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917年十月革命1922年沙俄苏俄苏联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191719211925195319641985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独联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改革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重在农业重在工业经济政治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全面否定斯大林模式,但背离了社义发展方向一个中国人的实验观察“来俄之前,往往想,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实验室’,仿佛他们是‘布尔塞维克的化学家’,依着‘社会主义理论的公式’,用‘俄罗斯民族的元素’,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就即刻可以显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西伯利亚旅行的教训,才使人知道大谬不然。”——瞿秋白《俄乡纪程》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⒈背景: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国内反动势力的反扑苏维埃政权面临危机1918年,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经济上军事上3/4国土被敌人占领;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严峻的国内外形势2、目的:把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战胜国内外敌人。主观: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农业: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化3.内容贸易:取消自由贸易分配:实物配给制劳动义务制否定商品货币关系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2、目的:3、内容:4、特点:苏维埃国家掌握一切生产、生活资料,消灭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带有“共产主义”色彩5、评价积极:适应战时需要,保证战争胜利,巩固政权消极:挫伤农民积极性推行具有特殊性结束具有必然性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二、新经济政策⒈背景: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经济危机:长期的战争破坏,加上自然灾害,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使得苏俄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濒临崩溃。政治危机:经济危机日益严重,使得人民生活极端困难,引发了人们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极度不满,国内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二、新经济政策⒈背景: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⒉内容:标志:1921年,俄共(布)“十大”召开,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政策余粮收集制粮食税工业政策国有化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贸易政策取消自由贸易分配制度实物配给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实行自由贸易工资制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调动生产积极性,缓和政府与农民的矛盾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二、新经济政策⒈背景: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⒉内容:⒊实质: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4、意义:调动生产积极性,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政权发展了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准确途径,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到1920年底,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基本结束。这时,苏俄农民中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以下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C.使苏俄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取得完全巩固,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D.只是一种为赢得战争而采取的临时政策C(2002上海)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B.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B[2010·全国新课标]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B•(2011·湘潭模拟)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在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具体是指()•A.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B.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C.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D.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C(2010·北京)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D历史的经验表明,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正确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20世纪20年代初,俄国得到“青睐”是因为()•①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②允许农民有条件出租土地③允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④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④C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1、背景1)国内:1925年经济恢复;落后农业国(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2)国际:面临资本主义包围,形势紧张。2、目的: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斯大林模式”: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背景:2、目的:3、方针提出:第三个五年计划第二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成就时间名称1928年-1932年工业飞速发展1933年-1937年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核心:优先发展重工业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4、过程(1926——1937)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背景:2、目的:3、方针提出:4、过程:5、成就:1)基本实现工业化,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2)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工业总产值实现了大跨越,到二五计划完成时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奠定了卫国战争获得最终胜利的物质基础6、不足: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二)农业全盘集体化1、背景(1)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十月革命后,落后的个体小农业阻碍农村生产力的发展。)(2)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工业化需要大量的粮食、原料和资金。)2、方针制定1929-19374、方式强制推行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3、时间逐步集体化→全盘集体化(1937)→在全盘集体化基础上消灭富农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二)农业全盘集体化1、背景2、方针制定4、方式5、影响3、时间农业成就:实现农业集体化有利于工业发展,为苏联工业的实现提供了条件,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农业问题:•牺牲了广大农民的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长期停滞不前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一)标志:1936年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二)内涵: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一)标志:(二)内涵:(三)特征及评价:特征积极弊端经济政治思想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高度集权、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思想文化单一、个人崇拜一度推动生产力发展;为二战胜利奠定基础农工轻比例失调,地方压抑在当时形势下保证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发挥…维系了政局的稳定个人崇拜民主法制破坏压制学术思想的创造性能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三、斯大林模式的认识英国首相丘吉尔,这个斯大林的合作者也曾是对手,以这样敬畏的口吻评价着斯大林:当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是手扶木犁的国家;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经拥有了核武器。——《苏共兴衰的历史轨迹》倒下的不只是一座塑像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⑴国际形势: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⑵经济形势: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⑶政治形势:斯大林巩固领导地位⑷历史传统与社会环境:革命前存在大量封建残余;专制主义意识形态根深蒂固⑸个人因素:斯大林的个人性格斯大林模式是在一个特定的国内历史环境中实现的。既要看到,工业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要看到,这条工业化道路并不是真正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而是以人民付出较大牺牲和代价而取得的。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三、斯大林模式的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绩•适应了当时国际形势的需要•适应了落后国家求生存求发展的迫切需要•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重大成就•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三、斯大林模式的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绩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消极作用•经济上,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下管理过死,经济总体效益差,不能长期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政治上,权力过度集中,民主太少,容易滋生个人崇拜,社会主义法制受到破坏•文化上,管理模式单一化、公式化,损害了文化科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三、斯大林模式的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绩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消极作用以文明史观考察斯大林模式人类社会自此有了两种现代化途径,即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途径和以斯大林模式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途径。前者走的是轻工业先行,通过市场调节经济生活的道路,政府不直接组织经济活动,只对社会生活进行监督;后者走的是重工业先行的道路,中央政府对包括经济活动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进行全面干预。——沈宗武所著《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2009高考广东)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B[2010·潍坊一模]任何经济政策(体制)的出现,都有一定的时代性。同一经济政策(体制)在不同时期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能够反映这一观点的是()①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②苏俄的新经济政策③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④美国的自由放任政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D•(2011·江苏南京二模)亚·尼·雅科夫列夫在《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类似‘这是必要的’说教,实际是谎言。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人力物力损失极其惨重,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材料揭示了斯大林模式()•A.有利于工业化迅速完成•B.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C.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B•(2011·广东西北九校联考)美国史密斯作品《俄国人》中有三段描述:“‘这里是工人的乐园,是世界上工人们混日子的最好地方。’一个俄国青年……向我说,‘他们不能把我们解雇。’”“即使在苏联本国生产的(某些)商品供应比较充裕时,俄国人也宁愿多出些钱购买进口货。”“尽管排队是那样辛苦受罪,但是,一个俄国妇女一看到有人在那里站队,她的本能反应就是立即排了进去,甚至她不知道到底在卖什么!”对此理解正确的有()•①

1 / 5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