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20世纪俄苏文学第一节苏联文学概述一、俄苏文学的形成及基本特征形成:1.历史的风云变幻必然呼唤新的文学出现。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促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苏联的成就鼓舞了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胜利充分证明人类的正义力量必然战胜邪恶;世纪末苏联的解体又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形成多极化的格局。2.在艺术理论领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占主导地位。在这种特定的社会历史和思想文化背景下,20世纪的俄苏文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品格。特征:第一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20世纪俄苏文学的首要特征。高尔基的早期创作暗示沙皇专制制度到了非推翻不可的时候了。库普林展示了沙俄军队的腐败和残忍阿·托尔斯泰的创作关注知识分子的命运第二、洋溢着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也是20世纪俄苏文学的基本特征。20世纪初期文学中的人道主义,与传统的人道主义概念一脉相承。50年代的“解冻”思潮中,重新树起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人道主义旗帜70年代以后,主张把人道主义与弘扬人的道德观念、承认人的社会职责相结合。第三、在艺术方面,特征鲜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苏联文学的审美原则和基本创作方法。同时多种文学流派并存: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作品荟萃文坛。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在相互影响中走向综合象征、变形、怪诞、拟人、梦幻、神话模拟等多种手段在小说中备受青睐。二、俄苏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1.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新旧文学观念嬗变迅捷,多种文学流派、文学形态共存。(1)多种文学团体并存:“无产阶级文化协会”派、“拉普”派、“左翼艺术阵线;“谢拉皮翁兄弟会”、“山隘”派(2)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流派相结合象征派、阿克梅派(阿赫玛托娃)未来派(马雅可夫斯基)(3)这时期的重要作品诗歌:马雅可夫斯基马雅可夫斯基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诗歌的奠基人,诗坛上的革新者。其诗歌形式独树一帜,以“阶梯诗”领骚诗坛。长诗《穿裤子的云》1914抒情诗《向左进行曲》1918讽刺诗《开会迷》1922《列宁》1924《好!》1927小说:三部描写国内革命战争的小说《恰巴耶夫》《铁流》《毁灭》富尔曼诺夫的《恰巴耶夫》写一个被革命唤醒的传奇式的人民英雄恰巴耶夫。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写了历尽千辛万苦,经过革命熔炉锻炼的人民群众成为坚不可摧的“铁中的洪流”。郭如鹤法捷耶夫的《毁灭》在战争和革命中进行着人的改造的主题。2.“红色的30年代”(1)苏联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1934年8月召开了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成立苏联作家协会,选举高尔基为作协主席,确定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审美原则。(2)小说的繁荣标志着苏联文学的成熟。阿·托尔斯泰《苦难的历程》H·A·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3.40年代卫国战争至50年代初期(1)反映了苏联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西蒙诺夫的中篇《日日夜夜》(1944)法捷耶夫的长篇《青年近卫军》1945(2)战后中央对文学艺术问题连续作出四项决议,要求文学艺术为社会主义服务,对文学创作进行了不适当的干涉,伤害了许多作家,而且造成了公式化、概念化倾向4.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50年代中期形成了“解冻文学”思潮爱伦堡的中篇小说《解冻》(第一部1954,第二部1956)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肖洛霍夫的短篇小说《人的命运》(又译《一个人的遭遇》)也从新的角度提出了“人在战争中的命运”问题。爱伦堡的中篇小说《解冻》塑造了自私、保守、僵化的官僚主义者,表达了“关心人”、“爱护人”主题批判了斯大林时代的“典型官僚主义”与“冷酷严寒”,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接着出现了所谓的“解冻”文学。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于1957年在意大利出版,1958年,因他“在现代抒情诗和俄罗斯伟大叙事诗传统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而获诺贝尔文学奖。小说写十月革命前后的重大事件,表达了反对革命暴力,保护知识分子的个性、自由和尊严的主题。由于西方利用它攻击、诽谤社会主义制度“不人道”“知识分子不接受十月革命”,苏联作出了强烈反应,作者、小说受到批判。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从战争给普通人带来了巨大灾难这一角度重新阐释了战争,体现了关于战争与人的命运的新思考,引发了苏联卫战题材的战争文学的巨大变化。(2)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战争题材小说繁荣有注重战争气氛描写逼真、内心世界刻画细腻的“战壕真实派”如巴克兰诺夫的《一寸土》有力求反映战争全貌、人物众多、多层次多线索的“全景文学”。如西蒙诺夫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一个夏天》华西里耶夫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属“新战壕真实派”:写了丰富的人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写为国捐躯的女战士丽达、冉尼亚、等,描写了她们的内心世界的美和在道德上所经受的严峻考验。5.60年代末至70年代道德题材的小说突出艾特玛托夫的《白轮船》(1970)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1976)等6.80年代后半期到90年代初的“回归文学”为受到批判的作家恢复了名誉,阿赫玛托娃、布尔加科夫等作家的作品得以出版,揭露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的作品纷纷出现,苏联文坛形成了一股“回归文学”热。1991年苏联解体二、高尔基早期创作包括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类作品第二个时期作品有散文诗《海燕》剧本《小市民》《底层》长篇小说《母亲》第三个时期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第四个时期回忆录《列宁》,长篇小说《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二、分析《母亲》巴威尔形象——成长故事第一阶段,初步走上革命道路,加入工人小组。第二阶段,利用“沼地戈比事件”,发动经济斗争,反映了巴威尔作为工运领导者的不成熟。第三阶段,组织“五一游行”,发动政治斗争,反映了巴威尔作为工运领导者的成熟。“第四阶段,在“法庭斗争”中,反映了他作为党和阶级的代言人的特质。这是第一个自觉的无产阶级战士形象。反映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成长过程。尼洛夫娜形象——觉醒故事第一阶段,愚昧、软弱、落后的家庭妇女。第二阶段,由“母爱”到同情革命,开始觉醒。第三,参加实际革命工作,更加深刻地理解革命。第四,走上革命道路,成为自觉的战士。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一种文学艺术的创作方法1934年第一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正式提出的并规定为苏联文学的创作和文学批评的方法。它要求《艺术家的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保证创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去发挥创造的主动性,去选择各式各样形式方格体裁。这一创作方法,虽于30年代确立,但它的基本特点在理论确立前的创作实践中完成。母亲被认为——奠基,后随苏联政治文艺政变化,它的内涵有了改变。艺术成就:小说的意义和文学史地位。1、世界文学中,《母亲》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工作,它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母亲》第一次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所领导的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反映了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2、它具有现实主义作品特有的具体性、逼真性,同时,它又是革命浪漫主义作品。预见了未来,展示了通向未来的边路。成功塑造了无产阶级英雄人物正面形象。作品通过一系列革命斗争来塑造人物,同时又强调语言心理、环境等描写手段,展示人物性格变化成长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