使他的画上充满孤独和绝望、灾难与不幸的感觉。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其创作的“蓝色时期”(1900—1904年)。1904—1906年是毕加索创作生涯的“粉红色时期”。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以描绘马戏团人物为主,形象虽然忧郁,却并不孤寂。1906年毕加索受到非洲原始雕刻和塞尚绘画影响,而转向一种新画风的探索。于是,他画出了那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杰作——《亚维农的少女》。苦艾酒一直是欧洲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们的挚爱,当时初到巴黎的毕加索也紧跟时尚好上了苦艾酒,这幅他1903年创作的代表作充满了忧郁的色彩,也是最著名的德尔肖像作之一。蓝色时期代表作品。蓝色时期(1900年至1903年)《喝苦艾酒的人》《一个盲人的早餐》《蓝室》《拿烟斗的男孩》创作于1905年,是毕加索“玫瑰色时期(粉红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这幅绘画也被许多人视为一幅杰出的男色作品。用一根烟斗烘托出一个头戴花冠男孩的青春和性感。《拿烟斗的男孩》在美国纽约索思比拍卖行被拍卖以1亿416万美元的天价售出,一举刷新绘画作品拍卖的世界记录,成为目前世界上最昂贵的画。粉红时期(1904年至1906年)《闺阁》《梳妆》《街头卖艺者》毕加索《亚威农少女》1906——1907年1907年毕加索受非洲原始雕刻和塞尚绘画的影响,完成了第一件立体主义作品《亚威农少女》,遭到各方的嘲讽与指责。《亚威农少女》以巴塞罗那亚威农大街妓女形象为依据,以立体主义方法表现五个几何形变异的女人。右边一个坐着的像戴着假面具,正面的脸上却画着侧面的鼻子,而侧面的脸上倒画着正面的眼睛。左边一个正拉开赭红色的幕布。此画开创了法国立体主义绘画的新局面,同时波及音乐、舞蹈、雕塑、建筑、文学各个领域。非洲时期(1906年至1910年)《立着的裸女》《斯坦因画像》《爱好者》立体主义时期(1910年至1917年)《奥格尔工厂》《穿衬衫的妇人》《静物》《两个裸女》《三个乐师》《葡萄与小提琴》《熟睡的农民》《曼陀铃和吉它》古典时期1917年至1924年《游行》《海滩上奔跑的妇人》《母子在海滩上》《穿着小丑服的保罗》《穿着百袖服的保罗》《坐在安乐椅上的奥尔迦》《海边的女孩》超现实主义时期1925年至1932年《镜子前的少女》《吉他》《哭泣的女人》《格尔尼卡》1937年1946—1973年田园时期1948年为世界和平会议作“和平之鸽“海报《女人和花》1946年《方斯华姿肖像》《山羊》1950年《十字架上受刑》抽象主义《阿尔及尔的女人》1959年《生之欢乐》速度之美的展现——未来主义绘画未来主义(Futurism)首先是一场文学运动,它最初由意大利诗人马里内蒂(FilippoTommasoMarinetti,1878—1944)一手炮制。在1909年2月20日的《费加罗日报》上,马里内蒂以浮夸煽情的文辞推出了“未来主义宣言”,号召扫荡一切传统艺术、创建能与机器时代的生活节奏相合拍的全新艺术形式。未来主义自此诞生,并迅速由文学界蔓延渗透至美术、音乐、戏剧、电影、摄影等各个领域。在一连串形形色色的宣言、声明的强力扶持下,它一度声势喧赫、影响深广。未来主义绘画致力表现的是“现代生活的漩涡——一种钢铁的、狂热的、骄傲的、疾驰的生活。”(1910年,未来主义绘画宣言)画家们努力在画布上阐释运动、速度和变化过程。空间不再存在,物体从不静止,它们永不停歇地运动并相互穿插。1910年,巴拉与意大利其他艺术家联名发表《未来主义绘画技法宣言》,号召以美术为武器,摧毁旧的社会与文化秩序,成为“未来主义”思潮的创始人之一。巴拉作品的特点在于用色和“形”为基础的抽象符号,强调旋律、光与色的抽象处理,以此表现运动、速度和力量。贾科莫·巴拉(1871-1958)《抽象的速度-汽车已经通过》《链条上的狗》是巴拉最著名的代表作,描绘了着裙装的妇女,牵着宠物狗在街头行走的场景。由于人物和狗都在行进的动态中,画面中的狗不是4条腿而是很多条腿,链条不是一根而是多根,留下了它们在空间行进时的连续性记忆。诸多不同时间的瞬间形象,被同时凝结在同一画面上,像慢放电影一般;又如同一底片的连续性拍摄,这种多物体、多侧面的同时并置,使整幅画面给人以运动的速度感。《链条上的狗》1912年《摩托车噪音形状》1913年《摩托车的速度》《雨燕,运动和电动序列》1913年《在阳台奔跑的女孩》理性与秩序的天地——荷兰风格派荷兰风格派又称新造型主义画派,于1917~1928年由蒙德里安等人在荷兰创立。其绘画宗旨是完全拒绝使用任何的具象元素,只用单纯的色彩和几何形象来表现纯粹的精神。代表人物还有奥特·凡杜斯堡、巴特·凡·德·莱克等。风格派从一开始就追求艺术的“抽象和简化”。它反对个性,排除一切表现成分而致力探索一种人类共通的纯精神性表达,即纯粹抽象。艺术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是:简化物象直至本身的艺术元素。因而,平面、直线、矩形成为艺术中的支柱,色彩亦减至红黄蓝三原色及黑白灰三非色。艺术以足够的明确、秩序和简洁建立起精确严格且自足完善的几何风格。蒙德里安(1872年-1944年),荷兰画家,风格派运动幕後艺术家和非具象绘画的创始者之一,对後代的建筑、设计等影响很大。以几何图形为绘画的基本元素,作品为冷抽象。早期大量作品风格介于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之间。20年代初开始从事纯几何形的抽象创作,在平面上把横线和竖线加以结合,形成直角或长方形,并在其中安排原色红、蓝、黄及灰色。蒙德里安《进化》1910-1911年《开花的苹果树》1912年《红、黄、蓝的构成》1930年《百老汇爵士乐》是蒙德里安在纽约时期的重要作品,也是其一生中最后一件完成的作品,它明显地反映出现代都市的新气息。依然是直线,但不是冷峻严肃的黑色界线,而是活泼跳动的彩色界线,它们由小小的长短不一的彩色矩形组成,分割和控制着画面。依然是原色,但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